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钉子板上的多边形》教学与思考

标签:
教育 |
追寻充盈“数学味”的课堂
——《钉子板上的多边形》的教学与思考
盐城市新河实验小学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108-109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操作、观察、猜测、验证等活动中,发现钉子板围出的多边形与它的边所经历的钉子数,以及多边形内部钉子数的关系,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发现的规律,并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探索规律、发现规律和表达规律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数学抽象的意义,培养比较、分析和简单推理的能力,增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3.让学生学会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归纳,充分感受浓浓的数学味。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一套、学习研究单4张。
教学过程:
预热:猜谜。
孩子们,近期学校举行数学文化艺术节,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说说看,你都参加了哪些活动?
今天余老师还为大家带来了一个猜谜游戏,想不想参与?好!一起看,猜成语。(抢答)
看得出来,我们五(3)班的孩子反应尤其快,脑子特别灵,相信这节课大家也一定会有出色的表现。
一、激趣生疑
师:孩子们,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什么内容?
生:钉子板上的多边形
师:你能在钉子板上围一围多边形吗?
师:说说看你围了哪些图形?
生:长方形、正方形、梯形、五边形、不规则图形......
师:请你用数学的眼光仔细观察自己围的三个多边形,你有什么想说或想问的吗?
生1:形状不同;生2:大小不同。
师:大小不同,其实就是什么不相同?
生:大小不同,就是面积不相同。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重点研究钉子板上多边形的面积问题。(板书:面积)
师:这是围在钉子板上的多边形,你觉得它们的面积大小可能会与什么有关系呢?猜猜看。
生1:跟钉子有关。
生2:可能与边上的钉子数有关,因为我发现多边形边上的钉子越多,面积就越大。
生3:也可能跟里面的钉子数有关。
随机板书:边上的钉子数
师:其他同学呢?有什么想法?
(大多数学生有这两种猜想)
师:大家的猜想似乎有点道理,那究竟是不是有关系呢?有着怎样的关系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它。
【评析:开门见山,直接聊关于钉子板上多边形的情况,显得干净利落,通过观察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猜想,引出学习内容,为新知的探究奠定了基础。】
1.研究里面有一个钉子的多边形面积
介绍:为了研究的方便,我们用点子图来代替钉子板,这里的点子就相当于钉子板上的钉子。(隐去钉子板,显示点子图)
说明:这里的每一行,每一列两个钉子之间的距离都是一个单位长度,在这里就是1厘米,那么这个小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呢?(1平方厘米)
出示多边形。
师:今天的研究活动,我们从简单的图形入手,找找看这三个图形在围法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里面都是一个钉子。(板书:1)
师:那么边上的钉子数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数数看,这个三角形的边上有几个钉子?
师:为了便于分析,我们把这些数据以表格的形式呈现出来,三角形的边上有4个钉子。
师:梯形呢?第三个多边形呢?
师:它们的面积你能求吗?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你是怎么想的?
生:用面积公式算出来的。
师:这个梯形的面积又是多少呢?说说你的想法。
生:用面积公式算出来的。
师:五边形呢?你会怎么想?
生1:用割补法算出来的。
众生:它们的面积都是边上钉子数的2倍。
师:如果用S表示这些多边形的面积,n表示它们边上的钉子数,你能用一个简单的式子把它们的关系表示出来吗?(板书:S=n÷2)
提出质疑:是不是所有里面有一个钉子的多边形都会有这样的发现呢?
(有的学生认为是的,有的认为不一定。)
师:不能确定,是吧?那对我们来说这样的发现就只是一种猜想,现在你认为应该怎么办?(板书:猜想、验证)
生:验证。
师:好主意,那你们打算怎样验证?(板书:验证)
生:画一个中间只有一个钉子的多边形,先数出边上的钉子数,求出它的面积,再看看边上的钉子数是不是面积数的两倍。
师:大家听明白了吗?你是不是也这样想的?
师:下面请大家拿出学习研究单(一)开始验证。
师追问:有没有跟我们的发现不符合的?
2.小结。
师:孩子们,刚刚我们研究了什么问题?
生:里面有一个钉子的多边形面积。
师:发现这样的多边形面积等于什么呢?
生:S=n÷2
师:接下来,你打算研究什么问题呢?
生:里面有两个钉子的多边形面积。
师:回顾我们刚刚的研究过程,我们是怎样进行研究的?小组内先说一说。
师生交流,形成共识:首先通过对图形、数据的观察比较以及分析,然后提出猜想,进行验证,最后得出结论。(板书:结论)
师:是啊,这是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下面你能不能试着用这样的方法,在小组内合作研究里面有两个钉子的多边形面积呢?
【评析:多边形里面有一个钉子的面积规律学生很容易“发现”,因此这个环节的着力点,教者放在让学生领悟“观察-猜想-验证-结论”这样的规律探究的科学方法上,让课堂溢满了“数学味”。】
3.研究里面有两个钉子的多边形面积
出示合作研究要求:
1.在学习研究单(二)上画一个里面有2个钉子的多边形,并完成表格;
2.将所得数据填在小组研究单上;
3.组内观察、比较每组数据,发现规律。
第三小组的结论:S=n÷2+1。
第五小组的结论:n=2S-2
师:有不同的发现吗?(没有)
师引导分析,发现这两种结论只是表达方式上有区别,说明的道理其实是一样的。
提出验证:刚刚没有发现这样的结论的小组,请你们用表里的数据验证一下,看看是不是也有这样的规律?
得出规律,板书:S=n÷2+1
【评析:里面有两个钉子的多边形面积规律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教者让学生运用前面得出的研究方法尝试着探寻规律,采用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相结合的方式,探究既有挑战性,又具激励性,充分激活了学生的潜能。】
4.引导类推,发现规律
师:现在让我们一起观察黑板上的两个发现,请你先读一读,上下联系起来比一比,再静静的想一想:如果想接着写下去,当里面有3个钉子、4个钉子时,S又会等于什么呢?有什么新的想法吗?
