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8/mw690/0024ea1Rzy6Je5MlgTd57&690| 解读邢窑" TITLE="文化·文物 | 解读邢窑" />
太行山四大名窑中,邢窑的地位最高。在研究瓷器的历史学界流传着一句名言,即“世界陶瓷发祥于中国,中国白瓷发祥于邢窑”,明确了邢窑在世界陶瓷史及中国白瓷史上的显著地位和影响。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关于邢窑的考古与研究不断推进,世人对于邢窑的认识也越来越全面。本期《河北画报》专门邀请邢窑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解读邢窑的800年辉煌历史,展现邢窑的前世今生。
......................................................
八百年窑火锻造白瓷经典
文/梁勇(知名社会学者)
论起在中国瓷器历史上的名气,邢窑名冠四大瓷窑之首。从公元5世纪的北朝时期走来,到元代逐渐尘封于地下。邢窑走过800多年的风雨历程,经历了创烧、发展、鼎盛、衰落、消亡的过程,成为中国古代瓷窑中罕见的范例,一代代辛勤而智慧的瓷窑艺术家艰辛劳作,用智慧和汗水创造了举世瞩目的辉煌。邢瓷的辉煌,在中国古代文献中留下了耀眼的光芒。
http://s6/mw690/0024ea1Rzy6Je62XxNX25&690| 解读邢窑" TITLE="文化·文物 | 解读邢窑" />
八百年窑火 烘透内丘城
在中国历史上如此辉煌的邢窑,究竟在哪里呢?邢窑的历史又有多久呢?唐代李肇在《国史补》中说:“中丘白瓷,端溪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中丘,指的就是现在的内丘县。《全唐诗》收录了徐慎的一首诗,其中一句“烘透内丘城”,形容内丘瓷窑的规模。瓷窑的炉火,把整个内丘城烤得红红火火。
经过30多年的考古发掘,考古工作者先后在邢台的内丘、临城、邢台三县和石家庄市的高邑县,陆续发现了邢窑遗址30多处。最集中的瓷窑遗址位于邢台县西坚固和内丘县城关一带,发现最早的瓷窑是北齐时期,这些瓷器的釉色青中泛黄,少数泛白。器物的器形比较小,以碗、杯、高足盘为主,另有少量的钵、盆、罐、瓶等。
http://s14/mw690/0024ea1Rzy6Je6AwJdz7d&690| 解读邢窑" TITLE="文化·文物 | 解读邢窑" />
白瓷兽杯
http://s9/mw690/0024ea1Rzy6Jeb6nko068&690| 解读邢窑" TITLE="文化·文物 | 解读邢窑" />
窑具窑柱
隋代后期,邢窑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产品仍以青瓷居多,各色釉瓷迅速增长,白瓷已经很普遍。瓷器种类趋于多样化,立体、挺拔的造型成为隋代的重要特色,这一时期烧制成功的透影白瓷成为邢窑独步天下的拳头产品。
晚唐五代是邢窑走向衰落的时期,藩镇之间的战乱是导致邢窑衰败的主要原因。因为邢窑的窑址位于平原、甚至县城附近,只要兵戈一起,必然首当其冲。唐后期的藩镇之战、五代时期后梁后晋之战,都发生在邢州、内丘这一带,邢窑大部分窑场因此而停火。但战争过后,又有一些新的窑场恢复生产,使传统的工艺技术得以传承。
http://s14/mw690/0024ea1Rzy6Je6kYOqFdd&690| 解读邢窑" TITLE="文化·文物 | 解读邢窑" />
