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镜头的不删改是社会底气的体现

标签:
电影镜头艺术中南海娱乐 |
分类: 影评 |
我不是冲着《007:大破天幕杀机》的删改镜头坐到电影院的, 007就是一块金子招牌。谈到观感,娱乐而已,至少电影里面夺人眼球的美女、追车、打斗、各种重型武器、异域风光等元素都包含了,加上航拍、俯拍、大场景画面令人感官上的冲击过目不忘,气势恢宏。虽然如此,但电影没有办法掩盖剧本方面的故弄玄虚、破绽百出,反面人物洛乌西法为什么这样做?目的为何?这种基本的东西都没有说清楚,就这样我们一起度过了电影院的143分钟,放松罢了,不是接受教育的。
娱乐的视角,原有的镜头:上海摩天大楼里面门卫被害一幕被删减虽不影响情节,但也不必要。一个门卫被杀是否说明中国刑事案件增加了,社会治安不好,进而影响上海的投资环境。估计观众缺乏这样的想象力,仅仅看电影而已,非得搞得要与社会、生活、政治、理想捆在一起。
以前我们看美国的黑帮片、香港的警匪片,感觉这种社会实在一团糟,有时候暗暗思索,走在美国、香港的大街上会不会被黑帮的黑枪打死,被香港匪徒的飞车撞死,可我身边去过这两个地方的人都平平安安地回来,并且大夸他们社会的有序,空气质量的优良。感情电影里面的东西毕竟不是现实,现实离艺术有段距离。所以,二者不可混为一谈。
怕电影影射现实,怕别人说你不好,这其实属于没有底气的表现。如同真正的富人穿衣打扮往往普通平常,而没钱的人常常通过名牌富贵装点一样。前者有富裕的底气,后者缺乏只好通过外在的形式弥补。
著名作家阿城多少年前曾经问过他父亲—电影美学理论家钟惦斐,为什么每年总有几部影片出麻烦,而书就相对好点。钟老答:电影是惟一能进中南海的艺术,唯其能进,所以麻烦。时过境迁,当时单一的娱乐方式,让电影承载着过多的要求,比如《大众电影》1981年单期最高发行量达到965万份,创下中国现代娱乐休闲文艺类杂志最高纪录,甚至超过了美国著名杂志《读者文摘》。现如今,电影与电视、书籍、网络一样,分享着大家业余文化生活,大可不必像从前对待它,宽容是当务之急,这既是一种发展需要,更是进步了的大国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