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龙里三元古镇、贵定西北游

标签:
贵州龙里县三元镇鱼洞古藤古树鱼洞泉三元古桥古塔古道贵定马场河穿心洞猪山杨家寨十里画廊象鼻岩 |
分类: 贵州游侠游记黔南集 |
贵州游侠省内游记黔南集:
龙里三元、贵定西北一日游
贵州游侠
到达三元后我们先向左转向鱼洞村,进村后即见寨子大部分人家住在一道高高的绝壁之上,有很多的古树,从绝壁旁边的极陡的车道走上去,就看见一棵巨大的古藤从车道上方横过,在左面的古树上盘旋,如一张大网,其根部直径有20多厘米。
下到绝壁之下,有一个古井,称为鱼洞泉,水从绝壁下的一条高不过1米的小隧道流出,水质清澈,人们在水沟的下游洗衣服,井泉旁也有许多古树。
返回镇上,停车向位于山下田中、三元河边的风火塔走去,封火塔建于清道光年间,是一位考上翰林院的大学士为了激励后代连中三元而建,塔的下部是用精石料砌筑,上部是用特制的青砖,中部嵌有石碑。塔和大山之间有一条目前干涸的小河,塔对面的山上有古驿道,上山的石阶还十分完好,小河下游不远有一座很精致的石拱桥,两面都有上下的阶梯,桥上有桥栏石,是用一米多长、约0.7米高0.3米厚的精石料建的,桥上立有建桥碑,桥拱上有阳刻的“永兴桥”三个字,建于清道光年间。
从封火塔向三元镇方向望去,古镇处于绿树遮掩、河水环绕之中,大片的稻田在河谷间平铺,前面是龙里县最大的古石拱桥—三元桥,这座建于清道光年间的5孔桥横卧在三元河上,美丽古朴,至今还在作为公路桥为人们默默贡献着,稍远处。是两条高高在上的铁路桥,在镇子上空各走一方,画了两条美丽的弧线。整个三元镇就是一幅动人的美妙画卷
我们向3537厂方向驶去,是新修的柏油路,在到达3537厂前,驶过一座三孔石拱桥,我知道这就是建于清中叶的刘家桥,三孔石拱。这里已经到贵定县的境内了。
前行到了3537厂的大门口,这里到我们要去的马场河已经不远了,但被告知前方有一座桥正在维修,车辆过不去,无奈只好转向盘江方向,从盘江再转向洛北河,在进洛北河镇前左转马场河,多走了几十公里。
到达后,将车停在了乡政府门前,就一路打听着向穿心洞方向走去。很快就走到了接近干涸的河谷间,越走两侧的山越高,河边一会有小路一会又找不到了,好在河道里没有多少水,走了一会,见到有一群山羊,其中还有几只出生没有几天的小羊羔,围绕着母亲身旁,非常可爱。
又走了一会,路逐渐向山上延伸,在灌木丛中一直向上,就看见了接近山顶的巨大洞口,在到达洞口前,右面一个不大的、黑黝黝的洞中吹出来一阵阵十分凉爽的风,我一个人走在前面,还有一点恐怖。走到洞口,就见有一条黑色的横幅横挂在河床上,被风吹得卷了起来,我顿时一惊:这里一定是出了事,我把横幅拉开,只见上书:“沉痛悼念小亭同学,”横幅后面的一块大石块上,雕刻着“小亭遇难处”几个大字。穿心洞很高大,是一个塌陷型的穿洞,洞中布满了巨大的石块,洞长有一百多米,从洞中间向两侧望去,都很好看,洞外都有许多绿树向洞口探头,接近上游洞口处,右侧上方有一个天窗,也有树木围绕,且有泉水滴下。据介绍洞后还有1.5公里的槽谷森林,十分原始。
我们沿河道走小路回到公路上,远处有一座古石拱桥,
公路对面坎上有一座十分庞大的古墓,这是我所见到的最大的石砌古墓,墓的直径在五、六米之间,石墓高度超过两米,有四柱夹着的三块石碑,为刘姓老两口的合葬墓,葬于道光年间。墓的两侧还有沿墓后逐渐过渡过来的八字墙,形成一个倒放的欧姆字形,墓前是精致的石砌平台,平台亦有围墙,平台下面还有一个平台,宽约两米,长约六米,两侧各有阶梯,中间有一个宽约一米高约一点三米深约零点二米的凹槽,不知是个什么东东。从石墓上看,没有被盗的迹象。如此巨大的古墓,居然在我掌握的资料里没有任何记载。
前行不远右转向莲花(当地人称棉花)冲方向,不过一里,即见路的两面各有一座大山,左面的似一头巨大的正在吃食的黑花猪,山下部的众多洞穴使得猪头猪脚十分分明,有些洞可走进猪身内部。
向返程方向行进,在一名为江边窑的地方左转向上,右侧洛北河对岸全是高大的绝壁,绵延数里。景色绝佳,前行有一三岔路口,左面的路较宽,我驱车向左,路遇一老乡,说另一路才是去杨家寨的了,问及这条路是去哪里,答曰:密腊司,我说就去密腊司,那里也有景点。密腊司是一个古代的土司驻扎地,原名很长,后精简为密腊司。
穿过一个直直的没有粉饰过的隧道,这是1943年修建但未建成的黔桂铁路的隧道,解放后继续修建时改线后废弃,后来利用于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