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拼音的教学方法
(2013-07-23 22:22:28)
标签:
教育教学 |
一、从字母到音节的教学方法
1. 教学基本步骤(以教学单韵母“ e”为例)
(1)教师先出示卡片,范读。(此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看着卡片上的字母,凭借听觉器官,使字母的读音首先在他们的头脑中初步产生印象。)
(2)指导学生读。(指导的内容包括口形、发音部位、气息、发音方法等方面。此环节的目的让学生进一步正确掌握字母的读音。)
(3)引导学生看图,借图记住读音。(引导的方法是将图画与字母读音之间建立起紧密的联系,使这个联系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比较牢固的印象——学生一旦忘记了字母的读音,让他们看看图或想想图,学生就会立即读出字母的读音。)
(4)板书字母,指导学生认清字形,看清字母的笔顺及在四线格中的位置。
(5)将图与字母对照,启发学生借图(指既表音且又表形的图)巩固、记忆字形。
(6)引导学生区别容易混淆的字母。
(7)组织学生看书中范字,指导书写(笔顺、位置)。
(8)要求学生照范字描摹或正确临写。
(9)引导学生练读四声,利用插图指导学生拼读或练习直呼音节。
2. 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
(1)指导“读准音”时要正确用图。具体地说:一是要明确“掌握字母读音”与“用图”之间的关系。用图是手段,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记住字母读音。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抓住主要矛盾,充分利用插图帮助学生记住字母的读音(或字形)。教学中最好不采用由图引出字母读音(或字形)的做法。二是教师引导的语言要准确。有的图意所表示的读音和字母的读音(指呼读音)相同,如 b、 p、 m、ɡ、 k等;而更多的图意所表示的是字母的异调读音,如 e、ü、 f、 c、 ui、ɑ o、 ou、 iu等。因此,借图指导记忆字母读音时,教师引导的语言要十分准确且富有启发性。
(2)指导“认清形”时要适时板书。具体理由是:要充分发挥板书的说明、示范作用。学生“读准音”之后,教师要先把字母板书在四线格的黑板上,再引导学生认清字形,掌握笔顺及字母所在四线格中的位置。在卡片上让学生认识字形不科学(看不出笔顺)、不准确(没有四线格,看不出字母所占的位置);让学生认识字形之后再板书,既削弱了板书的作用,浪费了时间,学生也是不会很好地掌握字形的。
(3)识、写、练要紧密结合。具体原因是:教学字母时,提倡识一个就指导写一个,写后就及时指导练习读四声、拼读或直呼音节。实践证明:把识、写、练三者紧密结合,有利于提高学生记忆字母的效果,有利于提高学生拼读或直呼音节的能力,符合拼音教学规律及儿童的特点。若把一课中所有的字母识完后再写,写完后再指导学生逐个练习读四生、拼读或直呼音节,使识与写分离、写与练脱节,违背拼音教学特点,不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二、从音节到字母再到音节的教学方法
教完六个单韵母(最好将 ai ei ui ao ou iu这六个复韵母移至教学声母后)之后:先借助图画教读以拼音形式出现的音节词,再从音节词中提出重点学习的音节;接着分析出组成这个音节的声母、韵母、声调各是什么;最后教学生运用拼读或直呼的方法还原到音节、词语上来。
1. 教学基本步骤(以教学声母“ b”为例)
(1)看图识词。指导学生看图:一棵桃树,树上长着八个桃子;接着教师顺手用拼音在四线格的黑板上写出音节“ bā”;然后教师范读,教学生读,还可以引导学生用“ bā”进行扩词练习或说一句话。
(2)分析声、韵、调。首先告诉学生“ bā”这个音节是由声母、韵母和声调三部分组成;接着教师拉长发音时间读“ b——ā—— bā”,分析出构成这个音节的 b、ɑ和声调,告诉学生 b是这个音节的声母, a是韵母;然后,教声母 b的发音和字形(ɑ在前面已学过),强调读音要轻、短,注意利用插图或根据字母发音、字形等特点编成顺口溜,以帮助学生记住字母的音、形。
(3)训练拼读或直呼。在学生学会声母、韵母的基础上,教学生拼读或直呼,使声母、韵母还原成为音节。(训练拼读或直呼“ b—— o—— bo”之后,要注意比较声母 b与音节 bo的不同。)
(4)指导书写字母。
这种方法,从分析音节入手,从中提取出声母进行教学,使小学生一开始就能粗知声母与音节的不同概念,知道声母是音节的一部分,是音节发音的准备。运用这种方法,非常便于培养学生养成发声母本音的近似音的习惯,从而为学生练习拼读或直呼音节创造了有利条件。
2. 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
使用这种方法,一定要抓好分音、合音的训练。因为分音、合音的过程是既教拼音知识又训练拼读或直呼音节的过程,是教学生掌握拼读或直呼音节要领并逐步达到熟练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