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房记

标签:
快速出书18846166899自费出书 |
分类: 好书推荐 |

编辑推荐
四十位南京大学学人谈自家的书房,他们来自南大文、理、工等十余个院系,有知名学者、院士、博士生、企业家等。
四十篇文章最初发布于南京大学图书馆公众号“上书房行走——走进南大人的书房”专栏,一经推出便广受好评,累计阅读量达34万人次。
四十篇滋味醇厚、感情真挚的文字,四十堂全学科“大学通识教育课”,由各专业优秀学者分享读书、藏书、学习、研究的经验,特别适合高中生、大学生阅读。
配有大量学者书房内景图片,近距离感受学者之家:家即书房,书房即家。
每篇文章末尾都附有学者推荐书单,分享该专业经典或入门图书,以便读者延伸阅读。
精装全彩印刷,纸质优良,收藏尤佳。纪念版附赠南京大学120周年校庆藏书票一张。
“讨论书房,其实在某种程度上是讨论我们这一代知识分子的境遇,是在反映读书人这一特定人群从物质环境到生活方式上的演变。”
“童年的书房帮我养成了不为任何目的读闲书的不良习惯,读书已经成为我如吃饭喝水一样的生理需要。”
“读书不应是为了功利的目的,但读书自会有收获,这两者是不一样的。我当年想读书,只是觉得不能虚度年华,并没有想到其他,也没有想到日后会有参加高考的机会。”
“家里几乎所有人都倾向于我去工作,唯独母亲坚定地要求我去读书。母亲说,任何时候,读书总是对的。”
“书中有黄金屋和颜如玉是骗人,但有无数朋友是真。他们皓首穷经,一生才智,往往就倾注在这一两本书中,而你常常一周、一旬、一月或者一年就可以读完,何其痛快,何其上算。”
内容简介
《书房记》脱胎于2020年4月23日南京大学图书馆公众号首次推出的“上书房行走——走进南大人的书房”原创专栏。该专栏约请南大文、理、工等十余个院系的四十位教师、学生、校友,介绍各自买书、藏书、读书、写书的人生经历,分享自己学习、研究、教书、育人的心得体验。栏目一经推出,就受到了广泛关注,至今共四十期,累计阅读量超过三十四万人次。
每间书房都是南大人独属的一个精神世界,这么多人共同写书房的故事,却是千姿百态,绝无雷同。这里有关于书的一切,买书、淘书、寻书、赠书、搬书、教书、写书、研究书,书房、图书馆、各色书店、资料室,还有由书房串联起来的童年、青少年、壮年,一直到老年的读书、求学、研究的经历。而从岁月的变迁中,也可看到一代代知识分子处境的变化,以及共同的精神传承。
显示全部信息
作者简介
主编:
程章灿
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2017—2021),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08)。现任南京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所长,文学院教授。
史梅
文学硕士,研究馆员。2006年至今,担任南京大学图书馆副馆长。2015年起,兼任南京大学博物馆副馆长(主持工作),负责整合全校文物资源。中国索引学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中国古籍保护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古籍保护中心专家组成员。
目 录
序 | 胡金波
“雁斋”有书:一个“万卷户”主的自述 | 徐雁
远去的书香——话说读书与淘书 | 苗怀明
奔走聚书倦坐读 | 钦文
我的三个书房 | 周嘉昕
相看两不厌,唯有书书书 | 张志强
寻径思辨斋| 胡文兵
阅读森林与海洋| 王颖
精读原来是秘方| 张学锋
我的读书生活 | 张伯伟
书架一角的故事 | 徐海
广阔天地,地层为书 | 沈树忠
我在“下书房行走” | 丁帆
随情所适,谨始慎终——我的读书小感 | 张鑫龙
显示全部信息
在线试读
我的四个书房 | 莫砺锋
我幼时全家人常年挤在一间住房内,家中一共也没有几本书,当然无所谓“书房”。插队务农期间,我有一间专属自己的茅屋,室内放着锄头、镰刀等农具,以及储存稻谷、麦子的大缸,家具只有一张床和一条兼作桌、椅的长条板凳。我把几册马、列的书陈列在长凳上,把带有“封资修”倾向的十多本书秘藏在褥子底下。我的正业是种地,插秧割稻之余才能读点书,“封资修”的书则只能偷偷地读。“书房”这个词,离我非常遥远。
1979年,我考进南京大学读研,成为一个专业的读书人。我的宿舍在南园十三舍二〇八室,五人一间,但有三位室友家在南京,平时很少露面,二〇八室便为我与同门张三夕共享。除了到教室去上课,或是到图书馆去读不能外借的线装书,我俩每天都待在宿舍里看书。我们的两张床铺靠着窗户,两床之间放着两张小书桌和两张方凳,此外就针插不进了。宿舍里没有书橱或书架,我们的藏书都堆在床上,沿墙码成一排,笑称自己是“年年岁岁一床书”。
开学不久,导师程千帆先生到宿舍来看我们,一进屋便对我们的藏书一目了然。尤其是我,藏书不足三十本,有一半还是与专业无关的英文书。先生问我:“你就这几本藏书?”我回答说是。先生就说:“你们还是要购置一些常用书。”此后先生曾几次建议我们购置某些必备之书,例如《全唐诗》。徐有富与张三夕两位同门便都买了,我除了每月三十五元的助学金别无经济来源,一部《全唐诗》要六十多元,我实在买不起。有时先生还会自作主张地代我们买点书,当然都是挑书价低廉的。比如有一本《陈垣史源学杂文》,书价是零点二九元,此书现在仍然插在我的书架上。
十三舍二〇八室虽然简陋,却是一间名符其实的书房,因为我与三夕从早到晚都在室内读书。我们达成一个不成文的默契:读书时不闲聊。我们黎明即起,夜里十一时熄灯就睡。除了结伴到食堂去用餐,以及晚饭后到北园稍事散步(邻舍生赵中方曾嘲笑我俩“散步抄近路”),从早到晚都在埋头读书,虽然相对而坐,却不交一言。三夕比我年轻五岁,但他少年老成,极有定力。每当我忍不住要想与他说句闲话,总是看到他全神贯注状若入定,便赶快凝神收心。我在那两年里真的读了不少书,好好地“恶补”了一番。
来源:当当网
出书咨询:
电话/微信:18846166899
咨询QQ:兰心编辑178721100
咨询QQ:苏梦编辑860063138
咨询QQ:林林编辑240224620
咨询QQ:子木编辑1971765058
咨询QQ:小阳编辑2739623473
微信公众号:汇蓝出版
公司网址:www.huilanchuban.com
投稿邮箱:huilanchuban@163.com
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红旗大街170号
前一篇:陪孩子弯道超车
后一篇:越过山丘:打破人生与事业的迷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