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九九”与“夏九九”民间歌谣(转载)
(2012-09-02 15:24:23)
标签:
杂谈 |
一、冬九九
1、地区差异
“冬九九”是从12月22日前后(即冬至日)到次年03月10日前后,以冬至日为“依旧”的第一天,依次经历冬至、小寒、大寒、立春、雨水、惊蛰6个节气,这段时间内,太阳直射点从南回归线向赤道移动,我国昼短夜长,但白昼逐渐增长,黑夜逐渐缩短,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变大。尽管我国各地“冬九九”的表述存在差异,但都反映了气候由冷→寒→暖的变化过程,同时随着气温的变化,各地的物候现象和人们的生产、生活景象也发生相应的变化。
关于“冬九九”与北方物候的关系,清·道光年间王之瀚所写的“九九诗”描述得最形象、生动,全诗如下:
一九冬至一阳生,万物资始渐沟萌,
莫道隆冬无好景,山川草木玉妆成。
二九七日是小寒,田间休息掩柴关,
室家共享盈宁福,预计来年春不闲。
三九严寒春结冰,罢钩归来蓑笠翁,
虽无双鲤换新酒,且喜床头樽不空。
四九雪铺满地平,朔风凛冽起新晴,
朱堤公子休嫌冷,山有樵夫赤足行。
五九元旦一岁周,茗香椒酒答神庥,
太平天子朝元日,万国衣冠拜冕旒。
六九上苑佳景多,满城灯火映星河,
寻常巷陌皆车马,到处笙歌表太和。
七九之数六十三,堤边杨柳欲含烟,
红梅几点传春讯,不待东风二月天。
八九阳和日迟迟,名花先发向阳枝,
即今河畔冰开日,又是渔翁垂钓时。
九九莺啼上苑东,青青草色如烟蒙,
老农教子宜耕早,二月中天起卧龙。
二、夏九九
1、地区差异
南方地区的“夏九九”歌谣:
三九二十七,出门汗如滴;四九三十六,卷席露天宿;
五九四十五,炎秋似老虎;六九五十四,乘凉进庙祠;
七九六十三,床头摸被单;八九七十二,子夜寻夹被;
九九八十一,开柜拿棉衣。
2、蕴含的地理知识
在时间上,“夏九九”是从阳历06月22日(即夏至日)前后到09月09日前后,夏至日为“依旧”的第一天,依次经历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6个节气,这段时间内,太阳直射点从北回归线向赤道移动,我国昼长夜短,但白昼逐渐缩短,黑夜逐渐增长,绝大部分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变小。管我国各地“冬九九”的表述存在差异,但都反映了气候由暖→热→凉的变化过程,同时随着气温的变化,各地的物候现象和人们的生产、生活景象也发生相应的变化:一九二九天气较热,手中经常拿扇子;三九四九天气最热,人体出汗多,穿衣也少;五九时节,北方天气变凉,南方仍较炎热;七九以后,南北方天气都变得凉爽,需要及时增添衣裳。
(《地理教学》2012年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