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心向原野自然如何治愈了我

(2022-11-17 09:31:15)
标签:

快速出书18846166899

自费出书

分类: 好书推荐
心向原野自然如何治愈了我



内容简介
英国杰出的自然文学作家、博物学家理查德·梅比,在事业巅峰之际,突然患上严重的抑郁症。在朋友的帮助之下,他搬到了东安格利亚。广袤而灵动的原野给了他全新的视野和启迪,也唤醒了他被疾病尘封已久的对自然的热爱与激情。

他住在橡木小屋中,与猫咪为伴,他远足、观鸟、探寻奇异的动植物,年过半百他结识了人生伴侣波莉,在爱人的鼓励下,他重新开始写作,万物在他眼中又鲜活起来,他摆脱了抑郁的困扰,重新投入自然的怀抱。他细心观察,尊重和敬畏每一个生命,思考着文化与自然的边界、人类与自然的相处之道。梅比的文字恰如威廉·布莱克的诗句所言“一沙见世界”。

作者简介
理查德·梅比(Richard Mabey,1941— ),英国自然文学作家、博物学家,毕业于牛津大学,曾任英国自然保护委员会顾问、英国皇家文学学会会员。他的作品致力于探讨自然和文化的关系,凭借《吉尔伯特·怀特传》荣获1986年惠特布雷德传记奖,《不列颠植物志》荣获大英图书奖等多项大奖。《心向原野:自然如何治愈了我》入围英国三大文学奖短名单:惠特布雷德传记奖、英国皇家文学学会翁达杰奖、J. R. 阿克利自传奖。《杂草的故事》《免费食物》《黑暗中的鸣叫》等代表作皆获高度评价。他还是英国广播公司电视系列片《来自乡间的明信片》的总撰稿人和制片人。

目  录
序言 |“我”与大自然的具体关系不可替代

第一章 逃之夭夭

第二章 藏身之所

第三章 公地往事

第四章 命名之道

第五章 漂亮摆设

第六章 随遇而安

致谢

注释

媒体评论
从自然中寻求平静,在与自然共情中安抚创伤,是全人类一种共性。但东方是审美主义的,寄情山水,旁观,而不具体观察和介入。西方人,审美之外,还加入科学眼光,具体而微地观察自然对象,以深度介入的方式加强生命体悟,从而发展出一种自然文学流派。《心向原野》就是这种文学方法的优秀结果。在观察中呈现自然之大美,也在这独特的生命力的感知与共鸣中疗愈了自己的身心,并以此实践了一种真正的环保主义。 ——著名作家 阿来

人来自大地(地球盖亚),而非火星。作为智人的一员,“我”与世界是什么关系,应当是什么关系?梅比的书给出了一种可能性。这类作品并非强制读者接受也非强烈暗示这般生存(我称之“博物生存”,我编了个英文词组living as a naturalist)独好,但无疑它靠谱地指出:这样也行。这种古老的生存方式或许对我们有启发。我可以负责任地讲,观察大自然,心情会变好,从而也有利于健康。——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物学文化倡导者 刘华杰
显示全部信息
在线试读
我此次东行的目的地,多少也算是一处藏身之所,是我偶然觅得的短暂隐居之地。当下我的境况尚不足以构建一个正儿八经、完完整整的家。我需要的,只是个方便的、能凑合住的地方,隐蔽点儿就更好了。我与女房东凯特在谈租房条件时,也全是出于这种考虑。我不会一直租住在这里,没有带大件行李,也没有任何精神上和情感上的包袱。我们甚至连租房合同都没签,因为那样有点太正式了,甚至带着些许殖民色彩。大致情况就是这样。当凯特去伦敦出差时,我要帮忙照顾她的三只猫,还要关照立刻跃上我心头的、树林里的一大堆无助的小动物。我还得担起照看房子、收快递、接待水管工等一应杂事。有空时,我得去看看周围的野生动物,院子和沼泽地里的大黄蜂,时常在阁楼上安家的长耳蝙蝠和雨燕,以及经常光顾喂食器的成群的鸟儿。
起初,我几乎无暇关注周围的环境。这个农场的位置比较偏僻,常年潮湿,因生长着成片的帚石南和荆豆而得名。最初几天,我眼中的景象,可以用房地产经纪人的行话来完美概括:17世纪农舍、温馨宜居、半木质结构、原始风、木地板、九间房、作家和隐士的不二居所。我尚未走出最初的文化冲击,不过,我只关心自己在一楼的那间小屋,以及如何在短短两天之内,重拾我四十年来养成的生活习惯。
走进我的小屋,仿佛走进了一片小森林。小屋的周围和两侧全是石化的橡树林,光秃秃的,泛着陈年白骨的色泽。屋内的地板用 15 厘米宽的橡木铺成,中间放着一张橡木桌。可以说,小屋里的橡木比外面的还要多。北面的窗户上有窗棂,是橡木做的,窗外是一大片坡地,绵延至韦弗尼河畔的柳树林和赤杨林。南面有一块甜菜地,坡度缓缓向上,直至山脊上的庄园树林。在树林与我的窗户之间,是一个带围墙的院子,里面种着一棵梨树,还有几株爱尔兰紫杉。鸟儿让整个院子活了起来,生命的气息从窗外扑面而来。雉鸡正在草坪上悠闲地散步。喂食器散落在草坪四处,还有的挂在梨树上,引得不少大斑啄木鸟径直飞来大啖坚果。一对红腹灰雀忽然从蔷薇花丛中现身,臀部的白毛格外惹眼,不时发出柔柔的叫声。我已经有六年没有见过红腹灰雀了。这间小屋风景绝佳,对生存能力要求也很高,便是我将要入住的新居了。站在屋里,我回想起了拉斯金对红腹灰雀巢的夸奖。他曾欣赏过一个完全用铁线莲枝条编织的红腹灰雀巢,枯萎的花朵全部露在雀巢的外侧,像一个花纹复杂的哥特式圆盘,看起来十分雅致,透着古意,显然是为了美观而特意为之。拉斯金的评价是“难以置信”。红腹灰雀筑巢,不是“在神经纤维受到了生物电流的刺激之后,将收集来的铁线莲枝条进行简单机械地排列组合”。红腹灰雀并不是什么建筑家,但它却“拥有获得幸福所必备的细腻情感、筑巢技术和艺术表现力”。
















来源:当当网

出书咨询:
电话/微信:18846166899
咨询QQ:兰心编辑178721100
咨询QQ:苏梦编辑860063138
咨询QQ:林林编辑240224620
咨询QQ:子木编辑1971765058
咨询QQ:小阳编辑2739623473
微信公众号:汇蓝出版
公司网址:www.huilanchuban.com
投稿邮箱:huilanchuban@163.com

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红旗大街170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