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家长培训课讲稿
(2015-02-07 17:13:59)
标签:
育儿 |
分类: 计划总结 |
——三年级家长培训课讲稿
【提纲】
一、要让孩子爱上读书
二、学生阅读现状及家长存在的几个误区
三、孩子不爱读书的原因分析
四、让孩子爱上读书的方法
首先,欢迎各位家长的到来。我们班本期家长学校探讨的主题是“让阅读相伴孩子的成长”。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可见,阅读在学习中的重要性。不仅如此,阅读在整个人生的历程当中,也应该是相伴左右的。读书的好处是众所周知的,下面,我就以班级的读书现状做一下简单的介绍。
一、班级读书情况介绍。
三年级上学期已经结束,班级在读书方面有明显的进步,孩子们已经逐渐养成了课外阅读的好习惯,经过观察,我发现,孩子们是一有时间就看课外书,比如:1、写完课堂作业的时候;2、课间休息的时候;3、中午午休的时候;4、班级还出现了同学之间互相借阅的情况。 尤其是班级图书角的建立,更加激发了孩子们的阅读兴趣,以往吃完午饭,孩子们有到操场玩耍的,有在教室里聊天的。而现在,大部分同学都端着一本书,在教室里静静的阅读起来。我们班级的图书角有一个规定,就是放学前就要把图书归还到图书角,不准带回家。有时候有的学生没有看完,非常不舍的放了回去。还向图书管理员做了第二天的预约:“我
明天还借这本书,千万别借给别人了!”这真是应了那句古语:书非借不能读也。孩子总是会对别人的书保持着浓厚的阅读兴趣。受益于阅读的孩子总会在学习中有着突出的表现。我们班的王瑞豪等很多同学因为读书多,所以理解能力很强。每次在课堂上老师提出问题,他们都能高手举得高高的,回答出来的问题条理清晰、逻辑思维很强。还有我们班的王孟雅,作文写得非常棒。每一篇作文都能抓住中心和主旨,围绕要求展开写话。伴随着阅读习惯的养成,刘敬业、赵杰这学期进步也很大,这和他们读书有很大关系,作文写得越来越棒了。王孟雅是我们班爱看书的孩子之一,课下经常能与老师、其他同学就学过的问题进行激烈的讨论。这充分说明这个同学是一个爱思考、有自己想法的学生。所以多读书的孩子一定是个有思想的孩子。
二、家长存在的误区。
1、阅读的目的性不清楚。
我说到这儿,可能有些家长就比较焦虑了,我的孩子到现在还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每天哄着说着才读一点,草草了事。下面,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我想请各位家长想一想,您让孩子读书的目的是什么?(1、对学习有好处 2、能写好作文 3、??)其实,以前在与各位家长就这个问题的交流当中,就可以看出。大部分家长让孩子阅读的出发点都是大同小异:能写好作文、对做阅读理解有好处等等,当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很显然的确能为孩子解决这样的学习问题,然而,我们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真的就仅仅满足于孩子分数的提高吗?那么,培养孩子阅读习惯真正的目的是什么?我觉得这更值得我们家长去思考。我觉得:第一点,是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只有具备良好的阅读能力,才具备学习能力。第二点:提高自身修养。古语云: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语言无味。古人对自己的要求尚且如此,作为现代人的我们,生活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之中,肯定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也沾染这样的浮躁之气,所以,阅读可以使我们的孩子避免浮躁,净化心灵获得精神的快乐。第三点,就如家长所期待的,提高能力,包括(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写作能力、提高学习成绩等)。
