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汉越声调的异同(转)

标签:
杂谈 |
第25卷第2期
2008年6月
摘 要:汉语和越南语同属于汉藏语系,都属于有声调的语言。这两种语言由于历史文化及地缘位置方面的原因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表现出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特质。
关键词:汉语;越南语;广西粤平客家方言;声调;异同
中图分类号:I1014
收稿日期:2008—01—26
作者简介:谢小玲(1974—),女,广西横县人,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外语系东南亚语言教研室教师。
--------------------------------------------------------------------------------------------------
在有声调语言中,声调和声母、韵母一样都是不可或缺的 元素,声调在有声调语言中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声调不对了,那么音所代表的含义就会改变或者发生错误。汉语和越南语属于汉藏语系,也都是属于有声调的语言,这两种语言由于历史文化及地缘位置方面的原因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笔者欲就越南语与汉语标准普通话及广西汉语方言(粤、客家、平话方言)在声调上的异同进行分析f为了论述方便,以下统称为汉越)。广西在古代就是连接中原与今越南的重要桥梁,而今也起到同样的作用。广西汉语方言就像汉语标准普通话与越南语之间的纽带,与越南语的关系更加亲密些。但随着历史的变迁及两国的社会发展,汉越两语既有相同之处,也产生了不同之处。
一、 历史文化和地缘位置是汉越语音存在异同的原因
中国和越南在地理上是山连山、水连水相毗邻的国家,“据史料记载,早在中国的先秦时代,中国西南边疆地区就与越南有所接触。当时的越南尚处于原始社会,其民‘攒发纹身,长幼不分,衣履不齐,语言各异,不认文字’。到了秦代.越南已属南越王赵佗,归象郡管辖。《史记.秦始皇本纪》:公元前二一四年,秦王朝征调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五十万.经营五岭以南(即岭南),建立了桂林、南海、象郡三个郡,并派文武官员治理,象郡郡治在临尘(今广西壮族自治区祟左境内),其辖境包括了越南北部地区。这些人后来没有返还家乡,与粤人(通‘越人’,包括两广、越南北方一部分地区)杂居,安家落户 公元前l11年,即汉武帝元鼎六年,武帝并九郡,设交趾刺史,‘自斯以来,颇移中国罪人杂居其间,稍使学汉书,粗认语,使驿往来,观见礼化……’汉字传人越南,大致开始于秦汉之间”[1],汉字成为越南文字的始祖,直至越南从中国独立出去,一直都是在使用汉字。虽然后来越南像日本、 朝鲜一样借用汉字创造了一套属于越南民族的文字——喃字,但由于活性不强并没能进行广泛传播,越南民间和官府依然是汉字和喃字同存。到1862年,法国殖民者入侵越南。
1.汉语标准普通话声调的调类及调值。汉语通常采用“五度标记法”来描述汉语声调的调位以尽量达到具体、形象。
2.广西粤、客家、平话方言声调调类调值表[6]
方言区 |
粤语方言区 |
客家方言区 |
平话区 |
|||||||||
调类 |
例字 |
南宁 |
梧州 |
玉林 |
博白 |
容县 |
合浦 (廉州) |
陆川 |
贺州 |
贵港 |
(三川) |
(亭子) |
阴平 |
诗天 |
55 |
55 |
54 |
55 |
55 |
45 |
45 |
35 |
44 |
24 |
53 |
阳平 |
时平 |
21 |
21 |
32 |
213 |
31 |
33 |
213 |
213 |
23 |
43 |
21 |
阴上 |
使古 |
35 |
35 |
33 |
33 |
33 |
上 声 21 |
上 声 21 |
上 声 32 |
上 声 22 |
上 声 33 |
33 |
阳上 |
你老 |
24 |
24 |
23 |
23 |
24 |
24 |
|||||
社近 |
去 声 21 |
去 声 51 |
去 声 51 |
去 声 53 |
||||||||
阴去 |
试放 |
33 |
33 |
52 |
51 |
53 |
45 |
55 |
||||
阳去 |
事大 |
22 |
22 |
21 |
21 |
21 |
21 |
22 |
||||
阴入 |
七足 |
上 阴 入 33 |
上 阴 入 55 |
上 阴 入 55 |
上 阴 入 5 |
上 阴 入 5 |
上 阴 入 33 |
阴 入 1 |
阴 入 1 |
阴 入 1 |
入 声 54 |
上 阴 入 55 |
索确 |
中 阴 入 33 |
中 阴 入 33 |
下 阴 入 33 |
下 阴 入 33 |
中 阴 入 3 |
中 阴 入 24 |
下 阴 入 33 |
|||||
阳入 |
立逆 |
22 |
22 |
上 阳 入 12 |
上 阳 入 23 |
阳 入 1 |
阳 入 21 |
阳 入 5 |
阳 入 5 |
阳 入 5 |
上 阳 入 22 |
|
石热 |
下 阳 入 11 |
下 阳 入 21 |
下 阳 入 24 |
|||||||||
调类 |
|
9 |
9 |
10 |
10 |
9 |
7 |
|
|
|
6 |
|
(1)平声:这个声调高度与音符调FA一样,从头到尾是平直且没有升降的变化,那么按“五度标调法”,可以确定平声为高平调,相当于阴平,但略低,调值为44。如ma,quang等。
