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联恩先生演练基本功
标签:
张联恩无极扭距发动机曲轴身法 |
分类: 洪式太极 |
张联恩先生三字经之身法
无极身法
双脚站,平视前,周身忪,成自然。
两仪直,身自正,抓根本,循捷径。
脚尖沉,前顷了,前方俯,双重了。
脚跟重,后仰了,后方仰,双重了。
左腿沉,左偏了,向左偏,双重了。
右腿重,右倚了,向右倚,双重了。
无前后,没左右,无极了,中正了。
中正了,就稳了,双重病,没有了。
太极身法
双脚站,平视前,左右旋,太极现。
两极转,母式变,无极桩,需循环。
无步幅,本自转,身法正,没公转。
加步幅,生公转。进退迹,公转径。
前后行,闪挪腾,使身法,公转中。
公自转,两腿间,裆胯叠,力被统。
阴阳极,左右换,无偏移,中要空。
阴极五,阳极五,惟中空,阴阳衡。
太极理,原本正,惟此衡,无双重。
左右站位.前后站位无极桩口诀:
求稳无需背靠山
无左无右根自固http://s10/bmiddle/70e3fe91t9b88024e9079&690
张联恩的太极桩口诀:
左右平衡中自正
http://s3/bmiddle/70e3fe91t9b8804908b72&690
转载自张联恩先生的网站
张联恩先生论太极拳拳法腰裆的折叠
太极拳拳法论语中有“腰.裆.膝,是发动机”之说。我认为此说非常形象;也非常贴切。
大家都知道:“发动机”是一切机械动力的源泉。而发动机工作的原理是:将直线(活塞)运动通过曲轴的扭距,转换成圆周运动。由此可见,发动机曲轴扭距的大小,决定着发动机功率的大小,扭距大者,功率就大,其自身耗能越大。扭距小者,功率就小,其自身耗能越小。
人类的发动机扭距又在何处呢?我认为就是腰裆折叠(拧腰转胯)幅度的大小了。腰裆折叠幅度大者(扭距大),躯干获得的功率越大,同时自身耗能越大(练时容易出汗,时间稍长就气喘)。反之,躯干获得的功率越小,同时自身耗能越小(练时不出汗,不气喘)。
那么,什么又是腰裆折叠(拧腰转胯):人的身法左转时,左胯随身法松沉左胯里侧时,左大腿根同小腹左侧贴紧,就像“合叶”一样闭合贴紧,此种现象,就是“腰裆折叠”现象(身法右转时,右大腿根同小腹右侧贴紧)。这时人们的髋关节韧带越长,其身法旋转的幅度就越大(相当于发动机曲轴的扭距越大,不是旋转角度的大小,而是角度幅度的大小。例:一个篮球的半径周长,跟一个运动场地的半径周长,同是180度的角度,但各自半径周长,却是天壤之别的),躯干获得的功率必然大,自身耗能自然越大,(反之越小)。而髋关节韧带的长短,是随着人们运动(拧腰转胯)量的积累而变化的,积累的数量越大,髋关节韧带就会被绞拉的越长(拧腰转胯的幅度越大),反之,越短(拧腰转胯的幅度越小)。
----------------------------------------
附录张联恩先生与网友的对话:
问:“这些话有些不明白:按说腰裆折叠幅度越大,练拳越好才是,可是却容易出汗,气喘。气喘应该对练拳不好的吧;还有,太极拳中有“大动不如小动,小动不如不动”的说法,那要是动的小(腰裆折叠幅度小),躯干获得的功率越小,劲不就发不多了吗?那怎么对敌呢?”
答:你提的问题,是将事物绝对化所致:凡是需要体力的人体运动,只要采用有氧运功,对人的健康养生,都是有裨益的。譬如“气喘”:只要没有超出人体的承受能力(因人而异),“气喘”就属很正常的生理现象了。这种“气喘”现象,能提高人体的肺扩量,提高人体的携氧功能,何乐而不为呢?再说,又有哪种需要体力的人体运动,有谁不出汗,不“气喘”呢?同等运动量的强度,刚一开始时,肯定会气喘的,可是经过一段时间锻炼后,还是这个强度的运动量,就不会再出现气喘现象了,这就是人体体能的提高,也就达到了强身健体的目的了,怎能说是不好呢?
