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变革的方法

(2023-04-03 10:16:22)
标签:

快速出书18846166899

自费出书

文化

分类: 好书推荐
变革的方法

编辑推荐
得到创始人罗振宇、中国知名商业顾问刘润、华为高级副总裁陈黎芳、全球知名课程改革专家罗伯特· 马扎诺郑重推荐!
系统梳理北京市十一学校的变革经验,拆解、剖析组织转型时面临的痛点、难点。
     十一学校是一所有近70年历史的传统公办学校,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李希贵校长带领全校5000多名师生展开了一场组织变革,完成了育人模式转型与组织创新,并且荣获国务院办法的首届教学成果特等奖。沈祖芸老师以亲历者的角度,还原了十一学校长达14年的真实变革过程,对组织转型时面临的痛点、难点、经验、教训一一进行梳理、总结。

分析组织发展中的各类问题,给你一套激活组织、赋能个体的完整方案。
     每天要求员工打卡考勤,但大家还是工作效率很低;

     会议开了一堆,大家还是协作不畅、没有统一的目标;

     每个人都一心想着让领导满意,却忽视了客户的真正需求;

     组织内信息流通不畅,工作经验和方法没法沉淀下来;

     ……

组织在发展过程中必然会面临很多“组织病”,而这些问题只能靠变革来解决。本书给出的这套方法,有理论,有案例,你只须按照步骤一步步推进。

随书附带“组织变革全景图”,让你一站式了解组织变革的关键步骤和技术。
当今社会,人力资本已成为组织的核心资产。下一轮竞争中,谁能把员工成长融入组织的使命,谁就能抢占先机。而这一切秘密,就藏在这本书里!
 
内容简介
无论什么类型的组织,在发展过程中都可能会遇到各种问题,比如员工动力不足、合作不畅、责任心不强、执行力不够等。更重要的是,如今我们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每个组织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那就是如何让组织更具多样性和创新性,以及如何激活个体、创造更多可能性。面对这一切,变革就成了组织绕不过去的实践行动。

而在变革方面,北京市十一学校的经验极具借鉴意义。

十一学校是一所有近70年历史的传统公办学校。2007年,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李希贵校长带领全校5000多名师生展开了一场组织变革,完成了育人模式转型和组织创新,并荣获国务院颁发的首届教学果特等奖。在这本书中,沈祖芸以亲历者的角度,梳理了北京市十一学校长达14年的变革过程,剖析组织转型时面临的各种痛点、难点,拆解实现变革目标所必经的各个步骤,将其总结为一套系统完整的方法论。

组织变革不单凭经验、不只靠经历,它是一个有规律可循、有步骤可走、有误区可避的系统演进过程,掌握了本书提供的这套方案,就能获得组织持续成功的钥匙,让领导者从容应对变革中的所有不确定性。

作者简介
沈祖芸

学校组织变革专家、战略咨询专家,为北京十一联盟学校、上海新优质学校共同体、北京市名校长领航工程等做过战略发展规划。
新学校研究会副会长,研发了校长培养系列创新课程,每年培训100多位中小学校长。
得到App课程主理人,开设有《沈祖芸·组织变革20讲》《沈祖芸全球教育报告》《沈祖芸·小学生家长必修课》等课程。
目  录
序 言
第一章 启动变革
第一节 统一目标:让变革成为大家的事
不奢望统一思想,但力求统一目标。
第二节 速赢项目:初步尝到变革的甜头
让大家先看到收益,再期待成长。
第三节 让正确的人上车:有效调控变革的节奏
领导者要走在变革队伍的中间。

第二章 调整结构
第一节 明确一线:确立组织的价值中心
能用结构解决的,就不用制度。
第二节 寻找内部客户:使协同的力量自然发生
组织协同的本质是目标一致。
显示全部信息
前  言
推荐序

古代谋士献策,往往会同时出上、中、下三策。
但是,主公权衡再三,最终通常只会选中策。因为似乎只有中策最可行,而与中策相比,下策看起来没出息,上策又显得太冒险。
那么问题来了:那个号称“上策”的构想,应该是一个当时当地能设想出来的“最佳结果”,为什么在现实中反而成了风险最高的弃选项呢?
这是做实事的人经常面对的一个悖论:理想的选项明明就在那里,却因为有大量的“现实摩擦力”,怎么也走不过去。这也说明了谋士视角和实干家视角的区别:批判现状很容易,描绘一个“流着奶和蜜”的理想之地也不难,难的是从现状走向理想的“”。

