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纳兰心事”的启发在哪?

(2009-02-08 12:14:26)
标签:

杂谈

分类: 鱼之乐

纳兰容若大概可以算清朝最有名的词人了。“人人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容若早逝,有人提到“情深不寿”,就老拿他说事。事实上,他的悲剧是多方面的综合。撇开人的因素不说,纳兰的悲剧甚至不在“情”字上面,而是很大程度上在于他的文字天赋。

虽说,文字与情感从来就不能分开,但在他那里尤为难分难舍,甚至因情被文字攫住了,互相强化,以至于再也开心不起来。他活在回忆中,文字是最好的方式。越悲越写,越写越悲。思念进了宫而天人永隔的恋人,写下无数动人的词句,却无法快乐的与身边现实中的妻子相处,直到贤妻死了,开始后悔,然后又是无数悼亡妻子的词。但有什么用呢。寄情文字或许好了一时,结果却留了巨大的毒,回忆遮盖了未来,所有触手可及的幸福,然后又是新的创伤新的疤。

但这就是悲剧的全部吗?容若自身也是不愿坚强的吧,当脆弱的时候,文字会让人更脆弱,而不是文字让人从坚强变得脆弱。他始终没有学会勇敢的去爱的方式,不断的在别人看来一切皆美满的事实面前受伤,或者也是命运不给他一个彻悟坚强的机会,于是文字充当起最后的保护,同时也变成了最强的束缚。想也是被自己的文字镜像迷住了,就像水仙见到了自己的倒影,走不出来。与之相对的则是另一种彻底的态度,比如在《大话西游》最后一个时空里,紫霞嚷道“我不要回忆,而要你的人”,多么好并且坚强果断的要求。事实上,也很少有人能说出这么有力的一句话。对于容若来说,简直就不可想象了。

无论如何,文字总还是淡一点的好。记得一个朋友说起过,虽然苏轼的前赤壁赋文采美妙极尽一切绚烂,他却比较喜欢后赤壁赋,看似淡淡的没写什么,实际上味道却全在里面了。真是如此。其实容若流传最广的并不是那些特别哀婉凄绝的句子,而是那两句,看似十分平淡,却让所有人读后都能揪心。一句是“当时只道是寻常”,另一句则是“人生若只如初见”。不过这两句也都是回忆所起,表达往昔美好今昔不复的失落。不同之处是,前者有一丝悔意,责怪自己当时没有意识到手中的幸福美好。后者则是只想留在过去,对后来事态的发展有一种回避,不愿正视。

美好的东西本来就是很难久长的。更何况是感情,不是一个人做好就能好的,即便在自己那里,也是最不可控,最变幻莫测的东西。初见了,就去承担接下来的各种发展变化,哪怕会有巨大的痛苦。现在若不觉寻常了,那么在面对新人或重见旧人时也一视同仁、不觉寻常吧,否则还是不断失去。或者还可以洒然面对命运的无常,当时既是寻常,现在同样道是寻常。

回忆,失落,悔恨,回避,人都有这样的倾向,所以这两句才广为流传。最后有力量的人是少数,但是换一种方式,比如差不多时间结个婚,组建自己的家庭,同样也能庸庸碌碌平平淡淡的过去了。容若既不愿这样,又积攒不起力量来,于是在这两句之外反反复复写了更多的悲切。不应该也没有办法谴责他。因为虽然悲伤是可以用无奈化解的,但无奈终究就是无奈。只是我不会和他一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