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把椅子

标签:
自费出书快速出书18846166899 |
分类: 好书推荐 |

编辑推荐
《十二把椅子》是苏联文学中的一朵奇葩,同时也是不朽的讽刺杰作,作者用嬉笑怒骂的语言和一种平视的视角展现了一个复杂、混乱的世界,尽管故事里写得是形形色色的恶,但是幽默而有力的讽刺不同于空洞的说教,在书中展现了一种传承自契诃夫的笑的力量,这种笑使那些阴暗和邪恶似乎也不再可怖,因为在欢笑中,人们总会在绝境中生出希望。
内容简介
《十二把椅子》是苏联作家伊利亚·伊里夫和叶甫盖尼·彼得罗夫的代表作,在这本书问世之前,两人只是名不见经传的记者,但是《十二把椅子》从在杂志上连载开始,就迅速成为全苏联老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资,甚至两位作者不得不在群众的要求下创作续集,并将在本书中死去的主角复活。
故事围绕一笔被藏在椅子中的宝藏展开。革命来临之际,一位贵族夫人将一些价值不菲的珠宝藏进了十二把一套的椅子中的一把,这个秘密直到临终时她才透露给自己的女婿和为她做临终告解的神父。这两人各怀鬼胎,各自开始了遍布整个苏联的寻宝之旅,引发了一系列让人忍俊不禁的荒唐事件。故事讽刺了当时社会上各色匪夷所思的人和事,有旧时代的遗毒,也有新时代的蛀虫,甚至还能通过蛛丝马迹找到当时社会名流和重要事件的影子。然而让这本书成为不朽杰作的并不是这个幽默滑稽的故事本身,而是作者在描述这个故事时所使用的平视视角。作品中没有写作者居高临下的语气,更没有说教意味和指责,而是真实地反映着:无论个人也好、社会也好,总会有黑暗的角落,善与恶总是共生存在的。书中几乎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正面人物,但是却没有让人对社会感到失望,反而让人对生活充满了希望。
作者简介
伊利亚·伊里夫(1897—1937)和叶甫盖尼·彼得罗夫(1903—1942),两位均是来自敖德萨地区的苏联记者、作家,彼得罗夫还曾供职于敖德萨刑事侦查局。1926年两人因同时在《汽笛》报担任记者而结识,之后开启了十余年的共同创作生涯,其间他们几乎所有的作品都是共同署名的。两位作家心意相通,作品非但没有显得割裂,反而因两位作家相互取长补短而更加精彩。遗憾的是,两位作家均英年早逝,留下的作品不多,但是凭借两人共同创作的许多脍炙人口的经典幽默讽刺作品,他们至今依然为人们津津乐道,可以说是俄罗斯文学史上一朵无法被忽视的“奇葩”。《十二把椅子》是两位作家的代表作,时至今日依然时常出现在俄罗斯的畅销书榜单前列。
目 录
部分老城里的狮子001
章别津丘克与“仙女”003
第二章佩图霍娃太太辞世015
第三章罪人警鉴026
第四章远游的缪斯034
第五章了不起的幕僚039
第六章钻石迷雾050
第七章“泰坦尼克”后遗症058
第八章知耻无悔的小偷064
第九章您的卷发去哪儿啦?078
第十章钳工、鹦鹉和算命婆087
第十一章“人生镜像”检索100
第十二章热情似火的女人是诗人的梦想115
第十三章请深呼吸:您太激动啦!130
第十四章剑犁之盟148
第二部分莫斯科之行165
第十五章椅子的海洋167
第十六章贝尔托尔德·施瓦尔茨修道士公共宿舍170
第十七章先生们,请尊重床垫!180
第十八章家具博物馆189
第十九章欧式表决201
第二十章从塞维利亚到格林纳达214
第二十一章体罚228
第二十二章吃人的艾洛齐卡243
第二十三章押沙龙·弗拉基米罗维奇·伊兹努连科夫254
第二十四章汽车俱乐部267
第二十五章与裸体工程师的谈话278
