心理学家和完美不平衡
(2010-12-21 11:42:51)
标签:
娱乐历史 |
分类: 逍遥游 |
是这个新地址的第一篇,时间2010年的10月10日,挺美好的数字。昨天去了一趟女巫镇(Salem),主要目的是完成GRE的心理学专项考试,完事之后就在那里逛。回去时又一次见证了美国公交系统的极度不靠谱性,等掉一个多小时才来车……好在有Yinghui在身边,不至于一个人在Salem做孤魂野鬼似的游荡。
心理学专项考试有205道选择题,Yinghui说数学的专项考试就66道。难度当然不在于题的多少。复习过程中的基础知识,生理、药物、器官、神经递质等自然需要机械记忆,而不那么基础的并不就更容易一些,主要是心理学家太多,每个分支就几十个牛人,但其实一个牛人的理论已经很多了。看似掌握的背后更是隐藏着误解和混淆的巨大可能性。所以也没有把握就比上次考得更好,真的,就当是一种经历了。
复习过程中最有趣的是看心理学家的照片,偶尔Wikipedia一下他们的生平。还是校内当年分享的一个相册,里面的留言更是具有娱乐效果,比如 “罗夏这么有型,一看还以为是Brad Pitt”,当然他也确实很帅。得知了高尔顿是达尔文的表兄,也知道了Sternberg发明自己独特智力理论,源自他当年韦氏智力量表分数奇低。当然最牛的还是CBT的开山鼻祖之一Albert Ellis(此人到90岁时还结婚,而且是第三次),Wikipedia把他描述得挺神:during his adolescence he was extremely shy around women. At age 19, already showing signs of thinking like a 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ist, he forced himself to talk to 100 women in the Bronx Botanical Gardens over a period of a month. Even though he did not get a date, he reported that he desensitized himself to his fear of rejection by women.当年上课的版本则是他因没有得到date很郁闷,后来想到关键的一步是改变自己的认知,然后若干年后就行成了一套心理治疗的理念。总之,还是有很多相当传奇的故事的,有些心理学家可能看着挺傻挺讷的,但其实要么就是聪明人,要么就是内心无比敏感,要么就是两者兼备吧。
虽未到万圣节,Salem的鬼节气氛已经十分浓厚。到处是以女巫为主的奇装异服+南瓜鬼脸的cosplay和买卖摊贩。Peabody Essex Museum很值得看,这次的特展The Emperor's Private Paradise是从故宫搬来的一批宝贝。Perfect Imbalance(完美不平衡)是另一个中国相关展览的主题,没有看文字注解,但是喜欢这个idea,而且用来描述心理学家挺合适。
在整个复习中最触动的是那时看了一眼斯金纳的介绍。他最后就死在麻省的剑桥,并葬在Mount Auburn Cemetery.那个公墓我是曾去过的,里面有无数华丽的墓碑,让人叹为观止。但没有想到的是,他的墓就是那种最简单的样式,埋在草地里,都没有刻意的凸出,更没有碑。如果不是墓园的管理,很快就能被青草彻底覆盖淹没。斯金纳可能是各种心理学书籍中最被频繁提及的人物,但在这背后又能有多少人真正理解他的理论,片面碎片的抓住一点也便过去了,甚至他有名的对手之一乔姆斯基也是如此。最后只剩下一个搞笑的行为主义标签。其实他的影响一定是存在的,只是不是书本上的那样。“理论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树长青。”它应该就是心理学整个学科背后发展的根本动力所在。要读懂这句话并不难,真正在每个人自己的实践生活中把握好却是难的,青与灰之间其实已经是一种imbalance,但这种不平衡却可以是完美的。
如果要现在界定自己的身份,总好像还是半个学生,当然和现在参加的seminar,读的东西,从事的助研工作有关。参加学院的networking活动,结果一个在读学生看到我的标牌问你是alumni吧,我就点头,然后她露出惊诧之色,but you look so young.也罢,还没有到留下沧桑的时候,强求不来,还是保持鲜嫩好了。
不过真正意义上的学生应当很忙,网上流传甚广的一个帖子说的就是哈佛学生夜以继日的刻苦。至于那篇文章中提及的哈佛图书馆上的名言,虽从未亲见,但读到那句“我荒废的今日,正是昨日殒身之人所祈求的明日”还是颇为震撼和感动的。所以,“非学生”虽有弊端(各种不能享受学生优惠价),从时间上倒还是能略微解脱一点,也算“不着边际”,中间状态的一个好处。而这段难得的part-time工作期,想来确实应该多多加以利用,饱览一下美国的“大好河山”。
那时参加哲学系的座谈,听吴飞老师讲“游学异乡”,现在才感觉到“游”的意义。下周会出行,离开波士顿。但纵使不离开波士顿,也有很多有意思的东西可以去尝试体验。比如上周末去white mountain“跋山涉水”。那山没有修葺严整的石阶,路就是由强悍的树根和各色的石头杂错而成。行进是名副其实的“深一脚浅一脚”,不仅跌跌撞撞的踩进了各种烂泥坑,还时不时的得抱着大树哀号一番。途中还有一条溪流拦住去路,有些同学浪漫主义的想出了搭桥的主意,此项目进行了一会,但终于没能成功。最后有一半的同学脱了鞋袜,淌水过去,真是一番刺骨寒凉,但却避无可避。很多男生表现得很勇敢,各种拉扶帮助女生。白山的自然风光不错,适合徒步走走,原生态有时候能给你参半的惊喜和惊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