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生活的代价

(2023-09-04 13:15:39)
标签:

快速出书18846166899

文化

自费出书

分类: 好书推荐
生活的代价


编辑推荐
1.亲历者讲述:多次入围布克奖的英国著名作家利维,坦诚审视自己五十岁后婚姻破裂、母亲去世的人生动荡,也讲述了历史上每个女人的故事——她们用自己的爱和劳动创造了一个家,结果是满足了除自己之外的所有人的需求——叩问女性该如何平衡个人追求与家庭生活
2.名家推崇:属于二十一世纪的经典之作,入选《卫报》“21世纪100部佳作”,《纽约时报》、纽约公共图书馆等媒体和机构年度好书,法国费米娜外国文学奖获奖作品;著名作家李翊云、珍妮特·温特森推崇;文艺女神娜塔莉·波特曼奉为案头书
3.女性切身议题:本书作者分享私人回忆,回顾生活波折,旨在探讨对于女人而言什么才是有意义、有价值、有乐趣的生活,试图勾勒出何为女性生活的终极自由
4.复刻设计:复刻企鹅原版经典装帧,封面用图获戈达尔电影剧照正版授权
5.阅读质感:三原色靓丽设计,携带轻便,手感舒适,送给闺蜜的贴心礼物

 
内容简介
在这部短小、感性、充满话题性的纪实作品中,作家利维不仅讲述了她所经历的婚姻解体、母亲去世的人生至暗时刻,更由此思考了对于女人而言,什么才是有意义、有价值、有乐趣的生活。她援引西蒙娜·波伏娃、詹姆斯·鲍德温、埃莱娜·费兰特、玛格丽特·杜拉斯、大卫·林奇和艾米莉·狄金森等大家的思想精华,尝试勾勒出何为女性生活的终极自由。

作者简介
作者:德博拉·利维,生于1959年,英国小说家、剧作家、诗人,英国皇家文学学会会员。长篇小说三次入围布克奖,其中《游泳回家》和《热牛奶》入围决选名单。短篇小说曾入围国际弗兰克·奥康纳短篇小说奖和BBC国际短篇小说奖,并在英国广播公司第四台播出。《泰晤士报》评论她是“当代英国小说中最令人兴奋的声音之一”。她为皇家莎士比亚剧团写过多部剧本。

译者:王如菲,英美文学硕士。译有英国作家罗伯特·麦克法伦的非虚构作品《深时之旅》和《荒野之境》。

目  录
1  大银  001
2  暴风雨  007
3  渔网  013
4  生活在黄色中  017
5  重力  035
6  人体电流  047
7  漆黑而发蓝的暗  063
8  共和国  077
9  黑夜漫游  097
10 我在 X 标记处  113
11  屋子里的脚步声  125
12 一切的开端  139
13 银河  149
14 佳音  153

媒体评论
这是历史上每个女人的故事,她们用自己的爱和劳动创造了一个家,结果是满足了除自己之外的所有人的需求。这部作品与其说是一本回忆录,不如说是一份雄辩的宣言,表达了利维在后家庭世界中的“全新生活方式”。
——《卫报》

利维是一位慷慨的作家。这部短小、感性、充满争议的回忆录的精彩之处在于,它不仅关于她生命中的痛苦里程碑——婚姻的结束、母亲的死亡——它也关于活着是什么。除了弗吉尼亚·伍尔夫之外,我想不出还有哪位作家能更好地写出边缘、家庭、非事件以及身为一个女人的意义。这本关于大主题的小书,谈论的是如何找到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观察家报》

利维是一个敏锐的观察者,对世俗和莫名其妙的事物都有敏锐的观察力,只用几笔就勾勒出令人难忘的细节。使这本书脱颖而出的,是利维不允许自己耽搁在这些细节上的做法——她就像一个专业的漂流者,她旅行的河流充满了遭遇和情感。其他作家可能会呈现给我们一趟冗长的旅程,让我们了解这条湍急的河流,而利维却从未放慢脚步。她在急流中穿行,虽然困难重重,但也遍布乐趣,我们看到她如此,深感开心。
——李翊云,《纽约时报》

巧妙、实用、干脆利落。一出冒险、激进的生活宣言。水深可能超出你的水性,但你依然能畅游其中。
——《新政治家》

每个句子都是清晰和优雅的小杰作。
——《电讯报》

利维不会告诉其他女人要以她的方式,或以任何一种方式去生活。身为一个成熟的女性主义者,她不会这样做。然而,她希望我们了解她的快乐,她在这种全新而未知的生活中茁壮成长。她的作品同样如此。这本书的最后一句话是这样措辞的:“你此刻读到的文字,正是以生活的代价为原料,以数字墨水制成的。”
——美国国家广播电台