(学生举手的很多)
师:大家都有想法是吗?咱先不说出来,请同桌两人一人验证里面有3个钉子的猜想,另外一人验证里面有4个钉子的猜想,验证好后再互相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看看是不是跟你的猜想是一致的,好吗?快速分工一下,开始吧!
师生交流。
师:都跟你的猜想一致吗?谁愿意交流一下的?
发现:里面有3个钉子时,S=n÷2+2;里面有4个钉子时,S=n÷2+3。
(板书:S=n÷2+2
师:再次观察这些发现,现在你还能接着写下去吗?
师:这样写下去写得完吗?有什么新的想法?
生:用一个式子表示。
师:说出你的想法。
生:用字母表示里面的钉子数,面积数等于边上的钉子数除以2加上里面的钉子数减1。
师:如果用字母b表示里面的钉子数,面积S等于什么呢?
得出:S=n÷2+b-1(板书)
师:这里的b可以为哪些数呢?
生:所有的数。
众生:小数不可以。
生:自然数。
生:0不可以。
有不同的意见,研讨:0究竟可不可以?
师:用什么办法解决?
生:画图验证。
课件出示里面没有钉子的长方形全班一起验证,发现同样适用。
【评析:对于里面是三、四个钉子的多边形面积,教者引导学生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初步得出,再进行验证,发现规律。并再次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验证得出钉子板上多边形面积的“秘密”,并逐步抽象得出“皮克定理”,层次分明,充盈着浓浓的数学味。】
三、学以致用
提问:大家认为这些简单图形的面积需要用发现的规律去解决吗?为什么?
生:不需要,因为太简单了。
师:是啊,我们从简单的图形入手,是为了便于发现了钉子板上多边形面积的规律,当然,这些规律在以后的学习中将要进一步去证明,规律是用于解决一些较为复杂的问题的,是吧?
出示练习,解决问题。
师:这是一个不规则的四边形,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觉得要解决这样的问题,只要知道什么条件就可以解决了?
出示条件,学生口答。
1. 回顾: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
2. 整理:通过什么方法进行研究的?
3.文化渗透:介绍奥地利数学家乔治.皮克与“皮克定理”;介绍我国著名数学家闵嗣鹤所著的《格点和面积》,了解正方形格点多边形,拓展三角形格点多边形。
总评:
有人说:舞蹈讲究的是“韵味”,语文注重的是“品味”。我这节数学课关注的是营造浓浓的“数学味”。主要体现在教者能以数学内容为源泉,以数学问题为纽带,以数学思考为灵魂,以数学思想为核心,以数学文化为背景构建有“数学味”的课堂。
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我的理解是:解决一个问题也许只是一项技能的形成,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路径。怎样让孩子们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呢?以本课的“激趣生疑,引发猜想”这一环节为例,我创设了让学生围多边形的活动情境,一方面旨在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使孩子们在“动手做”的过程中初步感受到围的图形不同,边上的钉子数就不同,里面的钉子数也不同,能主动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增强提出问题的意识。但这样的情境创设若教师不加以引导,孩子们会提出许多非数学本质性的问题,因此课堂上我特别指出:请你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所围的图形,你有什么想说或想问的?这样淡化了情境的“生活味”,放大了情境的“数学味”,课堂上生成的问题更具指向性,激发了后续学习探究的内驱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本课在“引导探究,探寻规律”的环节,我主要采取由扶到放的节奏,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进行自我教育。这一环节共分为四个层次,其中第一个层次是师生共研多边形里面有1个钉子的多边形面积规律,规律的发现并不难,所以我的教学重点定位在“你是怎样发现这样的规律”的话题研讨上,课堂上充分给予学生回顾反思的时间,让学生形成探寻规律的方法,即:观察→猜想→验证→结论。在学生初步领悟探寻规律的方法后,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多边形里面有2个钉子的面积规律,进入第二层次的学习,这是本节课的学习难点,学习具有挑战性,但有了前面方法的引领以及小组之间的同伴互助,课堂上孩子们研究的热情很高,大多数孩子已俨然像个小小数学家,学会了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提出猜想,进行验证。探究的过程中孩子们经历着困惑与顿悟,享受着成功的愉悦,“数学味”充满了探究活动的整个过程,充分激活了孩子们的学习潜能。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说课堂上一切有效的活动都是数学文化的融入。数学文化,可凭生活体现它的价值;可借活动诠释它的本质;可用美学展示它的魅力,而本节课,我除了以上述为媒介渗透数学文化,还充分推介数学史料,以彰显它的内涵。教学中,通过对奥地利数学家乔治.皮克提出的“皮克定理”及我国数学家闵嗣鹤的《格点和面积》的介绍,让学生知道今天学习的规律早在一百多年前就被乔治.皮克提出了,它在闵嗣鹤的书里被称为正方形格点问题,除此之外还有三角形格点问题,他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等等的史料呈现与问题提及,使学生在受到文化熏陶的过程中感受到了规律的有趣与实用,同时许多新的问题也在孩子们的脑中膨胀,尽管本节课结束了,但孩子们的神情告诉大家他们探究的热情不减,行动不止,“数学味”在“文化味”的烘托下继续延展。
当然,本节课也存在着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比如探寻规律的过程受课堂时间的限制,少部分学生因学习能力的制约,规律的发现有一定的困难,再如,对于教材的整合还可以有更好的选择空间等等。我想,也正因为课堂教学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才更加坚定了我们的脚步,让我们循着有“数学味”的课堂一路前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