2、急功近利的思想。
有的家长在培养孩子阅读习惯养成的时候发现这样一些问题,我的孩子也读书,每天都看课外书,为什么刚才老师所说的各种能力的提高都不明显呢?作文还是平淡如水,试卷的阅读理解还是一点进步都没有,这是怎么回事?阅读到底有没有用?我想对您说,请不要怀疑阅读对孩子的影响和可塑性。孩子都存在这个体差异性,有的孩子阅读起点比较高,有的比较低,同样读一本书,有的收获多,有的收获少,这都是很正常的事情,作为家长一定不要急功近利,不能以成绩的是否提高来判定阅读的有效性。下面我给各位家长讲一个故事,听完这个故事,希望家长们对阅读能够重新定义。故事得名字叫《竹篮打水》
一位爷爷和他的孙子生活在一个山区庄园里。 每天清晨,爷爷都坐在厨房的桌子边阅读书籍。孙子受爷爷的影响,也尽自己最大的能力,阅读那些书籍。一天,孙子问:“爷爷,我一直试图像你一样阅读这些好书,但我不能真正理解它。那我花费这么多时间读这些书,又有什么用呢?” 爷爷平静地拿出一个用竹子编成的放煤炭的竹篮,对孙子说:“拿着这个竹篮,取一篮子水来。” 孙子提着篮子走了。等他回到家中,竹篮里的水一滴不剩。爷爷笑着对孙子说:“下次打水的时候,你必须跑得更快点。”孙子再次来打水,这次他跑得比上次快了许多。但是,结果依然不变。孙子告诉爷爷:“用竹篮打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说着孙子换了一个桶过来。爷爷说:“我不需要一桶水,我要一篮子水。你能够做到,只是你尝试得还不够充分。”爷爷走出来,亲眼看孙子去打水。 孙子清楚地知道,竹篮打水是根本不可能的,但他希望给爷爷演示一遍,让爷爷知道,即使他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篮子里的水也会漏光。孙子盛满一筐水,飞快地向爷爷跑来,篮子中空空如也。孙子气喘吁吁地对爷爷说:“爷爷,你看,根本没有一点用。”“你真的认为这样做没有一点用处吗?”爷爷说,“好好看看这个竹篮。”孙子仔细地打量了一下竹篮,竹篮确实和以前不同了,那个脏稀稀、黑乎乎的篮子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洁净如新的竹篮。 “孩子,看到发生的事情了吧,阅读好书也是如此。你可能无法完全理解它,也记不住多少内容,但只要你用心阅读它,它就会在不知不觉间净化了你的心灵。”从这个故事当中,我们应该明白了,阅读的功能在于“熏陶”而不是“搬运”,所谓“润物细无声”,只有让土壤慢慢滋润大地,才能使土地湿润肥沃,小草才能发芽。也许,孩子读书带来的成长当时看不出什么,但只要他读得足够多,就一定会有量变到质变的转化,丰厚底蕴迟早会在孩子身上显现出来。这就是所谓的厚积薄发。阅读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阅读的好处可能不会在短期很快的显现出来,但是天长日久,我们一定能够看到孩子的改变。
3、读课外书浪费时间。
有很多父母担心孩子读课外书会耽误了学校的功课,把时间放在默字、做题、上补习班等,其实这是“本末倒置”,“治标不治本”,甚至是一种“摧残、倒退”,不符合规律怎么可能让孩子有更大的进步呢?“磨刀不误砍柴工”,阅读不仅不会耽误功课,而且是提高孩子学习能力最有效的手段。我的观点是:哪怕不做家庭作业,都不能不读书。如果孩子能够广泛大量的阅读,他就不是“走”和“爬”了,而是飞翔在蓝天之上了。
三、孩子不爱读书的原因分析。
1、接触不到。
儿童的天性都喜欢阅读,凡那些表现出不喜欢阅读的孩子,都是因为家长没有在合适的时机给他们提供合适的阅读环境。要么是家中很少买书;要么是买了书懒得给孩子讲;要么是整天用电视机哄孩子,总之,孩子从小与阅读是隔离的。
2、推荐不当。
2011年教育部颁布的语文教学大纲规定出了学生必读的30部名著,中外各15部。这30部书都是经典之作,可以作为选择参考。但是否适合全部推荐给学生,恐怕还需要斟酌,毕竟有些作品离当下孩子们的生活太远,而可读性又不是很强,也许它只是适合孩子们长大了再读。
3、支持不够