内丘西丘遗址
发现透影瓷 揭开邢窑的昔日繁华
1988年,内丘西关北邢窑遗址的考古发现轰动了世界,考古界一直寻找的世界上最古老的透影瓷,在这里首先被发现了,世人由此得以目睹这种高级细白瓷的本来面目。这一考古发现也证明邢窑在隋代就已经能够生产出薄如纸、白如玉、声如磬的细洁透影瓷。
http://s6/mw690/0024ea1Rzy6Je74I1Ipc5&690| 解读邢窑" TITLE="文化·文物 | 解读邢窑" />
白釉长颈瓶
顾名思义,透影瓷就是在一定光亮条件下,从一面能看到贴近另一面物体的影像轮廓。这一独特瓷器种类被发现后,专家对其进行了胎釉微量元素含量的抽样分析,并在显微镜下观察其断面,发现透影瓷不同于其他细瓷的独特之处在于:它薄胎、胎细、瓷化程度高、高温不变形。
邢窑的透影瓷,以碗、杯等器物为主,造型精美。这种瓷胎釉相加最薄处约0.7毫米,透影效果良好。个别器物内壁还装饰了刻画、贴塑、模印等纹饰,更显得高贵、华丽。这些都体现了邢窑窑工高超的技艺和唯美的追求。
经测试,烧成这种透影瓷需要的温度在1250摄氏度到1280摄氏度之间。这种薄如纸的瓷坯之所以能在高温状态下不变形,在于瓷胎和釉中分别加入了一定量的长石和石英。长石是现在陶瓷生产用的主要熔剂原料,一般称之为助熔剂,在高温下形成乳白色黏稠玻璃体,有较大的黏度,可以起到高温下胎体不变形的作用。而冷却后的长石熔体以透明玻璃体状态存于胎体中,能增加透明度。石英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就是玻璃的主要成分,石英用于坯体中,也可起到坚固胎体和透影作用。
现代瓷器工艺师们从邢窑瓷器中得到启发,用同样的工艺烧制成超薄的白瓷刀具,锋利无比,可以拉玻璃、切骨头。
截至目前,隋代这种透影细白瓷在其他地区墓葬和遗址中发现甚少,成为邢窑难得一见的稀世珍品。人们推测,当时的产量可能太少,甚至还怀疑这类产品是否真正烧制成功过,因为迄今为止,考古工作者看到的都是窑场遗址里的残次品。但无论如何,远在1400多年前邢窑就已经掌握了烧制透影瓷的配方和工艺,而且进行了尝试。不论尝试的结果如何,邢窑都在我国陶瓷史上树立了一座难以超越的丰碑。
官窑地位 世界影响
只要说到瓷器,人们都很关心是否官窑,官窑的瓷器要比同样的民窑瓷器身价高很多倍。那么,邢窑是官窑还是民窑呢?
北宋以前没有专门为朝廷烧制瓷器的官窑,但封建朝廷有政府采购瓷器的定点窑口,邢窑就是唐朝政府集中定点采购的瓷窑。在邢窑遗址,出土了一批底部或盖上阴刻着“盈”“官”“翰林”等官窑标记字款的器物,还有的阴刻了“昌”“高”“上”“大”及姓氏字款。“官”字款是官窑的明显标志,“官”字款瓷器就是官府“公用器”及“土贡”的瓷器,但并不是皇帝使用的瓷器。在长安大明宫皇家遗址中,也出土了带有“盈”字款的邢窑瓷器。“盈字款”是大唐王朝皇家库房“大盈库”的字号,自唐玄宗李隆基开始设立,一直延续到唐朝灭亡。入奉“大盈库”的白瓷是邢窑的经典,胎釉洁白如雪、光润如玉。表现了大唐文盛丰盈、以白为美、以玉修德、空白至道的人文境界。
http://s11/mw690/0024ea1Rzy6Je7Bfr9Eba&690| 解读邢窑" TITLE="文化·文物 | 解读邢窑" />
弘字款邢窑瓷字
另外,在出土的唐代邢窑瓷器中,还有带有“弘字款”的器物,或许是弘文馆定制的。弘文馆以传播儒学为主,包括传统六艺修养。既然翰林院可以在邢窑定制带“翰林”款的瓷器,那么弘文馆定制带“弘”字款的瓷器,也是顺理成章的。