第二十六章两次拜访287
第二十七章精巧的坐牢专用箱笼294
第二十八章小母鸡和太平洋小公鸡304
第二十九章《加百利颂》的作者316
第三十章哥伦布剧院内327
第三部分佩图霍娃太太的宝藏345
第三十一章伏尔加河迷幻之夜347
第三十二章不洁净的一对357
第三十三章逐出天堂366
第三十四章星际国际象棋代表大会374
第三十五章及其他394
第三十六章翠石洼风光401
第三十七章绿角414
第三十八章在云端426
第三十九章地震437
第四十章宝藏455
译后记468
前 言
关于原著版本
1928年,伊里夫和彼得罗夫的《十二把椅子》正式完稿。但次出版前,书刊审查员就做了大幅度删减。以后每出版一次,就改动一次,整整改了十年。后,这部长篇小说缩减了几乎三分之一的篇幅。现在出版的这个版本,是个根据存档手稿修复的完整版本,同时收录了历史、文学等背景方面的注释。
并非两个人的传奇
根据传记文学家们的回忆和描述,这部小说的创作过程可谓不可复制的传奇。时至如今,几乎已经分不清哪些是史实,哪些只是传说而已。
不过至少两位作家的身世是可考的。1923年前,这两位年轻的敖德萨人就来到了莫斯科定居。早在敖德萨期间,身为记者与诗人的伊利亚·阿尔诺里多维奇·法因奇利贝尔格(1897—1937)就为自己取了伊里夫的笔名。叶甫盖尼·彼得罗维奇·卡塔耶夫(1903—1942)曾供职于敖德萨刑事侦查局,他的笔名彼得罗夫可能是改行当记者后才取的。1926年,彼得罗夫来到苏联铁路交通工人工会中央委员会所属《汽笛》报,与伊里夫成为同事。两位作家一起共事十年,是彼此知心的挚友。伊里夫经常开玩笑说:“我们两个要是同生共死该多好!”
1937年,伊里夫于死于急性肺结核发作,享年39岁。彼得罗夫在好友葬礼上伤心不已地说:“我出席的就是我自己的葬礼了……”在生活中两人的性格差异很大,彼得罗夫喜欢发脾气,时常挥舞着双手大喊大叫,伊里夫则比较内敛而又不乏幽默感。一起共事的十年里,两人彼此称呼对方只用敬语“您”,但两人间的友情远比常人眼中的亲密无间更加深厚。1942年,彼时身为战地记者的彼得罗夫乘坐飞机从新罗西斯克返回莫斯科途中,飞机被德国歼击机击中,彼得罗夫不幸身亡,年39岁。
1927年间,著名作家瓦连京·彼得罗维奇·卡塔耶夫也在《汽笛》报供职,而他就是彼得罗夫的亲哥哥,也是伊里夫的好朋友。瓦连京·卡塔耶夫来莫斯科相对较早,1927年的时候,他已经是名满天下的文学家了。大型杂志不但经常发表他的散文,他的剧本也被莫斯科艺术剧院频频搬上舞台,大型出版社“土地与工厂”甚至打算出版他的作品全集。
长篇小说《十二把椅子》的创意发起人就是瓦连京·卡塔耶夫。他本打算与弟弟彼得罗夫、好朋友伊里夫共同创作这部作品。彼得罗夫和伊里夫作为文学“枪手”撰写主要章节,而瓦连京·卡塔耶夫本人则主导修改和编辑。三人商定,出版时将共同署名。这个计划看上去很完美,因为瓦连京·卡塔耶夫已经扬名立万,他的手稿出版社会争先恐后地录用,给出的酬金也会更加丰厚。可是,虽然他手头素材丰富,但是大忙人自有大忙人的难处,瓦连京·卡塔耶夫平时要应付的事情实在太多,导致他无法安心写作。所以,弟弟和好友的出手相助实在是一件雪中送炭的大好事。于是,伊里夫和彼得罗夫在1927年9月之前就开始动笔写作《十二把椅子》。仅仅三个月后,小说的部分《老城里的狮子》便已完稿。两位“枪手”兴冲冲地把手稿交给卡塔耶夫过目,卡塔耶夫阅读完后,竟出人意料地拒绝了当初商定的共同署名计划。他郑重其事地向两位“枪手”宣布,“主导”已经不再需要,两位年轻人大可自己完成小说。此后,两位作者便愈发夜以继日地激情创作,甚至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1928年1月,长篇小说即告完成。《30日》周刊从当年一月份至七月份就以连载的形式出版了《十二把椅子》的插图版。
