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岭红岩碑、关索古驿道游

标签:
贵州关岭县三国遗迹红岩碑保存完好关索岭古驿道 |
分类: 贵州游侠游记安顺集 |
贵州游侠省内游记西部集:
关
岭
贵州游侠
过坝陵河特大桥路口不远,左面就有一个小路口,有路牌指示为“红岩碑”方向,走了大约一公里的沙石路,就到了停车场。向左前方石阶路持续向上攀登约一里路就到了山崖下的红岩碑。这是大山的一块淡红色的崖壁,右侧一块较为平整的崖面上刻有若干文字或图形,旁边两块约四平方米的石壁上也有类似的图案,字迹深2——3厘米,为圆滑的阴刻,资料上介绍是用某种颜料写上去的,不知是什么时候搞成了现在这种样子。
向右望去,不远处一座高山的顶部是一个狗头的造型,很像我的爱犬卡卡。就像是看守红岩碑的神犬。
回到停车场,对面小山上有一座亭子,在亭子上遥望坝陵河对面的大山,十分高大且绵长,远处重重叠叠的山峰非常壮观美丽。著名的关索岭古驿道就在其上,这一点我未敢告诉其他人,怕他们知道了就不愿去了,向右面观望,是正在修建的镇胜高速公路的长达两公里的坝陵河特大桥,桥身已经吊起了三分之二。
下山后沿公路继续前行,一路上都是在大山的腰带般的公路上行驶,过桥后几公里到收费站,出站后找了一家饭店吃了饭,我向饭店老板询问了古驿道和古坝陵桥的走法,原来从红岩碑路口前行一公里左右的右面有一条小路直下河谷就到古驿道的起点——霸陵桥,现在可返回大桥不过桥,直行就可到达。
我们返回大桥,直行进去,在农民家门口停好车,就沿河前行,走得较慢,大约走了45分钟才到。途中遇一座三孔石拱桥,询问老乡得知是以前的公路桥。继续前行,我们来到古桥上面,只见古桥的中间两孔已断,据说是国民党逃跑时炸断的,现存的对岸一孔较大,我岸一孔较小,我们登上桥拱,桥面中间有一塌陷的洞,直径在一尺左右,从孔中向下望去:河面距桥面很高,此桥在当年应该属于一座大桥,但现在从坍塌的断面来看应属豆腐渣工程,因为除了外面一层约一尺厚是精制的石料外其余全是碎石填充。在以前,桥身上面还有两棵造型优美的黄葛树(榕树),因地处古驿道的要冲,历代名人、文人都对此桥留有诗词楹联等记载。霸陵桥曾经作为公路桥使用,抗战时期每天有上千车辆通过。
由桥边开始就是古驿道了,向山上蜿蜒而去,是较陡的石阶路,宽约一米,呈之字盘旋,到较直的路段,路面达到两米宽。
(上下图为“马刨泉”、“刀把泉”)
继续向上约两公里,就看见了二道城门,是厚约六、七十公分的拱门,两面是向山上延伸的几十米的石墙。
关于探花坟,有一个神奇的传说:在四百多年前的一个烈日当空的中午,一个抱着幼儿的青年妇女向县城方向行走,在二道城门处休息时发现婆婆给孩子新做的帽子不见了,这时一位挑着一挑砂锅的年轻小伙子上坡来到此地,二人在二道城门外相遇,小伙子捡到了小孩的帽子,但要求妇女与他交欢后才归还,女子因惧怕婆婆责骂丢失了新帽,无奈之下只好同意,谁知小伙子在负重登山时已经消耗了极大的体力,在交欢后立刻气绝身亡,女子急忙离开了此地。
事后妇女借故再次来到此地查看,只见已经被蚂蚁拱土掩埋成坟,从此女子怀孕生子,长大后考中探花,后来认祖归宗,从这块碑文上看:是近年来新立的。
从二道城门前行约两、三百米就到了城门御书楼,门楼上原有“滇黔锁鈅”匾,据说是康熙皇帝的御笔。这座城楼很大,门洞约有五、六米深的拱顶,两侧也有向山上延伸的城墙。
进入城门,右边有大片的石阶、石墙、石院落,系原关帝庙(顺忠祠)遗址,路边横卧一块半米见方、三米长的石碑,上面刻有小字。旁有碑座,旁边山上的几块铺路石上也有字迹。
在枣园路口的店铺门口,还有一个石雕的兽类。估计附近原来有寺庙一类的建筑。
我们租了一辆面包车返回停车处,开车找地方吃了饭,饭前饭后都打了一会麻将,然后返回贵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