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千周

标签:
自费出书快速出书18846166899 |
分类: 好书推荐 |

编辑推荐
NO.1越忙越要看的一本书:高质量人生=有效努力+正确的活法-自我消耗
《纽约时报》《星期日泰晤士报》2021年年度畅销书
《金融时报》《观察者报》2021年年度图书
美国著名商业图书大奖AXIOM年度铜奖
英国亚马逊双榜第一
售出30多国语言版权
跨界出圈坐拥无数好评,“美队”克里斯·埃文斯、世界著名魔术大师达伦·布朗等大咖一致推荐。
NO.2时间的用法即生命的活法,用有限的生命做有限的事
打破效率陷阱,让努力更有效
1.注重完成,关注已完成的事
2.抵抗次优先级工作的诱惑
3.让自己喜欢上问题
平衡人生与效率的关系,我们无法真正管理时间,我们只能管理自己
1.划定边界,采用“定量”的生产力策略
2.不追逐极致的效率,而是认清自己的能力边界
3.一次只做一件事
N0.3这本书让无数人发生改变,摆脱止步不前的生活。
做好时间断舍离,为自己做增量
1.不要用无法达到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显示全部信息
内容简介
你是否感到时间不够用,越来越焦虑?
你是否常常关注各种高效工作法?
你是否经常对事物只有“三分钟热度”?
你是否一直与拖延、分心做斗争?
如果能活到80岁,你在地球上的时间也只是勉强超过4000个星期。人生不应只是快进,知名的《卫报》心理学专栏作家奥利弗·伯克曼借鉴了古代和当代哲学家、心理学家及精神导师的见解,摒弃了现代人对“完成所有事情”的徒劳迷恋,将肤浅的高效解决方案放在一边,向读者介绍了通过接纳时间和自我的有限性构建有意义生活的方法,将我们从无休止的时间传送带上解救出来,摆脱焦虑、分心、缺乏耐心等消极状态,重新认识真正的自我,选择你想要的活法。
作者简介
奥利弗·伯克曼(Oliver
Burkeman),曾是一名“生产力极客”,他长期为《卫报》每周心理学专栏撰写文章,专注于讨论效率、生产力与生活的关系,其文章受无数忠实读者追捧。他也为《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心理学》等媒体撰稿,并著有多本畅销书。
他花了数年时间试图优化自己的时间管理方法,但真正征服时间的那一天并没有到来,他反而变得更加焦虑。
他意识到:想要优化时间的所有努力都是徒劳的,越想要征服时间,越觉得挫败、有压力和空虚。相反,放弃掌控时间的执念,接纳自身的有限,更能为我们的人生增加空间。
如今,他把自己的经验和感悟写成了这本“反时间管理”的书,希望能帮更多的人找回真正想要的人生。
目 录
引言:从长远来看,我们全都是逝者
传送带上的人生
没做正经事
选择有选择的生活
时间表出现之前的时间
永恒之终结
一个生产力极客的自白
现实的冰冷冲击
西西弗斯的收件箱
了无止境的愿望清单
为何你应该停止为大事做好准备
便利的圈套_x0008_
被抛入时间之中
进入现实
显示全部信息
前 言
引言:从长远来看,我们全都是逝者
当然了,或许你命好,能活到90岁,但这也才不到4
700个星期。1997年卡尔曼特去世时,据说已经122岁了。这个法国女人声称自己见过凡·高(印象深刻的是他浑身酒气);而1996年,当绵羊多莉出生时,卡尔曼特还在世。生物学家预测,可能就在不久的将来,人的寿命就能普遍达到卡尔曼特的水平。可是,就连她也只活了大约6
400个星期。
这样算来,生命的长度还真是短得惊人,难怪从古希腊时代至今,哲学家都将生命短暂视为人类存在的决定性问题:我们获得了心智,能制订无限恢宏的计划,但根本没时间付诸行动。“我们生而为人,可人生如此匆匆,才刚要开始生活,便发现生命将尽。只有极少数人能够例外。”这是古罗马哲学家塞涅卡在一封书信中发出的感叹,这封书信现在被称为《论生命之短暂》(On
the Shortness of Life)。我算出生命只有4
000个星期时,曾感到不安,冷静之后,我开始缠着朋友们,让他们不做任何心算,全凭直觉来猜人的平均寿命有多少个星期。一位朋友报出了一个六位数。我感觉,真的有必要告诉她,从美索不达米亚的苏美尔人算起,全部人类文明存在的时间大致就是310
