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大历史

标签:
快速出书18846166899文化自费出书 |
分类: 好书推荐 |

编辑推荐
一个人一生总要去一次敦煌,带上这本书,才能心中有底!从敦煌出发,见证中国历史的大场面!敦煌研究院官方授权罕见石窟、壁画高清原图!
90后学者、敦煌石窟“扫地僧”,写给大家的敦煌历史文化一本通!
以全新的知识体系,饱满的情感投入,鲜活生动的文笔,为你讲透敦煌的前世今生。
大视野、多维度,立体呈现敦煌全貌
人口、地理、军事、政治、经济、思想、艺术……波澜壮阔的历史事件,丰富多元的文化内涵,全景展现。原来:敦煌≠敦煌研究院,敦煌研究院≠莫高窟。
从敦煌这个小地方出发,见证中国历史的大场面
凿空西域、佛教东传、北击匈奴、三国开启、五胡入华、炀帝西巡、玄奘取经、安史之乱、蒙古西征、统一青藏、闭关锁国……都与敦煌息息相关,都在书中有独特、精彩的讲述。
敦煌研究院官方授权罕见石窟、壁画高清原图
数十张高清大图,图文对照,生动见证。
多位学界专家鼎力推荐
著名敦煌学学者沙武田先生作序推荐,历史学者、《百家讲坛》主讲人于赓哲先生,浙江大学历史系教授冯培红先生诚挚推荐。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面向普通读者的敦煌历史文化通俗读物。这是一部敦煌史,也是半部中国史;这是从石窟发出的敦煌史,也是从敦煌出发的中国史。作者沿着时间脉络,讲述各个时期敦煌相关的重要人物和故事,同时融入了最新的学术进展。
敦煌,边地如何纳入帝国版图;敦煌,文化贸易中心如何形成;敦煌,何以成为超级文旅IP;敦煌,小人物的命运如何走向,大人物的野心如何施展;敦煌,人民的生活与信仰如何延续,帝国的伟业如何惨淡经营。
敦煌,本是帝国的边缘,却以独特的方式成为世界的中心。当我们把边缘的敦煌作为锚点来回溯往事,就能赫然发现一条截然不同的历史脉络。敦煌艺术,以震撼人心的雕塑、壁画吸引五湖四海的游人;飞天、千手观音、九色鹿已成为中国文化最鲜明的名片,但当我们把这一切放在历史的进程中去,又该如何理解?敦煌学,作为20世纪以来最重要的学术潮流,早已改写了众多学科的研究进程,但是学术前沿的认知更新距离大众却相当遥远。现在,终于有一本书,可以用通俗的方式为我们讲述这一切。
作者简介
邢耀龙,敦煌学学者,历史作家,诗人。当代敦煌移民,于榆林窟守窟多年。曾任职于瓜州县文物局、敦煌研究院,担任敦煌研究院驻杭州师范大学访问学者;现为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青年学者,四川省乐山市美术馆顾问。
目 录
推荐序 普及敦煌文化的惊喜之作 1
自序 敦煌:中国历史的一枚纺轮 5
谁是最早的敦煌人 10
三苗的生存挑战 14
三苗为何变成西戎 17
移民创造敦煌 22
玉石之路 28
冒顿的崛起 31
月氏的西迁 35
贵霜帝国与犍陀罗艺术 38
佛教的东传 41
将星出世 46
河西之战 49
四郡的名称渊源 53
显示全部信息
前 言
推荐序:普及敦煌文化的惊喜之作
其实,“敦煌学”应该是个广义的大概念,不应是狭义的“冷门绝学”;“敦煌学”不应只是象牙塔里少数人问津的高深学问,也应该是广阔社会里的普世知识。唯有如此,才符合敦煌作为人类文化遗产、丝路明珠、文化宝藏、艺术殿堂等诸多神圣而至高的荣誉称号。敦煌作为人类历史遗留下来的一份独特的文化遗产,其历史面貌保存之完好、历史信息之丰富,说独一无二也不为过。正因为如此,敦煌也是全世界爱好历史、热爱艺术、钟情文化的人们所向往的圣地和乐园,每年有数百万人来到敦煌,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品味浓厚历史的味道,感受神圣艺术的熏陶,惊叹敦煌的伟大。
面对博大精深的敦煌文化,学者们在从事专门性的学术研究的同时,也会想到敦煌文化的普及性问题。从文化弘扬的角度来讲,这一问题就显得更加紧迫。敦煌学的研究成果汗牛充栋,但如何把它们转化为普及性的知识,如何惠泽更加广大的普通民众和爱好者?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学术研究的成果才能落地,才能真正实现文化惠民。
