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道外巴洛克建筑群——黑龙江辽宁游之二十

标签:
杂谈 |
分类: 贵州游侠游记国外省外集 |
黑龙江辽宁游
贵州游侠
二十、哈尔滨道外巴洛克建筑群
向博物馆的保安询问道外老建筑,得知到对面乘某路车即可到达,上车后又像驾驶员询问,得知在下景阳路站下车。
对面有老建筑:哈尔滨地方戏院。这里原为“水部电影院”,景阳1929年。
下车后倒回一段左转前行,两侧都有老建筑。
其中有中亚金行、纯化医院。纯化医院大楼原为“同义庆百货店”,建于1920年,为“中华巴洛克建筑风格”,主入口两侧是两根西式爱奥尼柱头与中式鼓座式柱础相结合的双椅柱,通体充满了装饰纹理,细部装饰以自然植物为主调,三层顶部檐口处挑大。整体庄重美观。
旁边一栋二层建筑,墙面有许多图案装饰。
一座平面呈梯形的二层建筑,其外墙为全石块砌筑。这里是原“四合堂商店”,建于1921年。
前行右转,是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路旁的标牌显示为四条街道、五排建筑。街道两侧都是高大的老建筑,其中一些建筑后面是院落,里面也有老建筑,并有通道连接后面的街道。
一座浅色的二层楼墙面上有许多泥塑植物、动物图案。这里是原“义顺成票号”、“义顺源商号”建于1922年。
一座大院是红色的楼房,前面由通长的木走廊。
一座红色二层楼的大门是砖拱门洞。进入后宽敞的院落中有一座灰砖建筑,造型很雄伟。
另一红砖二层楼也是圆拱门洞,上有“风义阁”大字。建于1921年,河北人崔景贤在此创办“同义福客栈”,集饭店、住宿、寄存、代理发货等业务与一体,是当时这一区域最大的商号,老板是积德行善之人,在1932年哈尔滨遭遇洪水时搭棚施粥。
二层灰色楼房有些沧桑感,也是砖拱门洞,这里是原“仁和永绸缎庄”,建于1920年前后。由烟台人金竹亭创办。

一座浅色二层楼造型不俗,已经装饰一新,现在是“宴宾楼老菜馆”。这里建于1920年至1923年。
一座老建筑门楣上有“辅合茶院”新牌匾,其门的两侧有石刻浮雕图案,进入左右有两排二层建筑,前面有凸出的木走廊,院子中有木制楼梯通往楼上。
房前有雕塑,是一位小贩在吆喝着卖包子。
房屋间有一小广场,舞台上面准备演出,是哈尔滨啤酒节的道外分会场。
走到尽头,从横街转入第二条街道。有新牌坊,上有“中华巴洛克”大字。两侧仍然是老建筑林立。
一座青砖二层楼是原“鸿大兴”货栈,从事转运及销售洋杂货。院内有三层楼房,走廊及阶梯都悬挂在楼外。此建筑系1924年在原址重建的营业会所。
一座灰色二层楼是哈尔滨最终的粮栈——同龢洪粮栈,院内有花园,左右侧分别为红转及青砖三层楼房。
红色二层楼现在是一座精品酒店。
路旁的老柳树的树干已经斑驳。
红色二层楼的门洞是砖拱,院子里非常宽阔,有左右两栋楼房,中央有花园。
二层青砖楼的内部是石板铺地,三面二层楼,左右楼梯在院坝中。
“世昌应”是东北三省总督徐世昌的私宅,1907年,徐为了与沙俄抗衡,在道外区设立了松黑邮船总署,购买轮船,开办航运,从此松花江上有了中国人自己的机械船队,徐世昌因此成为民族英雄。院内很宽阔,有三面楼房。
“宝昌源”现由97个商铺组成,为哈尔滨市第一个以古玩交易为主题的特色文化院落。
一座不大的三层楼,中间有小阳台挑出。这座院落的主人姓郝,人称“山东好汉”,20世纪初随父辈闯关东来到哈尔滨,正式接手父亲的生意后,逐渐将生意做大,数年后修建了此建筑,
原“公余武术社”是一座二层青砖楼。1922年山西省徐沟县人许承麟夫妇开办“公余武术社”,传授山西形意拳,后迁移至此,日伪时期,许曾打败日本武士,后加入了抗日队伍,与队伍失散后入深山为僧。
国际青年旅舍是一栋很长的白色二层楼。院落进深很长。
“老鼎丰”是一栋黄色二层楼,一端为圆弧形,此楼建于1915年,为著名老字号“老鼎丰商店”,其生产的糕点自成一派,具有很强的地域代表性。
(游览日期:2018年8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