000个星期,这也不算是个特别大的六位数。按照当代哲学家托马斯·内格尔的说法,几乎从任何一个有意义的时间尺度来衡量,可以说,“我们每个人随时都将死去”。
显示全部信息
媒体评论
这是一本关于时间管理的重磅图书。他的文字将引领你重新思考有关时间管理的理念,你会因此变得更加明智。
——亚当·格兰特,沃顿商学院教授、畅销书作家
——卡尔·纽波特,《深度工作》作者
——丹尼尔·平克,《全新思维》《驱动力》作者
——克里斯·埃文斯,好莱坞著名影星
——达伦·布朗,世界著名魔术大师
——马克·曼森,《纽约时报》畅销书作家
——娜奥米·奥尔德曼,亚马逊畅销书《力量》作者
——克里斯塔·蒂皮特,美国国家人文奖章获得者
显示全部信息
在线试读
效率陷阱
让我们先从忙碌谈起。忙碌并不是我们唯一的时间问题,也不是人人都有这个问题,但它尤其生动地展示了我们为对抗自身固有的局限性投入了多少精力。因为你必须做得更多,多过你的能力范围,这种想法已经司空见惯了。实际上,用“忙碌”来形容这种状态并不妥当,因为某些形式的忙碌也可以令人快乐。美国插画作家理查德·斯凯瑞于20世纪60年代创作了系列经典童书,描绘了一个“忙碌镇”。谁会不愿意去那里住呢?他笔下的杂货商猫和消防猪都非常忙碌。忙碌镇里没有动物无所事事——或许也有,但是被小心地藏了起来,反正没人见过。不过,动物们并没有不堪重负。猫和猪洋溢着泰然自若的欢欣,同时流露着十足的自信,即使有很多事要做,也认为能恰好用手头的时间做完工作。相比之下,我们却活在无休止的害怕焦虑中,担心或者觉得自己肯定无法按时完成任务。
研究显示,所有收入水平的人都会有这种感受。若是为了填饱孩子们的肚子而打两份工资极低的工,你极有可能会感觉精疲力竭。不过,即使条件更为宽裕,你还是会感觉力不可支,理由同样充分:你需要为更大的房子支付更高的房贷,要么就是那份(有趣且高薪的)工作无法让你过上向往的生活,比如陪伴年迈的父母、更加融入子女的生活,或者为了对抗气候变化奉献自己的一生。法学教授丹尼尔·毛尔科维奇表示,我们的文化追求成功,可即使是那些赢家,那些成功进入名牌大学然后拿着高薪的人,也会发现自己的报酬意味着无尽的压力。他们要想过上理想的生活,就需要高收入和高地位,而要维持这种高收入和高地位,必须以令人崩溃的强度来工作。
问题其实不是这种状态让人难以应付,而是严格从逻辑角度来讲,这种状态的确让人应付不来。你必须做得更多,多过你的能力范围,但这完全不可能。这个想法没有任何意义:若你真的没时间做完所有想做的事,或者你觉得应该做的事,或者别人缠着你不放、非要你做的事,那么你就是没时间,无论到头来做不完这些事会有多么严重的后果。因此,严格来讲,对一份要求过高的待办清单感到心烦,这很没道理。你可以完成你能做的工作,至于做不到的那些你确实无能为力。你脑子里那个不断命令你“必须做完所有事”的蛮横小人儿就是错的。不过我们极少停下来如此理智地思考问题,因为这意味着必须面对生命有限这个令人痛苦的事实。我们不得不承认,有些选择非常艰难但依然必要:不必去接哪个球,不得不辜负哪个人,要放弃哪个梦想,会搞砸哪个身份。也许你无法在兼顾目前工作的同时花足够多的时间陪伴孩子;也许在一周当中腾出足够的时间去发挥你的创作欲,意味着你家绝对不会特别整洁,或者没法充分锻炼身体等。相反,为了避免面对这些令人不悦的真相,我们采取了很多关于如何处理忙碌的传统建议,告诉自己只要想办法做得更多,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可以说,我们解决忙碌的问题的方法,就是让自己变得更忙碌。
来源:当当网
出书咨询:
电话/微信:18846166899
咨询QQ:兰心编辑178721100
咨询QQ:苏梦编辑860063138
咨询QQ:林林编辑240224620
咨询QQ:子木编辑1971765058
咨询QQ:小阳编辑2739623473
微信公众号:汇蓝出版
公司网址:www.huilanchuban.com
投稿邮箱:huilanchuban@163.com
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红旗大街1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