http://s10/mw690/0024ea1Rzy6Je7rHbo579&690| 解读邢窑" TITLE="文化·文物 | 解读邢窑" />
唐代邢窑弘字款白瓷执壶
http://s5/mw690/0024ea1Rzy6Je7Cgzju44&690| 解读邢窑" TITLE="文化·文物 | 解读邢窑" />
盈字款瓷
邢窑白瓷的发展带动了北方诸窑的崛起,白瓷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主流用瓷,也为宋金时期白瓷的发展及各具特色瓷器品种的大繁荣奠定了基础;更成为宋元以后彩瓷的坚强基石。所以,白瓷成就了邢窑在中国乃至世界陶瓷史上的重要地位,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考古发现证实,除邢台各县墓葬和遗址中曾经出土过大量邢窑瓷器外,河北其他地区和周边省市的发现也屡见不鲜,大唐的都城长安多处遗址就曾多次出土邢窑白瓷,而且数量可观,与《唐六典》《新唐书·地理志》等“邢州土贡瓷器”记载相一致。另外,在浙江、广东等唐宋时期的大型贵族墓葬中及唐代著名的扬州港也出土过不少邢窑瓷器。
在日本、埃及、伊朗、伊拉克、沙特、巴基斯坦、印尼等地遗址中也都有邢窑瓷器的发现,这是邢窑瓷器远销海外的证据。
◆◆◆◆◆◆◆◆◆◆◆◆◆◆◆◆◆◆◆◆◆◆◆◆◆◆◆
辉煌在隋唐时期的制瓷窑口
文/王会民(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研究馆员)
几度辉煌
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邢窑,是“南青北白”中“北白”的代表性窑口,它带动了北方诸窑口的兴起,引领了十多个世纪的白瓷和彩瓷风尚。
邢窑从发现至今已过去30多年了,发掘和研究证明,邢窑经历了创烧、发展、鼎盛、衰落到消亡的过程,前后存续了大约800年的时间,成为古代制瓷窑场中不多见的范例,邢窑窑工用辛勤和智慧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几度辉煌。
邢窑在北朝后期已开始制作瓷器,北齐时期的瓷器,其釉的特点是青中多泛黄,少数泛白。器物特点是器形小,种类不多,以碗、杯、高足盘为主,另有少量的钵、盆、罐、瓶等。窑具种类也不多,以三角支钉为主,加之少量的齿形支具、筒形窑柱等。
http://s2/mw690/0024ea1Rzy6Je9rnaP761&690| 解读邢窑" TITLE="文化·文物 | 解读邢窑" />
临城祁村窑址出土的唐白瓷刻花皮囊壶
http://s9/mw690/0024ea1Rzy6Je9vtOWcc8&690| 解读邢窑" TITLE="文化·文物 | 解读邢窑" />
邢台出土的唐白釉玉璧底碗
到了隋代,邢窑瓷器制作快速发展,制瓷窑场数量激增,产品数量迅速扩大,陶瓷新品类不断涌现,造型上的立体、挺拔成为隋代邢窑器物的重要特色。其产品在青瓷主导的同时,白瓷、黑瓷、黄瓷、酱瓷、三彩、绿釉、陶器等同台共舞。窑具中出现了较多的蘑菇形窑柱、喇叭形窑柱和筒形匣钵等,为不同档次的陶瓷器烧制成功都提供了相应的保障。其中透影白瓷、细白瓷、三彩器等相继问世,成为那个时代的力作,邢窑历史上首度辉煌。
http://s15/mw690/0024ea1Rzy6JeaZV4seae&690| 解读邢窑" TITLE="文化·文物 | 解读邢窑" />
青釉龙头凤首壶
