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油重华镇古迹——四川江油、三台游之一

分类: 贵州游侠游记川渝集 |
四川江油、三台游
贵州游侠
一、江油重华镇古迹
乘坐高铁到成都转车到绵阳的江油市,乘班车到了重华镇。
沿河前行来到了公安桥,这是一座三孔石墩石板廊桥。在廊桥的屋檐为两重,中部有高出屋面的阁楼,四角及屋檐处均有翘角。
在两座桥墩上各有一个石雕龙头、龙尾。雕刻十分精细。
桥的两端均有数级石阶,桥面石板铺就,桥廊斗拱结构,廊内布满了彩色图画,均是花鸟鱼虫、山水景象、勉农耕、劝桑麻戒除赌博等内容。
公安桥当地俗称“桥楼子”,建于清乾隆37年(1772年),是集川西民居建筑风貌于一体的风雨廊桥,长29、35米,宽6、6米,楼高4、5米。因此地曾由梓潼县管辖,因此曾是旧时梓潼八景之一。
从另端下桥,前行右转,是火炮街,有海灯法师的故居,但被现代建筑夹恃其中,不见古建筑风貌。
返回桥头继续前行,看到对岸的石砌堡坎形式各异,说明从古至今堡坎时有坍塌又时时有过维修。
前行左侧有一座大院,前面房屋方方正正,为一层。
从院门进入大院,靠近的一侧有白色圆拱窗六个,圆拱中还有图案。房屋后面及侧面都有外走廊,在房角处有一砖柱支撑。
房屋后面的中央是一座高于地面不到一米的石砌戏台,窗户上面也是圆拱形状,木窗上有不规整的菱形窗棂。戏台两侧的墙上挂着整幅的木雕门扇或屏风。
墙上挂有“江油市重华镇传统民俗文化促进会”的牌子。
房屋中有十分精美的木雕床、木雕家具、木雕构件、木雕饰物、木雕窗棂、木雕对联和牌匾展示,估计是将全镇范围内的老房子在改建过程中的老物件都搜集到了这里,集中展示保护。看来当地的干部都很有保护意识。
室内外还展示了一些根雕作品,其中一棵互相缠绕的藤子雕刻成了一条蛇,一根分岔的树根被雕刻成一位美女。还有几棵灌木上面挂满了“果实”,不知道是什么植物。
在距前面大屋的后面十几米处,很有一座小于前屋的同类型建筑,有着四面的外走廊、圆拱窗与前屋一模一样。
屋内陈列着古老的木制家具。
黄公祠建于1931至1934年,原占地面积9000平方米,有大小房屋20多间,建筑风格融贯中西,享誉川北,是由重华袍哥组织大头目、梓潼县警察局局长黄清源以其父亲的名义所建,落成时邓锡侯、董宋珩等地方要员纷纷题字赠碑表示祝贺。曾有人感慨“幼读阿房宫,长游黄公祠”。
黄公祠曾经是红四方面军总部旧址。解放后一直是地方政权驻地。
院内有展示牌,上面介绍了重华的历史及最早炼硝的情况,这里是蜀汉古道中的重要物质交换地。
离开黄公祠向下车的地方走去,在路上询问到去重华寺是向右侧的小路上去。
我依嘱向上,右侧有一座牌坊。
沿路向上,途中有许多“金”字形状的石砌墓葬,这也是我首次看到。
一共行约三百米,原来这里是海灯法师的灵骨塔,位于一座高台山,有十几级规整的石阶通往上面。
塔为七级石塔,塔身有石刻及“海灯法师灵谷塔金色大字”。后面刻有“海灯法师生平”。
前方两侧各有亭子一座。在此可以看到山下的重华镇。
返回牌坊向右侧行走,两百米来到了重华寺。
据资料介绍重华寺的建筑面积有3500平方米。
我从一角进入寺中,有一座不大的殿堂,
左面是一座大殿,为弥勒殿,高两层。
绕过大殿,后面是砖石修建的堡坎,另侧也有一座不大的庙堂,从阶梯向上来到后院,两侧有砂石基础的房屋,中间有很大的院坝,地面为石料铺就。
后面的大雄宝殿并不高大,就像是一排平房,但的确古色古香,这里有好几个堂,其中还有海灯堂。
向下行走,从公路上走回镇里,上车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