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名胜相宝山

分类: 贵州游侠游记贵阳集 |
贵阳名胜相宝山
贵州游侠
在贵阳城区的东北边缘,新华印刷厂对面,有一座耸立的山峰,叫做“相宝山”。
据清乾隆年编纂的【贵州通志.山水志】所记载,山名应为“象宝山”因为从贵阳北门六广门向东望去:此山呈圆形,如一枚元宝,故名。
左侧有形似卧狮的狮子山,象宝山就在卧狮的前面,犹如雄狮望宝。右侧有扶风山。
从贵阳城的东门望去:此山又象一堵硕大的照壁墙,故又称为“照壁山”。
从贵阳城中望去:又象竖立于城北的一排屏风,故山上的寺庙叫做“屏山寺”。
由于城市中楼房的不断加高,现在只能看到相宝山的上部了,元宝、照壁、屏风等景象已经无法看到了。
从宝山北路贵州日报社向师范大学方向行走约两百米,左转向上约一百多米,街道右侧有精致规整的石阶路通往相宝山上,路旁有仿木栏杆,途中有观景台。
此面山势较为陡峭,石阶路左右盘旋。
接近山顶,可以看到顶部有一座亭子,亭子下方是一块倾斜的平整的岩石。但没有摩崖石刻。
来到山顶,向右前方望去:贵阳北天主堂呈现眼前。向左前方望去是贵州师范大学的校园,正面是参差不齐的高楼大厦组成的贵阳城区。
以亭子的圆柱为固定点,两位成年人准备下降至岩石底部。
从数米宽的山脊向东部行走数十米,来到一块大约两百平方米的长方形平台上面,中部有一座废弃的观音宝座。
途中岩石间有一个小穿洞。
从另侧向下,有小路左转,来到平台的下方,可以看到平台其实是人工用石块垒砌的巨大石墙所堆积起来的。墙下也有小路通往我上山的阶梯路。
沿正规的石阶路向师范大学方向行走,一块数米高的岩石上有三个一尺见方的石刻大字,似为“玄宝山”,没有落款。
继续向下行走,右侧有一壁笔直的岩壁,左侧应该就是曾经的“屏山寺”的所在地,寺为明崇祯九年(1636年)贵州巡抚冯晋卿所建。清代旅行家陈鼎在【黔游记】中曾有记载。
岩壁下宽敞的平台中有一座稍显粗糙但较为庞大的塔墓,塔后山崖下有一块较大的残碑,字迹不清。背后的岩壁是较为松散的层积岩,据说崖下曾有一洞,后被填埋。
继续前行,岩壁变为坚固的石灰岩,在笔直的岩壁间,有“相宝留云”四个约八十厘米见方的阴刻大字,似有落款但看不清楚,据资料介绍题写人名为“庆均”。
距此数米,又有四个高约一米,款约七十厘米的大字“黔阳半壁”系清咸丰年间贵州提督赵德昌题写。
沿路前行,石岩又变成较为松散不能雕刻的状态。
蜿蜒曲折的宽约半米的石阶路通往山上的亭子一侧。
抗战期间曾经驻兵于山上寺庙中,1958年大炼钢铁,寺庙被拆毁,树木被砍伐。昔日风光荡然无存。
返回到塔墓前,从师范大学方向下山,这一侧平缓,学校在林木间修建了许多小路,成为了学校中的山林。
下到山脚,逐渐进入了校园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