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中阅读第二和第一学段要求的对比
(2013-11-01 10:54:40)
标签:
新课标教学教育阅读 |
分类: 二班日志 |
《新课标》中阅读第二和第一学段要求的对比
2013年11月1日
认真对比《新课标》第二学段和第一学段阅读要求的不同,有的学生尚且打不到第一学段的要求,而有的学生则已经高出目标很多。
第二学段: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个“用”和“学习用”就将第二学段和第一学段的要求区别开来,低段是一种尝试。
第一学段: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现在班内仍有几位同学平翘舌不分,归根结底在于读得少,没有养成大声朗读课文的习惯。所以说,读正确几乎是每篇课文的要求,再具体来说,平翘舌、多音字、儿化韵、前鼻韵母后鼻韵母以及词语变调都是读准字音需要注意的问题。读流利则需要不添字不落字不换字不读破句子,注意读出标点,这些都是长期的训练才能达到的要求。对于一些嘴懒的孩子,想要做到这一步着实不易。
第二学段:2、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第一学段:学习默读。
课外阅读量大的同学,默读,粗知文章大意不难做到。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用好工具书是第二学段的一个要求,在第一学段学习查字典,学会不难,如果学会使用则需要培养这种习惯,也非一朝一夕的事情。
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初步把握文章的大意,班里有些程度好的孩子能做到,并且还能用上体现作者写作风格的词语,已经远远高于本学段提出的要求,借助同学们身边的榜样带动一些孩子,慢慢向完成这个目标迈进。
5、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语文课的5分钟讲故事时间就是在锻炼他们复述的能力,积极准备者就会在每一次的复述中提高表达能力,应付者就只能是走走过场了。同样的讲故事,区别就是这样大,孩子们能力提高的快慢也就取决于对待同一件事情的不同态度上了。
6、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
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7、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和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
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
有些孩子在习作中仍然只会使用逗号句号,更有甚至,十行八行才知道用一个句号。对于引号的使用还要从例文中找规律,并且在自己的习作中有意识地使用才能巩固。
8、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句、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9、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图书资料,乐于与同学交流。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第一学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
第三学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小学阶段要求的课外阅读量是145万字,班里有近半的孩子现在已经远远超过,145万字是保守的数字,农村学校的孩子达到这一目标有些吃力,而对于重视阅读的家庭来说,会远远超过这个数字,读得越多收获自然会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