出版马拉松
上述故事是否完全符合历史事实,已然无从考证。但是从创作和出版的时间看,至少可以肯定,协调出版社的工作早在小说完成之前,甚或小说还没有开始写作时就已经开始了。事实上,《30日》杂志主编也应该是在小说出版之前就已经先读过了部分初稿,而且审查、校对和排版等一系列出版前的准备工作也早已安排就绪。鉴于当时的出版程序和技术,整个出版过程至少需要两到三个星期,再加上插图绘制也需要至少几个星期。更何况,审查直到批准出版也需要时间。所以小说的出版肯定不是从1928年1月才开始,而早在1927年的10月之前就已经启动了。如此推测,就《十二把椅子》出版问题的协商和协调工作则应该开始得更早。
如果上述推理逻辑没有问题,那么瓦连京·卡塔耶夫为《十二把椅子》做出的贡献就的确不可忽视了。作为当时的知名人士、两位作家的亲兄弟和好友,他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为小说的出版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很难想象,要是没有瓦连京·卡塔耶夫的长袖善舞,两位当时还名不见经传的年轻作家会获得出版界如此慷慨的信任“透支”。且不说出版社编辑认真阅读了还未完稿的部分章节,《30日》杂志连续7个月以插图形式大篇幅连载,在当时就堪称奇迹。
当然,两位作者选择《30日》也并非无心之举。因为除了瓦连京·卡塔耶夫的知名度可以利用外,两位作者还有不少熟人在这家杂志社工作。这家杂志社的编辑主任和总编就是他们的老熟人和有力支持者,这无疑也是小说顺利出版的助力因素。《30日》月刊总编还特意在插图连载刚一结束,就安排正式出版了《十二把椅子》的纸质书籍,从广告宣传的角度看,这样的安排简直完美。
虽然小说出版过好几个版本,而且每次出版都会对内容做出修改,但每个版本的首页都保留了“献给瓦连京·卡塔耶夫”的字样。一开始在《30日》杂志上连载的插图版共有三十九章,而个由“土地与工厂”出版的书籍版本是四十一章,但是此后的所有版本都是四十章。
有版本专家认为,初的插图版文字部分被缩减到了仅够杂志排版,因此缺乏艺术性。而后1928年出版的个书籍版《十二把椅子》虽然恢复了大部分被删减内容,可是两位作者可能由于赶时间,所以文本质量也不是很高。但从第二个版本开始,作者对待小说的态度开始步入正轨,进行了严肃认真而又细致的修改。所以,这个四十章的版本此后就一直成为再版修改的依据。而在此后的十多个版本中,所有版本学家几乎一致认为,1938年被收入“苏联作家”出版社作品集的版本是出色的。
之所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似乎和历史大环境有点关系。因为当时被普遍接受的观点是,作家的思想应该不会被审查意见和编辑的意愿所左右,在有生之年,作者会不断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也不会停止对艺术价值的追求。而1938年,恰是《十二把椅子》在作者生前后一次出版(其时伊里夫已经去世,彼得罗夫独自完成了修改),按照这样的逻辑,这个版本理所当然代表了作者的艺术境界。
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的思想会逐渐发生变化,评判标准也自然变得不一样了。现在的研究者更倾向于认为,作者的原始手稿才有代表性。
