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超以象外,得其环中

(2023-04-26 22:50:06)

 


 

庐山,位于江西省北部。一百多座环列的峰峦,令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不断变化的云雾和烟雨,让她洋溢着瑰丽奇幻的魅力。鄱阳湖犹如镜子,供她梳妆;长江好似绸带,伴她起舞。还有大量的壑谷、岩洞、怪石、瀑布、溪涧、湖潭等,把她装扮得美轮美奂,多彩多姿。自古以来,众多的词客诗家喷涌出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来讴歌她,赞美她。

宋神宗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春末夏初,苏轼来到庐山。庐山雄奇秀丽的景色,深深地吸引着他,他不在这里停留十多天。在此期间,他和友人一起赏花、观木、攀岩、泛舟,或弹琴、下棋、饮酒、烹茶。有一天,他来到西林寺,游兴正酣时,诗思也浓。于是漫握毛笔,饱蘸浓墨,在寺院的墙壁上写下了《题西林壁》这首著名的诗作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的前两句实写。从横面看庐山,一条条山岭郁郁葱葱,连绵不绝;从侧面看庐山,一座座奇峰拔地而起,直插云霄。不论从远处望,近处看,还是从高处俯视,低处仰观,所得到的景象截然不同。这里,诗人用简洁的语言,形象而全面地概括了庐山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风韵。

这首诗的后两句说理。诗人谈游山的体会: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丘壑所限,看到的都只是庐山的局部,对庐山的观赏不得要领,因而对庐山的认识自然有一定的片面性。诗人在这里启迪我们:如果隐在事物的圈子里面,就会不见全局,不明真相;只有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客观地研究它的各个方面,才能取得对事物真相与全貌的正确认识。

这首诗有以下两个特点。

一、极富理趣

美人千面,面面皆美;佳境万重,重重自佳。无论美人,还是佳境,都因欣赏者的位置和方式不同,得出的景物各不相同,从而感受的美也各不相同。画家用淡浓或素彩各异的方式展现出自己体味到的美,词客用含蓄或者直接的方式表达出自己感悟到的美。

同样是写庐山,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是通过香炉峰瀑布一处景色的描写,烘托出庐山的磅礴气势,从而抒发出对打好山河的热爱。作者的感情、气质、胸怀等,完全融于写景的诗句中而没有一句直说,但读起来都能感受得到,作者的音容笑貌、香炉峰及瀑布的壮美,仿佛就在眼前,体现了唐诗“蕴藉空灵”“意在言外”的特点。苏轼的这首《题西林壁》,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概括地抒写览庐山的总印象,还算在写景,但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就是纯粹的说理,体现了宋诗“议论为诗”“深折透辟”的特点。

二、概括力强

谢灵运《登庐山绝顶望诸峤》的“积峡忽复启,平途俄已绝。峦垅有合沓,往来无踪辙,昼夜蔽日月,冬夏共霜雪”,张九龄《湖口望庐山瀑布泉》的“万丈红泉落,迢迢半紫氛,奔流下杂树,洒落出重云”,孟浩然《彭蠡湖中望庐山》的“黯黮凝黛色,峥嵘当曙空,香炉初上日,瀑水喷成虹”……都是描写庐山的佳句,读来身临其境,物我两忘,但这些只是呈现出庐山某一方面或者几方面的美。如何全面领略庐山的美?苏轼在这首《题西林壁》给出了答案:只有站在横、侧、远、近、高、低等位置进行多角度、多方位观察,综合分析和衔接,才能比较真实而全面地认识庐山的美。庐山究竟有多美?苏轼不做具体地描绘,只用“各不同”三字,就非常清晰地概括了庐山的整体美。绝句的结尾最难,既要承接前面的写景或者叙事,又要写出作者的感受。王之涣《登鹳雀楼》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一语双关,非常形象而得体地把诗人的思想感情表达了出来。苏轼的这首诗,像白居易的“商人重利轻别离”一样,用浅显直白的语言非常明确地说出了自己的观点,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这首诗言简意赅,用质朴无华、清新流利的语言叙述出深刻的道理。鲜明的感性与明晰的理性交织一起,让诗语达到了形象性和逻辑性的高度统一,使得这首诗在浑厚而雄旷的意境中闪耀着哲理的光芒,从而成为流传千古的佳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