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度百科上看到的名词解释,写得挺全面,但漏了提到一些东西,其余信息感兴趣的话可以自己去看——
牙齿正畸治疗简单来说就是“通过不锈钢托槽、陶瓷托槽等矫正器,对牙齿施加机械力量,将牙齿排列整齐,使其恢复正常咬合。”
所谓的托槽,就是粘贴在牙齿上的不锈钢片,俗称牙片,是影响美观的重要因素。托槽的作用在于承载弓丝,所以必须粘在牙齿上才能发挥作用。弓丝按不同的形状、粗细、材料性质可以分为特别多的种类。牙齿矫正在不同的阶段,需完成不同的任务(初步排齐,局部调整,关牙齿间隙等),所以要换不同的丝,因为它们给牙齿施加的力是不同的。牙套是一个对托槽和弓丝的泛称,并不是一个可以随意摘戴的东西,弓丝固定在托槽里,还需要结扎丝(小细钢丝)的作用。当然等治疗结束,自然就可以很轻易的拆下来。有些人以为不能拆下来,实在是很欠,要是真这样,还有谁愿意去做呢。
在好的治疗中,咬合的调整也是重要的内容。牙齿排齐是相对容易的一件事,但是要让上下配合默契就比较考验牙医的技术,上牙不能太盖过下牙,当然也不能被下牙盖过,而且上下每一个牙齿之间最好有一一对应的关系。另,在矫正过程中,左右不平衡,也是件闹心的事。充分说明了人是多么的不对称。(很久很久以前我觉得人是最对称的……)
在这次矫正的过程中,还打入了钉子。学名叫种植钉,打的地方除了上颚之外,主要在牙根之间。因为打了麻药,刚打进去不会疼,但是过后会疼上几天。之后要使用一周的漱口水(即醋酸氯己定溶液)防止感染。拔出后,也同样如此。当然漱口水会破坏口腔正常菌群,也不可长期使用。拔出不会太疼,但是重新又弄破黏膜还是有点小疼,而且取出钉子后就会由衷的感到口腔的愈合速度果然是名不虚传。打钉子的主要目的是方便施加一种新的力量,这是单纯凭弓丝不能做到的。对一般的病例来说,不用打钉子,想要彻底改善咬合则最好采用。打入多少个没有定准,看本身的程度和病人以及医生的完美主义倾向(所以我就被打入了八个)。针对我个人的情况,主要是抬高缩进上牙,同时让下牙(连带着颏部)往外出。
整个矫正过程其实就是牙齿缓慢移动的过程。所以牙龈需要保持健康,因为没有很好的“道路”,牙就会走不顺。人在疲劳或牙齿不洁的时候容易发炎,常见表现就是肿刷牙时痛、出血。在口腔中有众多矫正器的时候,就特别需要保持口腔卫生,所以每顿饭之后最好刷牙。牙齿移动,也需要空间。如果经过评估,发现众多牙齿挤在一处需要展开(多是由于换牙时不良的习惯造成)而在现存状态下又无法开辟空间,则需要拔牙(我拔了四颗)。牙齿移动的根本动力就是通过弓丝所传达出的外力,如果太快牙齿会吃不消,力就被牙根吸收,形象的说,就是牙根会被过大的力量压扁压坏,短期内却看不到恶果。一般三周复一次诊,在这段时间中一个新的力逐步作用到牙齿然后消失。当然力不只是来自弓丝,弓丝上还可以绑上弹簧和皮链等物件。有时候还需要在上下牙之间挂皮筋,那个就特别繁琐,比如“二类牵引”“中线牵引”,用来细调咬合关系。最后面的大牙不适合直接粘托槽,要套上附着托槽或钩子的带环使之与其它牙协调一致。而上面的左右带环之间还可能连着横合杆,用于调整牙弓的状态,让人吃饭说话极不舒服的一个东西。当年戴着它说法语真崩溃。
有时候会意外的去复诊,因为口腔里有这么多东西,偶尔它们也会在吃饭的过程中偏离了原来的位置,弄得很“扎嘴”。整个饮食因为戴着牙套而受到一些影响,东西太多了……说话,只要是汉语还是可以正常说的。但咬不动太硬的东西,因为牙齿本身处于受力状态。况且啃东西时,还容易把托槽蹭下来,俗称“掉片”。掉片之后需要重粘,这时承载不了太大的力,又要退回到原来的进度。疼痛,是因为牙齿受到了力要移动,改变总要付出代价。但每个人对痛觉的感受性是不同的。所以我的体验是熬过复诊后的最初几天就基本可以忍受了。
最后说一下为什么要矫正牙齿,为了健康的美。牙齿如果排齐后,清洁就会很方便,如果能定期清洁到位的话,除非有先天原因,是不可能出现老掉牙的状况的。而在健康之外,灿烂且自信的笑容也是内心一大重要的追求,毕竟人总是笑着更好看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