读完邢耀龙的《敦煌大历史》书稿,我有一种惊喜和惊叹。惊喜,是因为终于看到有人在普及敦煌文化方面走出一条很独特的路子;惊叹,是因为作者的眼光和笔法颇为老练,不像初学者所为,颇有后生可畏的感觉。
显示全部信息
媒体评论
读完邢耀龙的《敦煌大历史》,让我有一种惊喜和惊叹。惊喜,是因为终于看到有人在普及敦煌文化方面走出一条很独特的路子;惊叹,是因为作者的眼光和笔法颇为老练,不像初学者所为,颇有后生可畏的感觉。
——沙武田(敦煌研究院特聘研究员)
敦煌是中国的小地方,却承载着中国的大历史。它是汉唐的一扇窗。《敦煌大历史》不仅讲述敦煌的历史,也讲述敦煌守护者的心声。每次去敦煌,总感到一种莫名的激动游走全身,看了这本书,你也会有这样的感受。
——于赓哲(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戈壁滩下,榆林河畔,一个年轻人的眼中绵延数千年的敦煌大历史。视角独特,野蛮生长,炽热而有张力。
——冯培红(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
在线试读
谁是最早的敦煌人
此时,他极为不舍地放下诱人的白斩鸡,就一把鼻涕一把泪地讲述自己在河西走廊的荒野生存,汉武帝和朝臣们用崇拜的眼神盯着这个刚刚从自然界逃出来的“自然之子”,托着腮,听了整整一个上午。
这是居住在中原的汉人第一次知道敦煌山川形势、人民物产的场景。在张骞之前,中原有没有人去过敦煌呢?答案肯定是有的,河西走廊本来就是十分便利的地理大通道,中亚和东亚之间的互动在先秦之前早已络绎不绝,但因为这些人绝大多数都是不识文字的商贾、百姓和北方民族,所以并没有留下十分可靠的记载。
那么,谁是最早的敦煌人?这个问题是否无法追溯呢?
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就藏在《尚书》之中。《尚书》的意思就是上古之书,是儒家最经典的教科书“六经”之一,也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史书,所以很多上古历史的谜题都需要从这本书里寻找线索。《尚书》是我国上古时代历史文献的汇集,究竟是由谁所作,至今不得而知。秦始皇下令焚书时,伏生将《尚书》藏在自家的墙壁里,才为天下保住了这本书。后来,汉文帝派提出
“推恩削藩”的名臣晁错到济南郡的伏生家里学习《尚书》,受伏生的影响,司马迁和班固都认为《尚书》是孔子所作。就在《尚书·舜典》中,有一条关于敦煌最早移民的记载,即“窜三苗于三危”。“窜”是一个贬义词,如抱头鼠窜、流窜、逃窜,这里的
“窜”是“使其流窜”的意思,也就是说舜把三苗部落流放到了三危这个地方。
读完这则史料,我们有三个问题需要解答:一是三危在哪里,二是三苗是什么人,三是为什么要把三苗迁移到三危。
关于“三危”的具体地理位置,学术界有多种看法:一说是今甘肃敦煌附近的三危山,二说是甘肃天水附近的鸟鼠山,三说在今陕甘川三省交界嘉陵江附近,四说在川甘交界岷江、岷山一带。但主流观点则认为,“三危”就是敦煌的三危山,那此山为什么叫“三危山”呢?这跟西王母有关,《山海经·西山经》中记载:“三危之山,三青鸟居之。”三危山位于今天莫高窟的对面,它的特点是三座主峰巍峨耸峙,因此称三危山。这里提到的三青鸟是上古神话中西王母的神兽,古代认为三危山就是三青鸟的筑巢之地。两晋著名史学家郭璞在注《山海经》时说:“三青鸟主为西王母取食者,别自栖息于此山也。”也就是说,三青鸟是西王母的外卖快递员,当西王母肚子不饿的时候,三青鸟一般在三危山里休息。三危山是敦煌的第一名山,敦煌的历史与它相伴相生,在我们后面的故事中,它还会多次亮相。
来源:当当网
出书咨询:
电话/微信:18846166899
咨询QQ:兰心编辑178721100
咨询QQ:苏梦编辑860063138
咨询QQ:林林编辑240224620
咨询QQ:子木编辑1971765058
咨询QQ:小阳编辑2739623473
微信公众号:汇蓝出版
公司网址:www.huilanchuban.com
投稿邮箱:huilanchuban@163.com
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红旗大街170号
后一篇:历史的面孔2:变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