(2)玄声:这个声调出发点比平声低,平直、缓缓向下降落,没有突然升降的变化,声调为平降调,相当于阳平,调值为21。如ma,binh等。
(3)跌声:这个声调出发点稍高于玄声,到了音节的中间突然下降,瞬间间断,韵母带有喉塞化现象,接着又骤然升高到高于平声的高度,声调为曲折调,相当于阴上,调值为315。如ma,va等。
(4)问声:这个声调出发点与玄声出发点相同,然后下降,再上升到起点高度,声调为曲折调,相当于阳上,调值为212,如ma ,tu等。
(5)锐声:锐声按音节的韵尾是否为清塞音来进行变体。以清塞音/p/、/t,、/k/为韵尾的韵母叫作入声韵。越南语的入声韵中/k/有两种写法:c、ch,以入声韵作韵母的是锐舒调.反之就是锐入调。
锐舒调,声调起点只略低于平声[比FA(4)低一 点又比MI(3)高,作者则定位为4],平行到靠近音节中间时。声调上升至比平声高一度的高度上,即为前平后升的高升调,调值为45,如ma,ly ,等;
锐入调,锐入声又按元音的长短细分为两种:长元音锐入声和短元音锐入声。长元音作主元音时,声调起点与结束点都和锐舒调一样,只是开始时的持平时间大大缩短甚至消失,声调为急升调,相当于下阴入,调值是45,如bac 、tuyet 。短元音作主元音时,声调起点高于平声,没有持平部分,直接上升,整个发音速度急促快速,声调为急升调,相当于上阴入,调值为55,如 thap ,bac,sat等。
(6)重声:同锐声一样,根据音节韵尾是否为清塞音可分为重舒声和重入声,清塞音作韵尾为重入声,反之为重舒声。
根据上面对越南语声调调类及调值的特性进行仔细分析,越南语这些声调确实具备《康熙字典》关于四声“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远哀道,入声短促急收藏”的描述,但有些调类的调值已经产生了改变,这个改变将在后面讨论。现将把越南语声调和中古汉语声调进行相比:
音域 |
平 |
仄 |
||
上 |
去 |
入 |
||
阴 |
平声44 |
跌声315 |
锐舒声445 |
锐人声45/55 |
阳 |
玄声21 |
问声212 |
重声21 |
重入声21 |
(二)汉越声调的相同点
从上面对现代汉语普通话、广西粤平客家话和现代越南语声调在调类及调值方面进行分析,广西粤平客家话方言和越南语都较齐全地保留着中古汉语四声八调,因此两者关系更亲近些。通过上面的分析,平声、玄声、问声、锐声和重入声与普通话及粤平客家话方言各声调之间明显地有相同或相近之处。
1.平声44属阴平,和平话区的贵港阴平44相同;和汉语普通话的阴平55相近,比普通话阴平调值低一度:广西汉语方言区的南宁、梧州、博白方言中的阴平调值虽然也标上55,但实际上广西各方言区人在读汉语普通话阴平调时都不够高,总是低于55调值,只读到44或者33。 因此平声和广西方言普通话阴平调更具相同性,如:资、思、衣、姑、朱、妈。
2.玄声21属阳平,调值与粤方言区的阳平21(除博白、合浦外)、平话区的南宁亭子话的阳平21相同。另外粤平客家话的阳去调21不论是发音过程还是调形调值与玄声也是相同的,尽管广西方言中的阳去调和阳平调不属于同一调类。在此笔者把这两个调都归入到玄声调,如阳平:时、平、麻、蛇,阳去:骂、树、治、视、饿。
3.问声212属阳上,和汉语普通话上声调214一样都是曲折调,和汉语普通话上声调相近,都是起点为2然后下降到最低点,再上升。不同之处在于结束点不同.汉语普通话上声调结束点要比问声高得多。如好、美、老、你。
4.锐舒声调45属于阴去,与平话区的灵川三街话的阴去45是相同;与南宁梧州的阴上调35及普通话的阳平调35相近,都是高升调。如普通话:明、财、房,南宁梧州粤方言:子、史、古、打、把、楚。
5.锐入声调45/55属于阴入,和粤平方言的上阴入是相似相同的(合浦廉州除外),尤其是以短元音ǎ、â为主元音的玄声和粤平方言的上阴入55更具有相同性,如识、七、足、北、壹。
6.重入声21/11属于阳入,与粤平客家话方言中的入声调相同,都是以清塞音,/p/、/t/、/k/,作韵尾(叫作入声韵)。如:立、食、石、突、热、活。
(三)汉越语声调的不同点
与普通话及粤平客家话声调相差最大的是跌声、重舒声.因此这两个声调对广西学生来说一个大难点。锐舒声调45和普通话的阳平调35及粤平客家话的阴上调35虽然调形调值相近.但还是有一定的不同。
1.跌声315属阴上.和汉语普通话的上声调都是曲折调,但其调形及发音过程中间出现突然下降间断再上升,它不象汉语普通话上声及广西汉语方言的曲折调那样降和升都是平滑的。
参考文献:
[1]孙超.汉字一越南文字的始祖[j].民俗研究,2002,(2):202.
[2]罗文青.越南语言文字使用的历史回溯[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
[3]赵玉兰.越汉翻译教程[M1.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66.
[4]韦树关.论越南语中的汉越音与汉语平话方言的关系[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
[5]黄伯荣,瘳东序.现代汉语(上)(增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89—91.
[6]普通话水平测试指南口棚.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197-200.
[7]段善术Doan
ThienTuuat越南语语音Ngu
Tieng
(责任编辑:罗瑞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