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周国平:苦难的价值

(2016-04-19 09:49:50)
标签:

杂谈

引言:痛苦和欢乐是生命力的自我享受。最可悲的是生命力的乏弱,既无欢乐,也无痛苦。

       人们往往把苦难看作人生中纯粹消极的、应该完全否定的东西。当然,苦难不同于主动的冒险,冒险有一种挑战的快感,而我们忍受苦难总是迫不得已的。但是,作为人生的消极面的苦难,它在人生中的意义也是完全消极的吗?

       苦难与幸福是相反的东西,但它们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都直接和灵魂有关,并且都牵涉到对生命意义的评价。在通常情况下,我们的灵魂是沉睡着的,一旦我们感到幸福或遭到苦难时,它便醒来了。如果说幸福是灵魂的巨大愉悦,这愉悦源自对生命的美好意义的强烈感受,那么,苦难之为苦难,正在于它撼动了生命的根基,打击了人对生命意义的信心,因而使灵魂陷入了巨大痛苦。生命意义仅是灵魂的对象,对它无论是肯定还是怀疑、否定,只要是真切的,就必定是灵魂在出场。外部的事件再悲惨,如果它没有震撼灵魂,也成为一个精神事件,就称不上是苦难。一种东西能够把灵魂震醒,使之处于虽然痛苦却富有生机的紧张状态,应当说必具有某种精神价值。

       无人能完全支配自己在世间的遭遇,其中充满着偶然性,因为偶然性的不同,运气分出好坏。有的人运气特别好,有的人运气特别坏,大多数人则介于其间,不太好也不太坏。谁都不愿意运气特别坏,但是,运气特别好,太容易地得到了想要的一切,是否就一定好?恐怕未必。他们得到的东西是看得见的,但也许因此失去了虽然看不见却更宝贵的东西。天下幸运儿大抵浅薄,便是证明。我所说的幸运儿与成功者是两回事。真正的成功者必定经历过苦难、挫折和逆境,决不是只靠运气好。

       运气好与幸福也是两回事。一个人唯有经历过磨难,对人生有了深刻的体验,灵魂才会变得丰富,而这正是幸福的最重要源泉。如此看来,我们一生中既有运气好的时候,也有运气坏的时候,恰恰是最利于幸福的情形。现实中的幸福,应是幸运与不幸按适当比例的结合。

       在设计一个完美的人生方案时,人们不妨海阔天空地遐想。可是,倘若你是一个智者,你就会知道,最美妙的好运也不该排除苦难,最耀眼的绚烂也要归于平淡。原来,完美是以不完美为材料的,圆满是必须包含缺憾的。最后你发现,上帝为每个人设计的方案无须更改,重要的是能够体悟其中的意蕴。

       快感和痛感是肉体感觉,快乐和痛苦是心理现象,而幸福和苦难则仅仅属于灵魂。幸福是灵魂的叹息和歌唱,苦难是灵魂的呻吟和抗议,在两者中凸现的是对生命意义的或正或负的强烈体验。

       幸福是生命意义得到实现的鲜明感觉。一个人在苦难中也可以感觉到生命意义的实现乃至最高的实现,因此苦难与幸福未必是互相排斥的。但是,在更多的情况下,人们在苦难中感觉到的却是生命意义的受挫。我相信,即使是这样,只要没有被苦难彻底击败,苦难仍会深化一个人对于生命意义的认识。

       痛苦和欢乐是生命力的自我享受。最可悲的是生命力的乏弱,既无欢乐,也无痛苦。

       多数时候,我们生活在外部世界上,忙于琐碎的日常生活,忙于工作、交际和娱乐,难得有时间想一想自己,也难得有时间想一想人生。可是,当我们遭到突如其来的灾难时,我们忙碌的身子一下子停了下来。灾难打断了我们所习惯的生活,同时也提供了一个机会,迫使我们与外界事物拉开了一个距离,回到了自己。只要我们善于利用这个机会,肯于思考,就会对人生获得一种新的眼光。一个历尽坎坷而仍然热爱人生的人,他胸中一定藏着许多从痛苦中提炼的珍宝。(豆瓣)

 

扩展阅读

周国平:衡量教育质量,首先把孩子当“人”

    到底怎么来衡量教育质量?谈到这个话题的时候首先牵扯到一个问题:什么是教育?

