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无用方得从容

(2023-04-09 19:09:03)
标签:

杂谈

文化

分类: 散文

    一晃近六旬,退二线了。从四十年规律且忙碌的工作学习中,一下子进入了自由的生活状态。以前上班时,总盼着能好好放松休息一下,可是,当整版的时间真的属于自己的时候,一时间,对如何支配这些自由的时间,还是有所思虑。人总是这样的,在得失之间去平衡得失。

中国是个人情社会。刚退下的时候,还是有同事、战友请吃个饭的。对这样的邀请,我不好推辞。这到不是我好酒或面子。因为但凡此时请我吃饭的,都是真情实感。而我,自认为是个讲感情的人。在这样的饭局上,自然少不了相关话题。杯觥交错之间,有朋友问我对今后的生活有什么安排和打算,劝我找点“有用”的事做。

同是世俗中人,对朋友们的关心,我甚是理解。近些年来,退二线干部找“有用”的事做还是有不少先例。

但是,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找“有用”的事做,无非就是利用自身的“剩余价值”,蹭着脸面去换些碎银。找这样“有用”的事做,彼此之间自是要有“价值”交换。一是当权时留些“人情”与老总们,退二线再去支取。二是利用自己的人脉关系,为老总们去争取“优惠政策”,解决各种“扯皮拉筋”的矛盾,协调企业被“管理”“处罚”时的轻重关系。这样的事,我也是见识过的。前些年我还在岗时,曾负责协调几个项目建设,一日去某企业,恰遇某老局长在那里当“办公室主任”。我们一到公司,老板令老局长端茶倒水,递烟上火,开窗关门,接打电话叫个不停。明眼人一看就知,这支使当中自有不少戏份,无非就是想昭示下“主人”与“仆人”的关系,已求得中国商人们只富不贵的心理平衡。只会之间,也不难看到老局长脸上的窘态。

这里需要再三说明的是,我无意去评判他人。因为在雇用与接受雇用之间,是一个平等的双向选择,谁也不能强迫谁。端人碗,就得服人管。这既是做人的道理,也是游戏规则。每个人都有选择生活方式的权利,只要是自己喜欢的生活就好。这一切没有对错,只有不同。

俗话说,人贵有自知之明。我自是不会被老总们认为 “有用”的。单不说规定尚不允许,且一路走来我也没有可支取的“人情”,更兼我是网络上说的“把脸面看得重,最后没有争得脸面”的那种个性的人。我自是清楚,一个站着说话的人,是得不到弯腰乃至跪着说话的人同样的东西。

可是,不做“有用”之事,总得找些“无用”之事做。

庄子说: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所谓无用,只是对某个价值标准而言,是人类的短视和局限,换个标准可能就是有用的了。世间一切事物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同一件事,对于不同的对象,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环境下,无用即有用,有用即无用。

我喜欢一个人静坐在书房里读书写作。工作四十年,一路走来读书写作多是为了履职尽责,少不了有不得不读,不得不写的成份。如今得闲,没有必读书目,没有命题作文,读书写作便可随心尽兴了。清晨起来,煮一壶茶,坐在洒满阳光的窗前,沐着风,听着鸟,就兴而读。或历史传记、或诗歌散文、或艺术哲学,信手拿来,细嚼慢尝,并随感在书上作些批注。读得累了,便把书一放,索性在椅子上眯上一阵,直到被叽叽喳喳的鸟儿们吵醒来。这样的日子很轻慢,也很生活。在一些时日里,我便集中读了十多部关于清华、北大、南开等大学创办,抗战时期西南联大的组建,以及民国大师、民国大学教育的专著。还静下心来,对傅斯年、朱自清、闻一多、陈寅恪、冯友兰、蒋梦麟等15位大师亲自编写的西南联大“文史哲”类《古文》《国史》《国学》《诗词》《哲学》《文化》《文学》七本教材进行了学习。重温这些历史,心里震撼又茫然。时光过了百年,大师早以离我而去。我追赶着大师的背影,也想努力地学一学民国大师们为人处世的“腐儒”,在名利面前所表现出的那飘逸而刚烈的风骨。于是,我也试着“迂腐”了一把。写了《民国文人的风骨》《民国腐儒》《以鲁迅先生取暖》《先生与诺贝尔奖》等文章。我知道,我所读的这些书和写的所谓“文章”,于他人或无益,但于己却有用。

闲余,我还会润笔开砚,学习书法。

老子说: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学习书法,并非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要静心从一点一滴学起,从笔画到结构再到章法,需要在方寸之间反复练习、坚持不懈,这个机械式的重复可以提升一个人专注力,磨练意志。书法作为中国文化的国粹,它包含了中国文化的大部分常识,我们在写字时,要从执笔、用笔、章法、用墨、大小、疏密、方圆、正侧、黑白等方面进行构造,而这个过程就是对中国文化的思考、重构、设计和学习的过程。练习书法,还是一次文化的修行,我们在挥毫或临帖之间,汲取古典诗词、历史、美学等文化养分,增强汉字情节,提升文化素养和审美水平,进而愉悦心情,修身养性。

