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焦虑”似乎成了微信朋友圈中的一大热门主题词,刚离开“假装生活的北京人”,又缠上了小有所成的中年人。“绝不拿保温杯泡枸杞”的网络宣言还言犹在耳,近日“人到中年,职场半坡”又引发了中年互联网从业者的哀叹,随即而来的“油腻中年男”更挑动着舆论的敏感神经,催生出一系列“反油腻”攻略。有人调侃道:朋友圈里的中年人实在太惨了,平均每个月要焦虑三次。
人到中年,面对日渐加大的家庭负担和不断升级的职场门槛,“压力山大”客观存在,产生焦虑也实属正常。一直以来,反映这方面现实的文艺作品不在少数,《人到中年》《海边的曼彻斯特》《一地鸡毛》等等,都收到了不错的受众反馈。可以说,面对这种较为普遍的社会心态,人们藉此感慨一番、发发牢骚十分正常。但问题在于,这类文章如今在朋友圈里频频出现、大肆传播,似乎中年已成了不得了的“危机”,恐怕就不单是个人“焦虑”的问题了。正如有人所指出的,“中年人每焦虑一次,就会诞生一批爆文,挽救一批自媒体人的KPI。”
众声喧哗的舆论场里,利用“焦虑”炒作痛点,已经成为“博眼球”的固定套路。除了中年危机,包括房子、孩子、教育等等容易触发人们对现实生活敏感神经的话题,都是写手们的“拿手菜”。比如年轻人在大城市打拼确实不易,但一经渲染,就成了“北上广容不下你的肉身”;大学生初入职场难免受挫,但一经加工,就成了“新人总在食物链底端”。起一个耸人听闻的标题,搜寻些似是而非的故事,再辅以“言之凿凿”的结论,一篇以偏概全的文章就这样被生产出来。满屏的“负能量”,让读者极容易陷入一种“天下我最苦”的错觉,其传播力某种程度就代表着其破坏力。只要适当反思便会发现,这类文章自写作之始就没有把关注点放在纾解情绪、安抚人心上,而是直接奔着刺激眼球、制造焦虑、获取流量去的。
当你的焦虑成为了他人的商品,你的转发充实了他人的荷包,看似免费的网络爆文背后,隐藏的正是你不断上缴的“情绪税”。美好生活需要更多正能量来提升,一心怨艾,不会解决任何问题;心有阳光,才能柳暗花明。沉迷焦虑、传播焦虑只会影响正确认识,导致现实生活更加焦虑。让我们对炮制的“焦虑”一笑而过,认真地生活、真实地奋斗,享受快乐,看淡挫折,共同营造光明的心境。
作者: 鲍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