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为君谈笑净胡沙——试评李元洪老师的《古典诗歌的双重价值透视》

(2012-12-17 08:18:29)
标签:

杂谈

为君谈笑净胡沙

——试评李元洪老师的《古典诗歌的双重价值透视》

 朱自清先生说:经典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于价值。

 今天张高中这三堂课都是经典课堂,不仅实用,更有价值。借用陈凤娟老师课堂中所引用的顾城的三句诗:

 宋淑芳老师的课是:在生命停止的地方,灵魂前进了。

 李元洪老师的课是:在语言停止的地方,诗歌前进了。

 陈凤娟老师的课是:在玫瑰停止的地方,芬芳前进了。

 

 李元洪老师所授课题是《古典诗歌的双重价值透视》。 其课堂程序为:

 一、呈现一首诗歌:

闺意献张水部

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

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

画眉深浅入时无?

 二、带领学生攀登第一座山峰,探讨这首诗歌的审美价值中的表层叙事价值:

 概述:时

 新婚之夜,洞房里,新娘很早就梳妆打扮为天亮后拜见公婆做准备。

 艺术特色

 运用对话、细节、心理等描写方法,刻画出洞房花烛之夜新娘子的羞涩形象和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紧张心理,生动形象,细腻传神。

 三、带领学生攀登第二座山峰,探究审美价值中深层的隐喻价值:

 艺术特点

 通篇运用比喻,借新媳妇拜见公婆前的心情,形象地表现了诗人考前紧张忐忑的心理,委婉含蓄地表达了求助的心愿。构思极为精巧,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四、带领学生深入一步,着眼于诗歌“史”的性质,探究诗歌的认识价值。

 1.新婚礼仪——女子地位——恭谨心态

 2.行卷风气——人际交往——人文风尚

 3.学优则仕——人生追求——文化心理

 五、问题在延续

 古人曰:来而不往非礼也。朱庆馀写了求助诗,张籍是不是也应该回一封信呢?他的信会不会也是一首诗呢?他的这首诗会不会也用类似的比喻的方法?他们还写过哪些诗呢?那个时代是不是有很多人用诗来写信呢?他们诗的风格是怎样的呢?他们的诗风的形成与那个时代存在着怎样的联系呢?这样,一步一步地走下去,你便走进了历史,你便融进了文化!

现场点评:

李老师的这堂课不仅具有强大的实用性,更具有极大的价值意义。某种程度上他捍卫了我们语文课的尊严,保留了语文课专业素养和价值理性。当我们都用一条腿走路的时候,李老师却用两条腿走路,健步如飞,把我们远远抛在身后,让我们望洋兴叹,叹为观止。

好的课堂,应该要精选一粒种子——长成一棵大树——伸开几根分枝——长出几片绿叶。

所谓,一粒种子,就是一堂课的逻辑起点,也就是课堂具体的教学内容,明确的教学指向;一根主干,就是由逻辑起点延伸出去的一条清晰的教学主线;几根分枝,既指主要教学环节的不同层次,也指在紧扣围绕教学起点、突出教学主线的同时,不拘泥于“点”和“线”,根据具体教学情景和教学需要“旁逸斜出”的“节外生枝”;片片绿叶,是指无论是主干还是分支,都必须追求鲜活的教学生成和教学细节。

首先,李老师精选了一粒好的种子,《闺意献张水部》堪为经典,能够完美演绎李老师对古代诗歌双重价值的透视。

其次,长出一棵大树。从《闺意献张水部》这颗种子出发,延伸出一条清晰地教学主线。就是四个层次的不断登高。第一层,审美价值中的表层空间,主要是叙事功能;第二层,审美价值的深层寄托,主要是隐喻功能。这两者交融合一,相映生趣。第三层探究诗歌的认识价值。层次也极为清楚。因为借助新媳妇见公婆,势必介入古代的婚俗文化;借助于丑媳妇要见公婆的乡村俚语,又自然切入古代学子的行卷之风;那么,读书人本自清高,为何如此干谒?这又挖掘出了当时的社会文化——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由这种社会文化的浸染,自然顺势导出一个社会普遍的社会心理:读书人学而优则仕,汲汲于功名。

再次,李老师课堂中有几处神来之笔,比如婚俗文化,行卷之风等等,旁逸斜出,妙趣横生。这可以看成是伸开几根分枝;而长出片片绿叶,整堂课比比皆是,鲜活的教学生成,含意无穷的教学细节,举重若轻,润物无声。

最后,从课堂达成来看,学生从审美价值入手,辨析了诗歌的表层空间与深层境界之间的联系,学习到了该诗在艺术表现上的特点。就认识价值而言,学生又从叙事的表层了解到一千二百年前的婚俗情况、妇女的社会地位以及文化心理;从情感寄托的深层了解到古代科举的行卷之风以及读书人的理想追求以及这种追求背后的文化背景。

举一反三,学生势必会在将来的诗歌学习中,学会对诗歌进行双重价值透视。所以,这堂课本身就是一首诗,意象是《闺意献张水部》,意象背后的指向却是诗歌解读的一种武器——古典诗歌的双重价值透视。也就是说,这堂课不仅深入的解读了一首诗歌,而且探索了古典诗歌的一种解读的办法,巧妙的传达给学生一种人文追求,让学生视野更加开阔,思考更加多维,认知更加全面,收获更加丰厚。

一堂优秀的课,很多时候是一座完美的坟墓,下课了,课堂死了,大幕落下,尘归尘,土归土。但李老师这堂课不同,下课了,真正的学习才刚刚开始。

比如张籍如何回信,会不会也用这种比喻的手法,其他人有没有这种癖好,行卷之风对整个诗歌有没有产生一些影响等等。

正是在这个角度上,我推崇李老师的这堂课,他的课堂完美再现了他自己的教学追求:

语文老师要有点学术素养;

语文课堂要有点研究元素;

公开课要有点新东西。

跳出考试学诗歌,才能学好诗歌,才能真正的考好试,向德高望重的李老师致敬。可以想象,循着李老师别开生面的教学路径,诗歌教学就能避免直接沦为考试的工具,就能让学生在浮躁的学习中,能够有一点诗情,一些画意,能够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