唐代的制瓷窑场经历了改朝换代的洗礼,有的已停止生产,但新的窑场不断涌现,可以说遍地开花,相当一部分产品器形明显趋于大型化,种类丰富,多姿多彩。除了日常用品外,诸如建筑材料、陈设、明器、冥器、玩具、佛龛、仿金银、仿铜、陶等产品一应俱全,装饰手段如三彩、彩绘、描金、点彩、印花、刻画、雕镂、贴塑等应有尽有。对照同时代的其他产品,这些器物及装饰也能深刻反映出当时商品交流和相互间模仿的风气。窑具种类不断丰富,创造了适合各种细瓷烧制的薄体和组合匣钵,窑炉单产提高,细白瓷产量大增,邢窑再度辉煌。
http://s3/mw690/0024ea1Rzy6Jebi389Y32&690| 解读邢窑" TITLE="文化·文物 | 解读邢窑" />
青釉瓷埙乐器
邢窑经历了晚唐五代时期的阶段性衰落之后,宋代再度辉煌。事实上,作为一个庞大的窑场,邢窑烟火一直不断,宋史地理志信德府条下:本邢州,宣和元年,升为府。贡绢、白瓷盏、解玉砂。由此可知邢窑宋代不仅延续着几百年的制瓷传统,且仍然生产贡瓷。因为取土等诸多原因,实际考古工作中,成片的宋代窑场遗址已经难得看见,邢窑宋代时期遗物也发现不多。最近,有人在内丘县城关一带一些现代基建工地上捡拾到一定数量的宋代瓷器和窑具残片,一些瓷片的精美程度不差于定瓷产品。联系多次考古工作的成果,可知内丘县城关一带正是邢窑延续不断的主要生产地。由于习惯的思维模式等因素,在历史上其他地方发现的宋金时期的瓷器大致都一并归入了定窑,所以那个特定时期其他窑口包括邢窑的产品也都随之“姓定”了。
又一次收获
2012年邢窑考古发掘取得了突破性收获,获得专家认可,入围当年十大考古新发现。
http://s16/mw690/0024ea1Rzy6JeaCjb43af&690| 解读邢窑" TITLE="文化·文物 | 解读邢窑" />
邢窑发掘的窑炉(临城祁村)
这些新的发现主要有:10座北朝至隋代窑炉,以组合的形式存在。窑炉完整度高,包括窑门、火膛、窑床、窑顶、烟道、烟囱以及窑前工作坑等尚存,而且多座窑炉共同围绕在一个窑前工作坑周围,这种组合形式窑炉又提早至隋和隋代以前。不仅如此,其中一组窑炉中两座窑炉的窑前工作坑既自成一体又相互连接,坑内的废弃堆积中堆满了北朝时期遗物,是窑炉在北朝时期已经使用的直接证据。第二是早期灰坑群和大量早期遗物的发掘出土,这些坑或方或长方或不规则,深浅不一,坑内遗物较多,时代单纯,是目前邢窑遗址多次发掘所见最早的一类遗物。第三是隋三彩的出土,是邢窑发现的首次,高岭土胎,胎色浅粉或白,火候较低,单色釉外壁绿色,内壁浅黄,两色釉为黄、绿,釉下施有一层白色化妆土,器形大致为碗、钵类。
不朽的白瓷
至少在隋代,邢窑成功烧制出白瓷,打破了南方青瓷长期一统天下的局面,从根本上改变了广大范围内国人的工作、生活和思维习惯。
至唐代,特别是细白瓷的产量提高、种类繁多、造型丰富,原来挺拔的碗类变得高低更加合理,口部和底足等富于变化而不失美观。细白瓷的精巧、圆润与粗瓷器物的浑厚呼应,形成了粗细不同的多种风格。
邢窑白瓷品种丰富,涵盖了几乎所有的日常器用,除了自身的优良传统,窑工还利用制瓷原料极强的可塑性,汲取竹、木、漆、玉、石、玻璃、金、银、铜、铁等作品的一些造型和特点,兼收并蓄,创作出一种崭新的效果,并合理运用曲线、斜线、直线三种线条创作出实用而美观的各种作品,如碗杯类作品中敞口幅度与腹部曲线的合适对比,杯和高足杯刚劲的线条,挺拔而不生硬,瓶壶罐类舒缓的线条亦柔中带刚、优雅秀美,鸡首壶和双螭柄壶线条夸张中张弛有度,鹦鹉杯以鹦鹉造型为主导,配以勾头瞬间的神态,收敛的翅尾作杯口,圆润的线条引而不发等等写实中有夸张。总之,各类作品形神兼备,莫不体现出各时代挺拔、刚健、柔美、丰满的风貌。
http://s6/mw690/0024ea1Rzy6Je8RvV2Je5&690| 解读邢窑" TITLE="文化·文物 | 解读邢窑" />