“大动不如小动,小动不如不动”的说法,我可从来没有这样说过。就是说过,也无不妥:这种说法,是根据因敌变化的原则而指的。也就是说:彼不动,我不动,彼微动,我先动;能致彼方失利的小动作(着法),就绝不用大动作(着法)。所谓:杀鸡焉用宰牛刀,概皆由此罢。
以上说的是“功夫”在实用时的付出量,绝不是拥有量。这就像人们口袋里的货币数量一样,多者可以小用,但不可以“囊中羞涩”而“捉襟见肘”。
问:您说腰裆是发动机,但在人的周身三节中,腰为中节,不知您对“梢节领,中节随,根节随。”这句话怎么看待?照这句话说,力不是应发于脚,住在于腰么?
龙泉拳友:你好!
答:人体的双脚,是支点,在力学上不是力的源泉。就象汽车轮子不是发动机一样。主宰于腰是正确的,但力应发于脚,我认为是错误的。
问:“扭腰转胯”幅度越大越好。这个幅度是不是有一个限度?比如四十五度正好,超过四十五度就属于太过了?
答:胸向由正前方向左,向右之间应该是90度,但这跟腰裆折叠不属一回事。
问:你好!腰裆折叠后,胸向自然顺着腰裆折叠的方向,那么,胸向折叠90度,腰裆折叠也要90度,对吗?比如:我向右折叠右胯,右胯折叠没有90度,而胸向确有90度,此时我的上身就不中正了,就成(扌列)状了。也就是太过了,当时你教我的时候,我记得你说过一句话:过了我不会说你的,在初学的时候,就怕做不到位。可现在大家都说我不对,也许上面的陈述言不达意,要是你在就好了,但还是烦请您现在网上指点一下,行么?
答:学练拳法初始,肩胸随着腰裆折叠而转,这是难免的。功夫到了一定程度,腰裆折叠时,肩和胸可以不跟着转。譬如“庇身捶”最后一动,右侧的腰裆折叠就很大,而肩和胸向就没有随着拧身调肩。
问:张老师所谈之言,在此想多述几句,在腰档折叠的同时,与别推手时应当是通过腰档的折叠转换将对方的劲力松缠至脚,然后利用反作用力,及角度的变化将对方力力量产生的反作用力反之于对方才能达到真正的借力打力,否则用自身的动力打击对方,仍然不是太妙。倘若发力打人,则瞬间合上自身腰档劲及别人力量的反作用力攻击,则产生奇妙效果,达到摧枯拉朽。
答:你的所述,是引进落空后的后发制人之法。我一般不用,我愿意用的是:拦截攻击合一完成的“掤攻合一之法”。咱们之间有相左的看法,这是很自然的,但一点也不仿碍咱们之间的友谊发展。你说对吗?
问:腰裆扭转和一侧腿相向的合力,腰裆间产生很大的夹紧力,这时同侧的脚踏地的力度也同时加大?请问腰裆间的夹紧力和脚踏地的力度的关系?拉长腰裆折叠的幅度是为使用转关功夫动作打下基础对吗?他俩不能划等号?我觉着折和叠是一个意思,这是体现化劲过程,转关是收放合一过程。除非左折右叠,收放合一。
答:两者的配合是为了整合发力和制导所发之力的走向。
拉长腰裆折叠的幅度是为使用转关功夫动作打下基础对吗?
——————————————————
是为了加大转关动作的角度和转关动作(抖弹)的幅度。
我觉着折和叠是一个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折”是松胯动作的初始,“叠”是松胯动作的极致。
转关是收放合一过程。
—————————————————
是的。
问:1、腰裆间的夹紧力是不是为加大脚踏地的力度来获得最大的反弹力?2、加大了转关动作的角度和转关动作(抖弹)的幅度。打击的力度如何来?所以我感觉获得最大的反弹力是目的,腰裆间的夹紧力是手段。
答:两者的配合是为了整合发力和制导所发之力的走向。两者不可独立思考和操作!