我虽说出生在大山里,但从小就对音乐就有特别的兴趣,还多少有点天赋。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那个连饭都吃不饱的少年里,每当听到村里唯一的广播播放音乐和歌曲时,我总会放下手中的一切去听,竟一时忘了饥饿和劳累。上中学后,参加了学校文艺宣传队,慢慢学会了吹笛子,拉二胡、小提琴。对这几样乐器虽谈不上精通,但还是能上手成曲。那时虽穷虽苦,但还能时不时拿出乐器自娱自乐一番。自从走进社会,为了讨生活,我被大潮协裹着一路奔忙,竟少有时间去摆弄了。一时间,音乐等生活情趣渐成了生活的边缘。

孟德斯鸠说:音乐艺术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产物,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在我国古代,形容太平盛世是“歌舞升平”,文人四种基本技能是“琴棋书画”,这一切音乐都是排在第一位的。古往今来,人们都把音乐作为人生最高级的精神享受,把音乐教育作为一个人一定要接受的教育。在我国56个民族中,维吾尔族、藏族,土家族、布衣族等少数民族同胞,个个都能歌善舞。他们能走路就会跳舞,能说话就会唱歌。只有汉族是不会能歌善舞的,当代中国,汉族人成了全人类范围内最缺少音乐享受的民族。

在我看来,音乐是一个人的盛宴。清晨、黄昏或雨后,我独爱坐在窗前,一边品茗,一边听着音乐。《殇》《出埃及记》《斯卡布罗集市》《森林雨点》《梁祝》《葬花吟》都是我喜欢的曲子。当余音绕梁时,微闭着双眼,让自己化作一个音符,随着音韵慢慢律动。此时,你能感受到种子在土里萌发,雨点在树叶上滑落,风吹着芨芨草在沙漠上慢舞,雄鹰在天空中翱翔。你会感受到宇宙洪荒,苍天厚土,万物勃发,生生不息。你会惊奇的发现,音乐在我们的生活里,以独特的表现形式,展现出了其它艺术无与论比的影响力和感染力。言语无法表达的意义,音乐可以。医药治愈不了的伤痛,音乐可以。烈酒酿不出的豪放,音乐可以。男女开不了口的情愫,音乐可以。车马到不了的地方,音乐可以。音乐是生活中唯一无须翻译,可在全人类通用的语言。

我还喜欢体育运动。在部队17年除了带兵训练外,就是打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玩单双杠。我打小就学会了游泳,在部队还参加横渡过长江。不惑之年后我又开始寄情自然和山水,喜欢上了登山活动。儿时,走出大山是我唯一的梦想。如今,回归自然成了我执着的追求。近几年来,每到周末就和驴友们相约去户外爬山,县内800米以上的山峰都登过好几遍。每当从繁忙焦虑的生活中走进山里,你会在明月星光的辉映下,在鸟语花香的草地间,在云蒸雾起的深谷里,在流水潺潺的飞涧中,在一览众山小的绝顶上,感受到山的灵性和精神,无言和伟岸。山,指引我们思考生命的意义,体味生活的本质。走进山里,这不是锻炼身体这样简单,而是灵魂对自然的靠近和回归。

生活里,我们是如此渴望成功和辉煌。其实,一个人生命里有多少喧嚣,就会有多少寂静。苏东坡21岁就进士及第,一时成为誉满开封的新贵。然而他一生大起大落,屡遭贬谪。在生命临终前一年,他终于如愿以偿,登上了一生渴盼的庐山。站在庐山的古庙前,望着云聚又云散,云散又云聚的庐山烟雨,苏轼大彻大悟,万千心结顿开。眼前那个“未至千般恨不消”的庐山烟雨,到头来也不过是一场烟雨。于是他向方丈讨来纸笔,当即写下了七言绝句《观潮》。“庐山烟雨浙江潮,未至千般恨不消。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苏轼在诗中首尾两句对“庐山烟雨浙江潮”进行了重复运用,充分显现了他“看山仍是山,见水仍是水”禅意和智慧。一年后,他在弥留之际,留给世人四个字,“著力即差”。意思是说,一件事如果太用力,就说明不对了,要么事情本身不对,要么是做事方法不对。对的事,对的人,是不需要太用力的。《论语》有曰“过犹不及”。凡事进退有度,顺其自然,适可而止,过则为灾,太有力的人生是一场灾难。

当下,实用主义是生活的主流,凡事是否有用成了取舍的唯一标准。人们追求名誉、创造财富、维系关系,拧紧发条与时间赛跑。于是,有用多了,无用少了。抱怨多了,快乐少了。应对多了,从容少了,日子也过得焦虑而无趣。可是,发条拧得太紧,就可能断裂。人活得太累,就可能生病。世界有千般样貌,生命有万般姿态,需要彼此孕育,彼此呵护。就算把名利当作生活的主食,也得搭配点音乐、体育、艺术之类的杂粮才好。

当曲终人散,万鸟归林时,让我们冷静下来想一想,生活里,那些看似“无用”的东西,其实最是发乎人的心性,最是接近自然和天道。因为他能让人们心灵纯净,精神丰盈。

无用,方得从容!

                         20234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游园
后一篇:且歌南疆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