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东山摩崖石刻
| 分类: 贵州游侠游记贵阳集 |
贵阳东山摩崖石刻
贵州游侠
从贵阳市宝山北路省公安厅旁的公路向上,有跨越整条公路的巨大水泥牌坊,上有大字“栖霞胜境”。
前行约两百米,有路右转,路名为“栖霞路”,沿路走到尽头,就是东山寺(也叫栖霞寺)了。
进入大门,右侧就是古老的登山路,路面为巨大粗制石料铺设。蜿蜒向上。路面很宽。
第二个转折处有一弧形大岩壁,上有多幅摩崖石刻。中央是横刻“忠孝”二字,为清康熙年间海州黄国材题。左侧竖刻“天然奇妙”草书大字,为清乾隆年间皖南人士史培书。右侧有“云深处”。右侧竖刻“一路福星”,落款为松柏堂。
前行不远左面有一亭子,亭子里侧有一剔平的地方,只有落款“金筑景宗舜刊”,而无正文。
转而继续向上,岩壁间有两个一米五见方的阳刻大字——“忍耐”,字深达到一个拳头的厚度,落款为:“信善邓文彩刊 壬寅年八月”。
转过急弯向上,对面是高大的“天王殿”,右侧前面有一块独自站立的石岩,材质看似钟乳石。左上有“云波”二字,也为清人史培所书。中部有“一览众山小”石刻,为清代贵阳人杨德芬于光绪年间所题。岩壁顶部长满了藤蔓,就像是给其戴上了一顶帽子。
绕过天王殿右侧,十余级古石阶上面有一座亭子,可以在此俯瞰山下的风光。
背对天王殿,有平直的道路,岩壁间有“栖霞岭”大字,为清代贵州书法家袁思韡手书,文革被毁,现已恢复。
路旁有一颗古树的树根已经与石头融为一体。
道路尽头为修复的“栖霞寺(东山寺)”,从大门看到进门右侧有大幅浮雕彩绘。
知道寺庙为全新的建筑,就无意进入,沿庙墙旁的新石板路向上行走。
将到山顶,都没有看到清代贵州提督赵德昌题写的“龙”字及诗碑。就停顿了一会,恰遇一位老人上来,遂向其请教,老人稍一迟疑,就告诉我应该在寺庙里面。
谢过老人,调头向下,居然在围墙上面看到了位于栖霞寺中观音殿后面,目光对面的大大的“龙”字摩崖。
进入寺内,从观音殿侧面屋檐下穿过,来到“龙”字摩崖前,发现观音殿及后面的建筑已经把摩崖所在地的光线完全遮盖殆尽,挂了一盏节能灯,否则走到眼前也看不到摩崖。
龙字摩崖题写于清咸丰年间。
在以观音殿为轴线,龙字摩崖的对称处,一棵大树后面就是赵德昌于清同治年间题写的诗碑。是赵德昌的【重游东山】五律诗,诗为:“东岭路如梯,云深曙色迷。仰攀高鸟近,俯视万峰低。酒醉戈为枕,更阑月映溪。举头天尺五,拟上岱山西。”
出寺继续上山,来到山顶,对面一座不远的山峰上正在修建一座很大的亭阁建筑。
山顶上有许多突兀的巨石,其中一块巨石被一棵树的根紧紧抱住。
上世纪五十年代,朱德、陈毅曾游东山,留诗而去,朱德诗云:“登峰直上画楼台,春色满城眼底开。四面环山成屋海,河水清清绕市来。”陈毅诗曰:“闲步跑上东山头,贵阳全景一望收。新城气旺旧城尽,不愧雄奇冠此州。”
沿石阶路下山,离开在这座城市中居住了多年,却第一次登上的东山。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