现存伊里夫和彼得罗夫的早期手稿分为两类:一类是作者的初亲笔手稿,另一类是打字誊印后,由作者亲自修改过的手稿。初的手稿里,共划分了二十章,但是都没有标题。可能是因为期刊出版的专业要求,章节越短小,就更便于期刊的版面设计。所以后期的版本在章节篇幅不断缩小的同时也被划分为四十章节,而且每一章都有了自己的小标题。这项缩小章节篇幅的工作显然是作者和杂志编辑共同进行的,其结果便是小说出版周期显著拉长,广告收入也因此而大幅增加了。但是在后来的书籍版本中,被删节的内容被恢复了。此后,每一次出版都经历了幅度不小的改动。其中除了作者自己的修改外,自然也采纳了审查人员的意见。
椅子要为现实服务
《十二把椅子》的每一次修改和再版都留下了历史背景的烙印。虽然一部分政治隐喻在插图版问世前就被删除了,1928年的版本还是引发了前所未有的轰动。当时普通读者都能轻易读懂的各种政治隐喻在书中处处可见,作者毫不客气地讥讽了苏联共产党内的派系之争,嘲笑了当时一些名声卓著的文学家,甚至还俏皮地引用了只有在文人、朋友及同事间才会小范围流传的笑话。也许正是因为有太多的政治隐喻,所以此后的修改工作基本都是围绕“去政治化”展开的。直到1938年,在审查员们锲而不舍地努力下,失势的政治领导人和高官们的名字终于从书中基本抹干净了。所以确切地说,1938年的版本其实并不完全符合两位作者的本意,倒是更能反映审查员们的意志。但是《十二把椅子》之所以能畅销多年,绝不是审查员的功劳,而是得益于几经修改的小说仍然得以限度地保留了原貌。
《十二把椅子》的出版成为当时全民瞩目的大事件,不少文字立刻以民谚和俗语的形式在民间广为流传,这在苏维埃时期的作家当中是十分罕见的。《十二把椅子》受到读者如此广泛的追捧,这显然大大出乎作者的意料。比如小说的结尾,主人公奥斯塔普·本德尔被杀,这样的结局安排引发了大多数读者的不满。在读者一浪高过一浪的强烈要求下,两位作者只好再度联手写了续集——《金牛犊》。在续集中,深入人心的奥斯塔普·本德尔又“活”了过来,后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十二把椅子》的影响力之大,由此可见一斑。
然而媒体舆论对这部作品的评价却显得有些尴尬。小说尽情而又辛辣地讽刺了苏联媒体,这是显而易见的事实。作为被讥讽的对象,想要站在客观的立场进行不偏不倚的评价,实在有些为难。小说出版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各大媒体都眼睁睁看着民众争相传阅而保持着难堪的沉默。直到1928年9月21日,《莫斯科晚报》才刊发了一篇“豆腐块”评论文章,文章不痛不痒地指出:虽然小说阅读起来令人愉快……但也算不上是“上乘”的讽刺佳作……而且有过于“冗长”的嫌疑。后,各大媒体似乎彼此统一了口径,认为这部小说描写的只是苏联社会的“某些缺点”,并不能代表整个苏联社会。这种类似于“套话”的评论既折中又安全,看上去似乎面面俱到,实际上等于什么都没说。
来源:当当网
出书咨询:
电话/微信:18846166899
咨询QQ:兰心编辑178721100
咨询QQ:苏梦编辑860063138
咨询QQ:林林编辑240224620
咨询QQ:子木编辑1971765058
咨询QQ:小阳编辑2739623473
微信公众号:汇蓝出版
公司网址:www.huilanchuban.com
投稿邮箱:huilanchuban@163.com
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红旗大街170号
前一篇:生者与余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