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飞机研制不适用举国体制——瞭望东方周刊专访稿
(2011-01-11 21:57:12)
标签:
产业与企业管理杂谈 |
分类: 管理文稿 |
大飞机研制不适用举国体制
--专访西安阎良国家航空产业基地管委会主任金乾生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孙春龙/陕西阎良报道
(小标题)
《瞭望东方周刊》:我们为什么要把国内首家通用飞机的4s店放在杭州?
金乾生:中国通用航空业的发展除了官方的努力外,还需要民间力量推动。我想,浙江具备这些条件。2005年,北京召开国际通用航空器材展销会,当时国内对通用航空飞行器的了解并不是很多,可没想到的是,展销会接到了20多张飞机订单,其中大多数是浙江民营企业家订购的,这让我不得不佩服浙江的民营企业。
《瞭望东方周刊》:就在杭州的通用飞机销售中心开业的同时,义乌富商就爆出了因为飞行手续繁琐,低价转让私人飞机的消息,有人认为这反映出中国私人飞机还存在一个“上天难”瓶颈,你觉得主要原因在哪里?
金干乾生:这其实是一个没有汽车去跑,谁去修路的问题。因为目前中国私人飞机的数量还很少,低空开放的需求并不多,所以现在实行的是报告飞行。随着私人飞机数量的增加,飞行需求的呼声越来越高的时候,低空飞行自然到了开放的时候。
(小标题)中国再不做大飞机,以后就没有机会了
《瞭望东方周刊》:中国研制大飞机也受到了很多质疑,比如在经济实力和技术实力方面还存在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那么你觉得中国到了研制大飞机的时候了吗?
金乾生:中国研制大飞机,这已经不是时机是否成熟的问题,而是是否能把握住最后机会的问题。中国现在如果再不做大飞机,以后就没有机会了。
《瞭望东方周刊》:经济和技术问题,已经不是研制大飞机的最大障碍?
金乾生:至于技术上的困难,的确存在,但是以目前西安阎良国家航空产业基地的科技研发实力以及全国技术的倾力支持和保障,攻克关键技术也只是时间问题,就是看做出来的飞机能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水平。我们的期望值不能过高,一下子不可能做出来一个国际先进水平的大飞机。
《瞭望东方周刊》:如何克服体制上存在的问题?
金乾生:中国的航空力量主要集中在国有企业,体制上的问题,是可以解决的。要尽可能地把国有企业的主体性作用发挥出来,一方面依靠这些大企业争取国家大型项目,形成龙头产品,另一方面可通过环境和政策优势吸引其加速市场化和专业化,从而分离出能吸引外资和民企共同参与的新项目。
除此之外,还要积极引入国际航空企业,广泛参与国际分工,要把中国做成世界航空产业链上的一部分。再就是依靠大学和科研院所,通过自主创新,形成核心技术和新的产业化项目源,吸引国内外投资向这里聚集。大飞机是一项高度系统集成作业,在国外技术封锁的情况下,我国的大飞机项目必须立足自主研发。
《瞭望东方周刊》:西安阎良国家航空产业基地算不算是中国航空业走向市场化的一个试点?
金乾生:是一个尝试。过去清一色的国有体制,还有长期做军工产品形成的市场意识的欠缺,现在是到了需要把国有的力量以及民营和外资的力量整合发挥出来的时候了。航空产业基地已经有了一个很好的起点。
(小标题)做世界航空工业的第三极
《瞭望东方周刊》:中国航空工业目前处在一个什么样的发展阶段?
金乾生:军用航空至少在强国之列,民用航空这一块处于大发展的初期,还是起步阶段。大飞机的制造经历了几上几下,让中国航空业界都有些灰心。这一次高层确定研制大飞机,给中国的航空工业带来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
《瞭望东方周刊》:中国航天的成功得益于我们的“举国体制”,您认为,现在中国研制大飞机需不需要举国体制呢?
金乾生:航天的特殊性决定了,它必须由国家来投资和组织,举全国之力。航空工业里面,分为军用和民用,军用航空也是由国家组织实施。
《瞭望东方周刊》:和波音、空客公司没过联系吗?