   我想有一点可以达成共识:教育不是制造,学生不是产品。所以衡量教育质量,不可能用外在的需要,外在的目的来制造机械产品,来制定指标,用指标来衡量。所以,要提高教育质量,一个前提就是把学生当成人,了解学生的生长,对他们的培育处在什么样的状态。

  我说的把他当作“人”有两个含义:

  一是把学生当成人性意义上的人。教育就是要让他享受一些东西,让他得到很大的发展。让他在上学的时候,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体会到人性的丰富,做人的尊严,做人的快乐,这个目标应该是现在进行时。

  二是个性的发展,要把每个学生看成独特的个体,让他最好的禀赋能够显示出来,得到发现,得到发育。

  如果说在教育的目标上,能够定量,那教育的方式上要人性化,包括课程的设置要人性化,教学的方法要人性化,教材本身也要人性化。从小学或者起码从中学开始,就是“少而精”,每一门课程让学生掌握主要的原理即可,这样给学生留出多的自由时间来。

  现在情况是很糟糕的,我是有亲身体会的。我的儿子现在上小学三年级,从星期一到星期五,从早到晚他都在学习,回家以后每天花两个小时做作业。孩子感觉痛苦不堪,他经常问的问题是:“世界上为什么要有学校?你们大人为什么不上学?他的愿望就是可以不上学。”如果一个孩子他过的不是孩子的生活,这就没把他当孩子,童年阶段,没有把他当做一个人。

  同样,我认为在课程上针对孩子应该差异化设置。人是不一样的,小学应该允许偏科,中学应该有选课的自由。这一点从我儿子身上看出来,他的语文特别糟糕,但我的女儿语文特别好。女儿在上幼儿园的时候,就可以自己看书了。但是儿子对文字非常拒绝,一旦默写生字,上语文课,就很难受,但是他很喜欢画画,他的画很多画家看后都称赞。

  孩子是不一样的,你是没法规定他的。这种情况,我们是应该所有的课程让他全部抓住,还是认识到其中的差别?

  我的儿子语文考试经常倒数第一,我告诉他:”没关系,你看爸爸现在语文还不错吧,是作家吧,但我小学的时候语文也不好”。我现在最怕的不是儿子的语文学不好,是他心里的压力太大。

  一个孩子在童年、少年的时候,是人性发展最活跃的阶段,假若他不能体会到做人的尊严和幸福就太糟糕了。

  比如说教材,从小学到中学,尤其是语文,我觉得里面很多内容,实际上是对人的理智、心灵的侮辱。如果说我们要真正做到教育目标上以人为本,教学方式上人性化,这里面关键的是确定教学目标,要把学生当人,这样你才会知道应该给孩子什么东西,从自己身上体会到心理发展生长的重要东西是什么,你就会给孩子这个东西。

  这样的老师从哪儿来?我认为很多人都可以成为这样的老师,关键在于体制。体制最重要的力量是什么?就是价值导向。不同的体制就有不同的价值导向。一种体制会按照一种价值导向来选拔符合要求的人。好的体制应该有这样人性功能的,那些心智活跃的,高贵的,有想象力的老师会成为优胜者。

  为什么我们期望教育体制去行政化?行政化最大的问题就是价值导向,行政化会让教育含量很低的甚至没有教育含量的量化指标和行政指标来裁决教师的质量,这样造成的结果不言而明。

作者简介

周国平,当代著名学者、作家。代表作品《人与永恒》、《周国平人生哲思录》、《善良 丰富 富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