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校园
(2012-07-08 08:32:44)
标签:
校园 |
分类: 情感 |
我不得不承认,自己内心深处还是存在校园情结的。要不然,当去清华大学培训的通知放置面前,由我选择,去—是不犹豫间的决定。
18岁那年,我双手拎满行李走进大学校园。那时刻,太阳沿着恒古不变的足迹,斜照楼宇。在满是身影人声的光芒中,我内心充溢欣喜。那个下午后,我怀揣梦想,安放青春四年的日子就没有离开过校园。
因为校园,我得感谢自己的努力,毕竟经历过几座这样或那样、从小学到大学的学校,踯躅其中,感受日出,奔跑球场,苦读教室。累了找块平坦的草地,仰面天空。闷了循着湖边踱步,独自咀嚼生活的味道。或徜徉书海,在图书馆层层密密的书架里,抽一本书,寻座空位,翻阅书页融化郁情。
不知怎么的,从此以后步入校园,从开始我就充满激情,像18岁入学时的青年;面对老师提问,沉静、心思缜密地回答,分明为中年人;但对学识的渴望,如饥似渴汲取知识的模样,完全是个孩童。或许只能这样理解:我是三种年龄的混合体。
徜徉清华园,我端着相机慢慢寻找,忽然想问自己,拍什么?美女或者帅哥,似乎镜头里从未留下痕迹;草坪或树木?它又不如森林的茂密;校训或清华精神?与我没有任何关联,它只是一位清华人或者将有志成为清华人牢记的短语。后来回放照片,我发现自己原来拍的不是别的,只有一样:历史背后的朝气、激情。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这种战争时代拥有的品质或许目前只存在校园,其实正是校园的可爱。当自修室、图书馆、阅览室高朋满座,当听学术讲座的人爬满窗台,当大家为此理论彼学说争得面红耳赤,可以毫无忌惮地指责时,校园的真善美体现得充满纯真。
校园的可爱还包括她的宁静。有次去北京大学,博雅塔默默伫立,未名湖静静流淌。奇怪那天傍晚,没有车马喧嚣甚至寻不到学生在此流连,更不见花前月下、卿卿我我。一行人中有人话声大了,我即劝他们离开,生怕因为我们的嗓音,打搅了湖的静默和空气的宁静,而这些确属校园必须。
清华园里高大挺拔的白杨,无须问只看一眼它的粗壮,你可以知道它历经年月的磨砺,心中刻满岁月的年轮。往前回到18岁时的校园,那里伫立着翠绿的雪松,如同吴哥窟的树洞,如同深远庙宇的高僧,如同端坐倾听的神父,你只是经意或不间断地苦诉。过后便豁然开朗,参透些什么着。
七天倏忽间就这么过去了,其实我的小学五年、中学六年、大学四年不也是这样一瞬间,过去了。但,没有消失。我记着小时表演的舞蹈、领唱的歌曲,还有植种的一株梧桐,想必已茂密成材,心里充满温暖。充满温暖的还有高中毕业班主任送给我的一句话:有能力,有耐心,才是真正的有能耐!忘不了,它一直端端正正躺在那本陈旧的留言本里。当时不解,现在明了,只不过我也到了班主任那时的年龄,有时年龄让你明白,有时校园助你思考,包括她的纯真是人们依恋校园的缘由。
依恋校园,所以毕业那阵总想写点什么。小学这样,中学如此,大学依然。可站立讲台,想象是位学归的孩子,面对黑板,手握粉笔,却始终不曾留下半点笔迹。当时或许找不到感慨的语句,现在琢磨,你能给学校什么?学校要的就是你的成绩,其余都会烟消云散,而成绩无需强调早就铭刻老师同学心底。虽有种种不是,虽不全面,但成绩只能作为衡量学生的标准,校园内的公平砝码。
悦读校园,翻阅的是从教室连着图书馆的步伐,朗读的是数年时光的欢声笑语,默写的是青涩岁月的稚嫩,答辩的是年轻时分的付出。
离开清华园的时候,我走在最后依然心存依恋,这是我走进之时没有想到的。我明白,任何培训、任何意义上的学习只是人生的一次注脚,精神上的一次充实。忽然间,我觉得,人的一生除了物质意义上有形的校园重要外,在个人心底必须要有一座无形的校园,里面有大树、草坪、图书以及和你对话的人,让你沉思,让你宁静,让你放松。也许真的应该这样,精神上的校园,作为我们一生的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