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少儿德克士吃穿用度重荷日常消费育儿 |
分类: 育儿热点 |
感谢新浪育儿博客亲子关系组管理员
家长不堪负荷孩子生日攀比风
文/清舞幽梦
12月17日,是儿子的生日。我和老公商量带他去买几本书,再给他买一套衣服,然后带他去他喜欢的“华莱士”好好吃一顿,谁知道这小子却要我给他钱,他自己和同学在外面过生日。我看看老公,老公看看我,一时不知该怎么做。
我国从古代开始就是一个文明之都、礼仪之邦,过生日也是人们比较重视的一个日子。大家都喜欢在生日那一天,亲朋好友聚在一起,叙叙旧,拉拉家常,增进一下彼此的情谊,这样,无论是家庭关系还是社会关系都将更加和谐。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增长,过生日请客吃饭已经不仅仅是增进彼此的情谊这么简单了,甚至已经被渲染上异样的色彩。
话说回来,作为现实生活中一个很普通的家庭来说,我们家无论吃穿用度,虽然不是处处节俭,但也从来没有人养成大手大脚的坏习惯,对于儿子,自认为“言传身教”还算到位。儿子除了小时候特别迷恋各式各样的汽车模型而要求我们给他买之外,吃穿用度的一向没什么过多的“非分要求”,总是我买什么他就用什么,从来不曾挑剔。每当听到身边的同事和朋友抱怨自己的孩子大手大脚的花钱,买什么高档品牌的衣服和手机,我就暗自庆幸,我家儿子很乖哈,从来不会对我们买的衣服什么的提一点点意见。
可是,现在竟然提出要钱出去和同学过生日,这让我和老公暮然间提高了警惕。儿子说,其他同学过生日也都请他去吃饭,其中一个同学他的爸妈是开服装店的,生日那天给了儿子1000元钱,他们一行七八个人就在人家“德克士”店里坐了一下午,渴了就叫喝的,饿了就叫吃的,一下午把那1000元钱花的干干净净。就连在农村的他同桌,上次请同学吃饭也花了300元钱。他都吃了别人的了,他生日要是不请人家多没面子呀。听到这里,想想既然他已经吃了别人的,咱嘴也软了,风气如此,做父母的不得不忍痛“随俗”,不情不愿的我只好拿出了500元给他。
儿子走了,我的心却被紧紧地揪起来……。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就连学生也学会了“请客吃饭”,过生日、六一、圣诞节……似乎都是请客吃饭的理由。以前是和父母在家里开开心心的一起过,现在呢,为了不受父母亲的约束,他们开始向父母伸手要钱约好同学出去玩。这实际是一种严重的攀比心理,是整个社会风气造成的,确实对孩子的将来十分不利。
想当年,我们过生日的时候,妈妈用小铁勺给煎一个焦黄的鸡蛋,那时候吃起来也觉得是那么的美味可口,或者和朋友邀约一起外出郊游,一人一辆自行车,几乎疯遍了远近几十里的名胜古迹,遇庙拜佛,逢山爬山,遇河下水,根本不花什么钱。也许正因为如此,我怎么也想不出如何应对这类“突发事件”。
如果允许儿子如此消费这还得了?心里想着下次绝对不会允许类似的事情发生,但在心里打定主意后还是不踏实,看看我们周围尽是花钱大手大脚的孩子,若我坚持不给他钱,正值青春叛逆期的儿子不定会干出什么“坏事”。
如今的家庭基本都是一个孩子,就拿我家来说,四个大人守着这一个小宝贝疙瘩,要吃的给吃的,要喝的给喝的,总担心自己的孩子在消费上比别人差,怕孩子产生自卑心理,所以宁可自己省吃俭用,也要让孩子与其他孩子一样吃好穿好。这样无形之中使孩子养成互相攀比、爱慕虚荣的不良习气,从长远看,不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要让孩子知道什么是自身的价值。
家长的消费观念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平日里因为工作和生活里的一些原因带孩子参加各类请客吃饭的场所,让他们感觉到请客吃饭可以解决一切。现在靠学校老师来完成对孩子心理素质的教育,已经有些不靠谱了。其实,家长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平时的言传身教比什么都重要。孩子自不自强,首先看家长言谈举止是不是自强。家长清高,孩子多半也清高。所以家长发现孩子出现攀比的现象,首先要对孩子说明道理,摆正追求,让孩子有一个正确的目标,然后妥善处理孩子在交往中遗留的问题,并让孩子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否则你这次处理了,下次他依然继续,长此以往事情就难办了。所以,我觉得如果我们家长能从自身做起,在日常消费中以身作则,给孩子做个好榜样,帮助孩子建立健康的消费观念,尤为重要。家长总希望能给孩子营造一个安逸舒心的成长环境,岂不知过于精心的呵护未必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益。
社会现实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了学校,大人崇拜请客吃饭,小孩子自然会跟风模仿,不良风气正在腐蚀我们社会新一代的灵魂。请客是必然的,人家买了礼物来给自己过生日,什么都不表示下,显得很没面子。学生过生日请客吃饭只是为了热闹、高兴和联络同学感情。只要不要花费太多,在合理的范围内,在不耽误学习的情况下,允许孩子们邀请几个好伙伴,在一些安静的场所聚一聚,或者搞一些小型的联欢或邀请要好的同学在家里唱唱歌等庆祝方式,这样有利于孩子们在学习之余放松心情,同学间可以送些价格不高的小礼物以作庆祝,这也不是很过分的。
当然,对学生消费的问题,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各方来加强教育引导,学生处在一个特殊的年龄段,在特定的生活学习环境中模仿原本无可厚非,但是他们在思想上和心理上并不成熟,缺少一份对待现实的思考和清醒认识。这就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参与,家长经常督促检查,老师在课堂给孩子灌输正确的消费观,社会各方一起抵制不良消费现象的发生,群策群力为学生提供一个和谐、健康的消费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