经常陷入这种局面的,就是各类组织的一把手。
显示全部信息
媒体评论
这本书是一部关于组织变革的“”:李希贵校长在北京十一学校用十多年时间实施了一场组织变革,沈祖芸老师据此写出了一本“场边解说”。与通常的变革不同,这是一场“不切割历史”的变革,一场无人下车的变革,更是一场以个人为起点的变革和节制权力的变革。看完之后,你会发现,完成组织变革不需要什么“分开红海”的魔法,它需要的,不过是人间常有的耐心、洞察和想象力。如果你想旁观一组连贯、精细、温厚、节制的人间精进,那这本书就是你所需要的。
罗振宇
得到创始人

今天,企业都在谈变革,但关键的问题是:怎么变 ?往哪儿变?如果你所在的公司恰好是一个知识驱动和人才驱动型的组织,我推荐你读一读沈祖芸老师的《变革的方法》。沈祖芸老师这本书复盘的虽然是北京十一学校的案例,但对企业也非常有启发。读这本书,你不仅能获得一套系统的组织变革方法论,还能在显微镜的尺度下,看到一个充满活力的知识型组织是如何一步一步构建出来的。这样的组织,真正做事的人看着都会特别羡慕。
显示全部信息
在线试读
精彩选摘

提到岗位聘任制度,很多人脑海里会马上浮现出两个词——“末位淘汰”和“竞争上岗”。的确,在很多组织中都能看到这两种制度的影子。它们的出发点是好的,想通过增强竞争来解决组织中论资排辈、分配不公、员工缺乏积极性的问题。但遗憾的是,很多组织在运行了这些制度之后,不仅员工的活力没有被激发出来,领导者还引火烧身,把很多矛盾集中到了自己身上。

变革不是为了淘汰人
在刚当上高密四中的校长时,李希贵也尝试过这样的岗位聘任制度。当时,他希望通过一套制度达到“能者上、庸者下”的目的,因此采用了减少岗位、增强竞争的机制。具体来说,在确定学校编制总盘子时,他减少了 6 个岗位。这种机制运行的结果,自然是聘任结束时会有 6 个人落聘。
为了安抚落聘者,尽可能减轻对后续变革的影响,李希贵给他们做了大量思想工作。同时,为了让这些落聘者能有一个体面的去处,他又东奔西走,为他们联系新工作。你可能会想,把落聘者的善后问题交给人力资源部门处理不就可以了吗 ? 校长有必要操这么多心吗?
乍一看,这样做确实有些多此一举,因为校长通常是不需要处理这么具体的事务的。但你仔细想一想,作为落聘者,这些教职工在离开时内心会有什么样的感受?他们对这个单位又会有怎样的情感?退一步讲,哪怕离开的人可以不管,那留下的人能不管吗?看到落聘者的处境,留下的人在庆幸自己被聘上的同时,也会感到心有余悸——“我会不会有一天也像他们那样?”如果员工将这样的感受带到工作中,就可能会出现个体间的竞争性很强,但团队缺乏协作力的情况。这不利于团队的形成,因为团队中的每个人都会担心自己被其他人超越,最终被末位淘汰。
这件事让李希贵进行了很多反思:难道变革就是为了让有些人落聘,让被聘上的人都战战兢兢地工作吗?当然不是。变革应该是为了让组织里的每个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从而形成富有战斗力的团队,这才是第一位的。
后来,李希贵到高密一中担任校长,他吸取了在高密四中的教训,迭代了岗位聘任制度。高密一中有 200 位教职工,而学校设置了 203 个岗位——只要你愿意继续在这里干下去,而且不计较干什么,那么你就会有岗位。岗位有了富余,大家首先就放下了担心落聘的不安全感,也就能够比较理性地思考自己到底适合做什么了。










来源:当当网

出书咨询:
电话/微信:18846166899
咨询QQ:兰心编辑178721100
咨询QQ:苏梦编辑860063138
咨询QQ:林林编辑240224620
咨询QQ:子木编辑1971765058
咨询QQ:小阳编辑2739623473
微信公众号:汇蓝出版
公司网址:www.huilanchuban.com
投稿邮箱:huilanchuban@163.com

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红旗大街170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