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如读诗

标签:
文化自费出书快速出书18846166899 |
分类: 好书推荐 |

编辑推荐
当代诗人、鲁迅文学奖得主张执浩精读古诗的心血之作。
与杜甫、李白、王维、李商隐、孟浩然、苏轼等16位古代大诗人的灵魂对谈,一部充满真知灼见的私人诗歌史、诗人命运史。
不调侃,不仰望,不矫饰,不煽情,沉浸式体验古代大诗人的跌宕人生,在诗人的生命中,认领我们的命运。
立足史料谈生平,立足诗歌谈语言,立足理解谈命运,重建诗歌历史观。
典雅精装,荧光印刷黄鹤楼图案,暗藏匠心,古典的诗歌高楼照亮现代的阅读之旅。
内容简介
《不如读诗》是当代诗人、鲁迅文学奖得主张执浩的古典诗歌随笔集,诗意解读了杜甫、李白、王维、李商隐、孟浩然、苏轼等16位大诗人的生平经历和诗歌写作。作者从一个现代诗人的视角出发,一步步靠近古代诗人,不调侃,不仰望,不矫饰,不煽情,将诗人们还原成有血有肉的鲜活生命,写尽诗行背后曲折隐秘的文心,让古典的诗歌在现代的时空里焕发新生。
本书中的每篇文章以一位诗人或一个诗歌现象为主题,既可独立成篇,又有统摄全书的线索隐伏其中。作者将诗人与诗歌置于连续性的诗歌史之中,以此梳理出一条延绵不绝的中国诗歌发展脉络,为理解诗歌开辟了新的路径。
作者简介
张执浩,1965年秋生于湖北荆门,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系。现为武汉市文联专业作家,武汉文学院院长,湖北省作协副主席。主要作品有诗集《苦于赞美》《宽阔》《高原上的野花》等,另著有长、中短篇小说集、随笔集多部。曾获得第七届鲁迅文学奖、人民文学奖、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诗人奖等。
长居黄鹤楼下。被无数前辈诗人吟咏过的黄鹤楼,成为古典的象征,催逼作者时刻回望,阅读、钻研古典诗歌已近40年。2022年,在《山花》杂志开设诗歌讲读专栏“踏歌行”。
目 录
无名氏之歌/1
楚天愁云/17
归去来兮/32
穷途之恸/54
隐者真容/66
天马之行/80
朝向奇骏/95
去复还者/108
两山之间/121
仆者之起/136
笔补造化/153
自撰平生/169
无题之愁/187
罗衣掩诗/202
显示全部信息
在线试读
我一直觉得,所谓的“诗人”,应该是在人群中负有某种情感使命的人,他(她)要通过不断地书写这种名为“诗”的东西,以诗之名最终塑造出某种或某一类“人”的形象来,而这一形象要合乎某种或某一类人共同共通的情感寄托。也就是说,诗歌最终要抵达的是具有普世性的情感经验,以此来承载世人的精神寄托。在这样一种不间断的写作过程中,“诗”实际上变成了一种纯粹的精神载体,它要凸显的是躲藏在“诗”背后的那个“人”,因为唯有这种显明的人物形象,才能唤起人类的普遍情感,让诗歌这种源于心灵的艺术,在苍茫人境中发出经久不息、绵绵不绝的召唤之音。如果以这个论断来反推文学史,我们很快就能发现,诗、人合一可能仍然是传统诗学的大道,无“诗”难以成“人”,反之无“人”,“诗”之焉附?但是,当这一论断遭遇到诸如《诗经》《古诗十九首》,或更多的汉魏南北朝“无名氏之歌”时,我们又发现它是失效的,起码充满了破绽,因为“无名者之歌”强调的是“歌”,而非歌咏者本尊。在失去了歌者之后,这些“歌”必须以自足的形式存在于世,诗意必须由某种恒定坚实的诗歌美学来支撑和驾驭,如此才不至于坠入沉沉的历史烟云之中。难度显而易见,但诗歌的纯粹性也因此进一步得到了保证。这一现象显然有悖于我们业已形成的阅读经验,它将阅读者置于某种孤立无援的审美境遇中,让诗歌与读者狭路相逢,唯有相互激活才能保全彼此。由此,便又催生出了一种全新的阅读方式。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来源:当当网
出书咨询:
电话/微信:18846166899
咨询QQ:兰心编辑178721100
咨询QQ:苏梦编辑860063138
咨询QQ:林林编辑240224620
咨询QQ:子木编辑1971765058
咨询QQ:小阳编辑2739623473
微信公众号:汇蓝出版
公司网址:www.huilanchuban.com
投稿邮箱:huilanchuban@163.com
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红旗大街170号
前一篇:在你和世界之间
后一篇:不可能犯罪诊断书.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