在她五十多岁的时候,利维不是为她的同龄人,而是为新一代人书写她的生活。由于我们倾向于把女性主义说成是一波又一波被代沟隔开的浪潮(最近一次是千禧一代和婴儿潮一代之间的所谓裂痕),我们经常关注女性之间的分歧。如果我们把所有女性的处境都看作是在一个只给予她们次要角色地位的社会中试图争取把自己当作主要角色,那会怎么样?
——《哈珀》

在线试读
一片阴沉的现代家庭政治已变得复杂又混乱。我认识许多影响力强大的现代女性,她们为他人打造了一个家,自己身在其中却没有家的感觉。她们更喜欢办公室或其他任何工作场所,因为在那里她们拥有比“妻子”更高的地位。奥威尔在 1936 年写成的文章《射象》中指出,帝国主义者“戴着面具,脸渐渐长成了面具的样子”。妻子也戴着面具,脸也会长成式样各异的面具的样子。有些女人作为家庭的经济支柱,却因取得了成功而受到丈夫暗地里施加的惩罚。她们的丈夫变得怨天尤人,怒火中烧,垂头丧气。正如西蒙娜·德·波伏娃告诉我们的,在这个成功和权力为男人而设的世界里,女人不该让男人黯然失色。如果在经济上仰赖于女性的才干,男人就必然难以施展支配女性的历史特权(虽然这种特权已有了现代转向)。同时,她获得一条灾难性的启示:她必须隐瞒自己的天赋和能力,才能得到他的爱。他们都知道,两人必须共同维护一个谎言,好挽救他的颜面,而他的脸也在渐渐长成面具的样子。他的双眼透过窥视孔紧盯着外面,害怕世人看破他。这面具就是毛毛虫呈现给捕食者的假头。他知道父权制的面具是异常的、变态的,但这面具能有效地保护他不受伤害。这副面具装饰到极致,可让他在恐吓妇女、儿童和其他男人时看起来仍心平气和。最重要的是,面具助他抵抗失败的焦虑——他担心变成其他男人眼中的失败者。如此说来,倘若一个男人的成功仅仅因为他成功地压制了女人(在家里,在工作中,在床上),那么成为失败者反倒会是一份巨大的成就。
某些当代的中年男性没法彻底压制女性,便认为自己被剥夺了力量,他们的痛苦是一个微妙的问题。他们的女人为了他们而微妙地撒谎。艾德里安娜·里奇在《可能性的艺术》一书中用一整章精辟地论述了撒谎的艺术。她指出,当我们停止撒谎时,我们就为更多的真相创造了可能性。
因此,随后再见到那个从不看妻子的男人,我便反过来,开始看他如何能一直不看她——比如在餐桌上,或者在车里,或者在他不看她的任意地点。我想知道他的不看是为了表达什么。我试图弄清这个问题,因为男性凝视与此恰恰相反——女性是被看的,我们不该去看。
也许他想传达他对她的蔑视:如果我看你,你会认为我还把你放在眼里。或者,如果我看你,你会发现我还爱你,而我不想表现出我爱着你。或者,通过不看你,我表达一种愿望:请你反过来也永远不要看我。如果你认真地看我,你会看到我的可悲、羞愧和无助。
这些情况可能都存在。最复杂的情况可能是他其实爱她,但不想表现出他爱着她。这种状况常常难以言表,但通过《游泳回家》中的妻子、战地记者伊莎贝尔这个形象,我探讨过类似的问题:她不敢爱(或看)已屡次背叛她的丈夫。那么总的来说,我认为那个从不看妻子的丈夫是在很清楚地告诉她,他根本没把她放在眼里。美杜莎神话(及其他神话)在此发生了奇怪的翻转。他像俄狄浦斯一样自挖了双眼,但这双眼睛却时刻都盯着她。他想盯到她自行离开。这行为不亚于谋杀未遂。









来源:当当网

出书咨询:
电话/微信:18846166899
咨询QQ:兰心编辑178721100
咨询QQ:苏梦编辑860063138
咨询QQ:林林编辑240224620
咨询QQ:子木编辑1971765058
咨询QQ:小阳编辑2739623473
微信公众号:汇蓝出版
公司网址:www.jwtxbooks.com
投稿邮箱:178721100@qq.com
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红旗大街170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纯真挽歌
后一篇:遗忘爱达荷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