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所念在家山

(2022-04-06 10:25:28)
标签:

快速出书18846166899

自费出书

分类: 好书推荐
所念在家山

编辑推荐
王鼎钧在《脚印》一文中曾写道:

“古人说,读书要有被一棒打昏的感觉,我觉得‘还乡’也是,四十年万籁无声,忽然满耳都是还乡,还乡,还乡——”

编者漫游北国二十五年,离王鼎钧所说“四十年”还很远,但读孙重人著《所念在家山》一书,却也突然感觉“满耳都是还乡,还乡,还乡——”究其原因,可能就在作者所说“山野自然,人文底蕴”八个字里。作者笔下的赣西,和编者的老家浙西南,地理位置相邻,人文传承相近,从大的范围说,可以用“江南”两字概而言之,所以一边是随着作者之笔漫游赣西,一边又好似神游浙西南。封禁四百年的秘境官山,让人想念龙泉山的原始森林;宜丰寒兰,让人记起老屋墙角曾种过的两株野生兰花,有一年父亲生病住院一年多,老屋无人,那两株野生兰花也不知被哪位邻人挖走装饰了其新居;陶渊明故里秀溪,让人留恋遂昌的汤显祖纪念馆;江南共有的种种美食如米酒、米粉、糍粑、竹笋……

今年雨水过后,编者匆匆回了趟老家,连绵的阴雨恰好停了,清澈的溪流缓缓而去,新农村建设整治一新的岸边,竹林掩映,一株山桃花正盛开;而此时的北国,寒风萧瑟,从江南到北国,相距两千多里,时区相同,风景各异。前天游中山公园,红墙底下,迎春花开,桃花满山。想必江南的桃花,现在早已凋零。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让国人怀念千年,对于游子来说,桃花源更像是故乡的另一方隐喻存在,很多人从故乡走出,却也像渔人一样,再也找不到回去的洞口。作者说:“故乡情怀是个说不尽、道不完的话题,是一种具有普遍性的心灵皈依与精神寄托。”阅读“所念在家山”,神游故国,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唤醒的是每个人心里的乡情、乡愁。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说:“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从“桃花源”,到“所念在家山”,我相信文学更是如此。

 

 
内容简介
赣西,大自然格外眷顾。这里气候宜人,地貌多样,山川秀美,地丰民淳,人文包容。作者深入赣西地区,走“江湖”,攀高山,访民俗,赏明月、武功之秀色,寻官山、九岭之幽境,体验美丽恬淡的乡村生活,探问意蕴浓郁的旧念情怀。他立足自然与人文,着眼生态、农耕、隐居、书院、禅宗和美食文化,地远心不偏,归绮丽田园,享慢捻时光,带给读者与众不同的赣西故事。

作者简介
孙重人 资深旅行者,深圳作家协会会员。爱好阅读和旅行,关注博物学和自然人文生态,曾多次自驾行走中国西部的横断山脉和青藏高原。已出版《书缘》《读来读往》《野性的旅程》《荒野行吟》《远山孤旅》等读书、旅行札记作品,其中《荒野行吟》一书曾获“中版好书2017年度榜文学艺术十大好书”和第四届“深圳十大佳著”(非虚构文学)。

目  录
目 录

自序 无忧之地随遇安.......... 001

莫以宜春远.......... 001
耸翠的袁山,舒缓的秀江
江城孤起一高台
静倚卫公阁,眷怀卢子洲
走街巷,寻觅小城记忆

明月照深山.......... 029
山称明月好,归来不看月
跟着瀑布走,云谷泉流玉屑飘
“埃克斯”小镇——温汤,富硒奇温泉
显示全部信息
前  言

目 录

自序 无忧之地随遇安.......... 001

莫以宜春远.......... 001
耸翠的袁山,舒缓的秀江
江城孤起一高台
静倚卫公阁,眷怀卢子洲
显示全部信息
在线试读

唯有书香能致远


修水多书院,这次我们来到黄庭坚故里,参观修水县杭口镇双井村高峰书院。高峰书院建于双井杭山的高峰之下,故得名。经重新修整后的书院,建筑风格变化不大,依旧是四合院样式,但面积扩大了许多,通过内涵和外延的延展,成为一个中国古代书院文化展示馆。高峰书院建在双井村中心位置,与黄庭坚故居、黄庭坚“山谷园”和“双井进士园”相邻,成为双井旅游核心景区。
如今的高峰书院是一座仿古新建筑,结构典雅古朴。建筑外墙高耸,砖石结构,下面座基为青砖,上部为刷白墙体,广场上的两尊石雕像分别为周敦颐和黄中理,以彰显他们为修水书院发展所做贡献。建筑正中分层次递升,寓意“书山有路”,顶部用琉璃瓦、飞檐造型,大门上方设计一幅孔子像,之下为高峰书院匾额。大门两侧对联引用黄庭坚的两句诗,上联“万卷诗书宜子弟”,下联“十年树木长风烟”。人还未走入书院,就能感受浓浓的书香味和修水的地域人文气息。
进入高峰书院内,首先是一块照壁。照壁由座、身、顶三部分组成,前书“学规”,后撰“朱子读书法”。书院照壁之功能,我以为,一为遮蔽视线;二为藏风聚气;三是用“学规”“朱子读书法”警示学子。照壁后面为一尊“万世师表”孔子青铜立像。进门之后往两边走,分别为修水历史人物作品展示、书院文化介绍等展览室。其中一间教室模拟古代书院教师、学生上课的情景,人物蜡像栩栩如生,让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一位老师,六个学生,此情此景,我特别想坐入其中体验一回。
中国古代的书院,始于唐,兴于宋,清朝时,由于书院科举化,从而达到。纵观各个朝代书院的发展,江南之地的江西始终都为重镇,数量约占全国的七分之一。参观高峰书院的书院文化介绍展览室,让我们初步了解到书院历史发展脉络。
在古代,中国的教育体系主要分两种形态,官学与私学。书院表现为私学,它不同于官学,甚至还刻意与官学保持着一段距离。书院的办学形式灵活,开放式,不设门槛高低,不分贵贱贫富,不论地域,秉持独立办学,“大公无类”为各地书院办学的准则。“种田不好荒一年,教儿不好害一生”这一道理,助推了书院的发展。同时,各地书院均注重学术争鸣和讲会自由,倡导自修和独立性。它尊崇传道济世、经世致用、尊师尚礼、质疑问难的办学方式,致力于教书育人,甚至在管理方面还比较民主。














来源:当当网

出书咨询:
电话/微信:18846166899
咨询QQ:兰心编辑178721100
咨询QQ:苏梦编辑860063138
咨询QQ:林林编辑240224620
咨询QQ:子木编辑1971765058
咨询QQ:小阳编辑2739623473
微信公众号:汇蓝出版
公司网址:www.huilanchuban.com
投稿邮箱:huilanchuban@163.com

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红旗大街170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