家长还要多给孩子买书,买书是最好的教育投资,这比送孩子参加才艺班划算得多,给孩子养成读书习惯比让他们学才艺对他们的未来有用得多,如果不是以才艺作为职业的话。父母还要在家中营造出读书的氛围,给孩子买个书架,专门放他的书,让孩子想看书的时候,就有书可看。有的家长把钱投资在孩子的服饰上,这是很不明智的,只注重表面的光鲜而忽略了内涵的培养。
4、电脑电视影响
(1)读图时代的到来对传统的阅读形成冲击;当下社会正处于一个“读图”时代;(2)读书是使用符号;漫画、电视和电脑都是以图像来吸引人,尤其电视,不需要任何转换和互动孩子只需要坐在电视前被动接受即可。相对阅读来说,在智利启蒙方面起的作用微乎其微。把大部分时间用来的“读图”而不是“读字”的孩子,他的阅读其实是停留在初期阶段,阅读能力不可能提高,阅读所带来的一系列智利成长不可能实现。
四、让孩子爱上读书的方法。 (结合调查表,请几个家长经验交流)
1、家庭氛围的营造。
家长要做一个读书人;家庭话题要经常谈到“读书”;给孩子赠送的礼物也要多以书为主。如果父母亲天天喊着让孩子读书,自己却看电视、打电脑、无所事事,孩子不可能爱上读书。朱永新教授谈到他的育儿经验:“我每天都很忙,也没有时间和孩子相处,但是我能保证他见到我的时候,我大多在读书写作。”这就是“身教”的巨大作用,是无声的教育。 (身教重于言教,比你说一百遍读书还好)
2、从兴趣入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爱看的书就是最适合他的书,发现孩子喜欢某一个作者的书,就去把该作者所有的作品都找来看。介绍名著,别把孩子吓着了。不要完全用成人的眼光来挑选,更不要以“有没有用”来作为价值判断,要考虑的是孩子的接受水平、他的兴趣所在。
建议不爱读书的孩子家长,一定不要攀比,不要着急,可以让孩子读浅显的杂志、带拼音的、甚至幼儿的,图画多一些,只要他喜欢看,慢慢过渡到图画减少文字增多,最后看纯文字的,最关键的是“孩子在读”,一定不要用大部头的书强迫他读,把他“吓”着了,对读书有抗拒心理、恐惧心理,就无法达到“喜欢”的程度了。选书的原则是“低一个水平,降低要求”。
3、亲子共读。
就是家长和孩子一起读书,家长每天读书40分钟左右给孩子听,在这个过程中,家长要注意四点:
① 注意态度。
注意家长的态度是喜乐的、鼓励的、积极的,而不是完成任务的、敷衍的。家长每天上班的确很辛苦,再给孩子读书可能疲惫不堪,但是如果把这当成快乐和享受,心态会完全不同。
② 家长要静下心来。放慢节奏。
每天坚持可能不容易,但是坚持下去受益匪浅。家长也要静下来,不要心思浮动、浮躁不安,只有静下心来,放慢节奏,才能品味到读书的快乐,才能有效地引领孩子进步。
③ 放下架子,生动的表演。
阅读的时候,家长可以把自己当成小孩子,不要怕出丑,生动表演吧!不同的角色、不同的声音、甚至手舞足蹈、夸张表现都可以自由发挥,亲子之情更深厚,读书乐趣更浓厚,一举多得!
④交流讨论。(深入思考,获得乐趣,热爱读书)
读书的时候,可以和孩子多多讨论,家长只要能够做到经常和孩子交流,孩子一定会越来越有思想。例如读书之前的猜测,读书中的对话,读书后的评价等,都很有效果。注意,这里是双向“交流”,而不是单向“提问”,前者是沟通,后者是考试。
下面,我们就班级里几位阅读习惯养成比较好的学生家长来为大家做一下交流,下面有请王孟雅家长,王瑞豪家长、何麒家长、赵杰家长依次为我们介绍经验。
感谢以上几位家长的经验介绍,他们就孩子阅读习惯的养成、家长对于孩子阅读习惯的培养与引导等方面为我们大家做了经验介绍,我相信大家听了一定会有所收获,但别人的成功经验只是参考,我们更应该结合自己孩子的个性特点,阅读能力为其做好相当的阅读安排。
最后提出希望: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让我们的家庭都能坐拥一壁藏书,上至天文地理,下至草木虫鱼,大至立身处世,小至人情事理,,情的萌动,语的呢喃,灵的呼唤,尽在其中。书对我们“质同金玉,价值无量”,伟人们都是因为“脚下垫着书”才成其为伟人的,让好书与我们的孩子永远相伴。
本次家长培训课到此结束。谢谢!
2015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