金乾生:有很多接触,目前仅是制造业层次的合作,下一步将转向技术方面的合作。
《瞭望东方周刊》:会不会有竞争?
金乾生:美国的航空市场造就了波音,欧洲造就了空客,我们的目标是做世界的第三极。但至少在近20年内,中国不会成为波音、空客的竞争对手。
(小标题)民营企业面临巨大商机
《瞭望东方周刊》:国内对大飞机项目的落地争夺是不是也很厉害?
金乾生:谁都想拿到这块蛋糕,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大飞机的蛋糕太大,大家不是抢的问题,是怎么样合作起来把这个蛋糕吃完吃干净的问题。各航空企业不能只想着自己能分到多大的蛋糕,能拿到多少项目,而要转变思维方式,用市场的思维,想想我们能做些什么。
《瞭望东方周刊》:民营企业将在大飞机的研制中面临很大的商机?
金乾生:制造一架大飞机需要大约100万个零部件,需几万个企业提供零部件,中国目前的航空实力还不能完全满足制造大飞机的需要,中国航空产业的相关配套企业总数不过100余家,要想独立完成大飞机项目及配套服务,必须借重外资和民营企业。
中国航空工业过去大多数市场化、专业化程度较低,难以实现规模经济。当前国家正在逐步开放航空市场,航空作为立体化的大产业,非常需要大量的民营企业加入。由于这一行业国际化程度高,技术标准规范,市场稳定,利润丰厚,因而对民营企业可以说是国内最后一个高技术产业投资的蓝海。
《瞭望东方周刊》:民营企业要进入航空工业,需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标准呢?
金乾生:航空工业对于好多人来说,还多少有些神秘。其实,航空工业的产业链很长,产业带动性很强。从目前航空基地的近百家企业中,民营企业占了很大一部分:其中既有从事整机制造的,也有从事零部件加工、机载设备、航空新材料和航空教育培训的企业;既有从事研发生产制造的企业,也有从事销售物流的企业。所以,进入航空工业并没有很高的门槛,民营企业大有作为。
《瞭望东方周刊》:国防科工委刚刚出台了《关于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防科技工业建设的指导意见》,这对大飞机的研制将会有什么促进?
金乾生:国家允许并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军工企业的股份制改造,民营资本也必然会以多种形式参与到大飞机项目中,可以通过参股、控股、兼并和收购等形式实现大飞机项目的市场化研发。这个政策对整个军品和航空的发展是一个很大的促进,可以很快地改变过去单一国有的局面。目前的航空基地里,已经有一些民营企业在为军方提供技术和产品。
(小标题)在大飞机的研制上要尽可能地减少浮躁
《瞭望东方周刊》:针对大飞机研制项目,我们目前都做了哪些准备?
金乾生:大飞机总装项目选址已经确定,大型运输机的总装基地在西安,而大型客机的总装基地将落户上海,虽然国务院还没有明确具体的设计牵头单位,但相关的设计院已经开始方案的讨论。陕西省高度重视大飞机研制实施条件保障工作,成立了由省领导牵头的“协调领导小组”。
《瞭望东方周刊》:8万吨模锻液压机项目的启动有什么重要的战略意义?有网友称,歼10的多项大型锻件和原材料还是从国外定购的,8万吨大模锻液压机的投产,是否意味着歼10的大锻件有望国产化?
金乾生:8万吨模锻液压机项目填补了我国大型锻压设备的空白,对我国大型锻压设备和大型盘件、结构件的制造起到显著推动作用,国际上能达到这个标准的国家只有几个。这个项目是国家大型飞机的重要配套项目,一些新开发的军机也会派上用场。
《瞭望东方周刊》:西安阎良被称为中国的“西雅图”,随着中国大飞机项目在此落地,你觉得阎良离真正的西雅图还有多远?
金乾生:这个口号是别人这么说的,我们已经不说了。把“建设中国的西雅图”作为一个长远的目标还是可以的,如果现在就是,我认为对西雅图不公平,这个差异太大了。我去了西雅图之后,立即让把我们的这个宣传口号取掉了。中国的航空业人一定要清楚,我们能做什么,块头大不见得力量大,在大飞机的研制上,我们还是要尽可能地减少浮躁,国家大飞机研制工程是一个寂寞的长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