问:腰裆折叠和转关可以划等号,可这样推理吗?转关是收放合一,腰裆折叠也是收放合一,我只能体会收的感觉。
答:你好!腰裆折叠(身法左转或右转)一次不是“转关”动作!!只有身法右转(右胯折叠)和身法左转(左胯折叠)合一完成才是完成一次的身法转关动作!也就是完成了身法的一次收放合一(身法的一次抖弹动作)动作!
理解这些拳理和做出相应的拳法动作必须经过长期量化实践积累后方能施展出功夫动作!只有能施展出功夫动作的效果后方能体会到拳理拳法的真正涵义及达到不惑程度!
问;腰裆折叠在实用中怎样怎样掌握阴阳合一?
答:太极运动是周身一动无有不动的整体运动,而且这种整体运动必须符合阴阳相对相等相动而衡!
————————————
转帖一篇文章,方便大家体会腰裆折叠
张殿成:太极拳名词解析:“胯”
在太极拳的前辈们留下来的拳经拳论拳谱里,并没有“胯”一词,说的都是腰,而腰就包含了胯,对此不应有任何质疑,这是历史认识的局限性所致。“胯”出现在太极拳的有关论述里,也不过是近几十年的事。
在日常生活中,“胯”显得并不那么重要,所以人们对“胯”的认识和重视程度较差。但是习练太极拳的人们非常熟悉这个词儿,因为它对练好太极拳至关重要,可以说起着决定性作用:
1、它是人体上盘与下盘连接的轴承,通过两胯的交替松沉,可使上盘左旋右转,从而带动四肢。
2、劲力的传递。可通过松胯合裆将人体的自重下传到脚底,使人体上轻下重,底盘稳固;又可将腿脚蹬地之力通过旋转传递到腰。
3、折叠,用以调整身体的高度。练拳时身法的高低,或平时的下蹲下坐,都是通过两胯折叠实现的。
4、力源的发动机。腿脚蹬地首先要通过“松胯下沉”或“旋转下沉”来发动,并借助地面的反弹力,再通过旋转将劲力节节贯穿到手。
在太极拳范畴里,“胯”既不是筋骨关节,也不是肌肉,大腿骨与骨盆的髋骨连结的四周,统称为“胯”,股骨的大转子与髋臼的连结处称为髋关节,又俗称之为胯关节。太极拳里通常所说的“胯”,指的是髋关节周围几个不同的部位:
1、大腿根,会阴穴的两侧,又俗称胯根。平时所说的“一胯为胯,两胯为裆”,“两胯内收内合”,向前顶胯,“前裆”,指的都是这个部位。只有这个部位的内收内合,身体的自重才能沉到脚底,由此显得尤为重要。所谓“裆开一线”或“开后裆”,是过去老拳的说法,实指“屁股沟”,与胯无关。
2、腹股沟,大腿与小腹之间的接合部。比如:掖胯、抽胯、合胯、扣胯、咬胯、拧胯,指的都是这个部位。在虚实转换和步伐移动时,拧裹腹股沟是一个很重要的练习方法,身法较低时,腹股沟的拧裹会使小腹贴实大腿。“命意源头在腰隙”的“腰”,指的是肋下的软组织,“隙”指的就是腹股沟,两者紧紧相连。在腹股沟拧裹时,腰隙就成了一个整体,并带动同侧肩的下沉。
3、沿腹股沟往上,大腿正上方,股骨与髋骨的接合部。平时所说的松胯、沉胯、塌胯、落胯、送胯、两胯折叠,指的都是这个部位。这个部位对习练太极拳尤为重要,胸向的任何变化,都是这个部位的松沉引起的。
4、臀部左右两侧的股骨。平时所说的左右顶胯,指的就是这个部位。如果这个部位外顶或外凸,屁股就不在两大腿中间了,丹田的核心地位就会遭到破坏。
所谓的“开胯”,无非是将髋关节周围的韧带和肌肉拉抻开,使裆胯活动起来更加灵活。在太极拳的有关论述里,有关“胯”的叫法较多,有些只是说法不同,弄清楚了这些概念,对习练太极拳应有一定的帮助。不妥之处,请拳友们批评指正。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