内丘西关北窑址出土的隋白瓷鹦鹉杯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透影瓷,白瓷中的上品。透影白瓷以碗、杯类器物为主,造型精美,高的造型挺拔有力,呈现出蓬勃向上的动感;低矮的器物高与横径比例协调;转折处或棱角分明,或弧线过渡得恰到好处、无与伦比。
目前为止,隋代这种透影细瓷在其他地区墓葬和遗址中发现甚少,成为难得一见的稀世珍品。但是,以邢窑为代表的窑口远在1400多年前就已经懂得了透影细瓷的配方和工艺并烧制成功,可以说树立了一座陶瓷史上不朽的丰碑。
又说三彩
三彩即彩色釉陶器,黏土或瓷土为胎,两种以上彩釉的统称,以铜、铁、钴、锰等元素的矿物为呈色剂,铅为助熔剂。
http://s8/mw690/0024ea1Rzy6Je81rGIva7&690| 解读邢窑" TITLE="文化·文物 | 解读邢窑" />
唐三彩壶
http://s9/mw690/0024ea1Rzy6Je86DbSg78&690| 解读邢窑" TITLE="文化·文物 | 解读邢窑" />
唐三彩三足炉
http://s16/mw690/0024ea1Rzy6Je8mWgx1cf&690| 解读邢窑" TITLE="文化·文物 | 解读邢窑" />
唐三彩片
邢窑从80年代发现的时候就知道有三彩产品,是我国继陕西黄堡窑、河南巩义黄冶窑之后发现的第三处烧制唐三彩的窑口,也是邢窑值得一书的精彩之处。从考古发现看,邢窑至少从隋代已开始生产三彩器。到唐代,邢窑批量烧制过三彩,考古发掘中发现了堆积有素烧残器的灰坑,证明应存在专门烧制三彩的窑炉。邢窑三彩为瓷土胎,胎色有浅黄、浅粉和白几种,断面看也有较多的红褐色颗粒和白色斑块、石英等颗粒,与隋三彩胎相同。器形以钵、三足罐为主,另有枕、执壶、海棠杯、高足盘、盒、佛和人物、动物陶塑等。邢窑三彩产品有高档、低档之分,高档三彩发现不多,只有枕头一种器物,分片做出再粘结而成,单件支烧。枕面花纹或戳印后在阴线内填上深色釉浆,或刻画出花纹图案,阴线处填入深色釉浆,先入窑素烧,再在阴线以外的其他图案上施以绿、黄、白、蓝几种色彩。施釉方法有描、点、涂抹、蘸、泼洒等,浅淡有度,色彩艳丽,有浮雕和层次感。低档三彩大多为叠烧而成,基本色彩为黄或黄褐、绿、白三色,有少数蓝彩器物。施釉方法以浇釉为主,少量的釉下施白色化妆土。其整体效果明快,玻璃质感强,有一种浇釉后的动感。
......................................................
http://s5/mw690/0024ea1Rzy6Jebou6JS64&690| 解读邢窑" TITLE="文化·文物 | 解读邢窑" />
现任中国邢窑博物馆馆长、邢台市邢窑研究所所长、邢州窑陶瓷艺术有限公司艺术总监张志忠
http://s14/mw690/0024ea1Rzy6JebptEkJed&690| 解读邢窑" TITLE="文化·文物 | 解读邢窑" />
邢窑博物馆
虽然闪耀着美学和科技光辉的邢窑已经成为过往烟云,但是人们并没有遗忘那一片片残破的遗迹。邢台、内丘、临城各级政府都高度重视邢窑保护,临城创建了邢窑博物馆和保护机构,设立研究小组,列入地方城镇建设规划。内丘县也规划建设邢窑遗址公园,打造邢窑文化品牌。唐代邢窑白瓷的制作工艺,经专家研究试验已摸索探究出来,并在其主要产地临城县被仿制成功,千年名瓷重新绽放迷人光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