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慰安妇”雕像背后的历史态度

(2017-09-27 20:03:29)
标签:

杂谈

​近日,一组筹备了两年的“慰安妇”塑像在美国旧金山揭幕,在揭幕仪式上,“慰安妇”正义联盟主席、旧金山高等法院退休法官郭丽莲感叹:日本想把它们拆除,而我们想建造更多。与此同时,由中国、韩国等八个国家民间团体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递送的“慰安妇”史料也进入最后阶段,很可能下月入选“世界记忆遗产”。

 一系列有力行动充分说明,捍卫历史、维护正义的力量正在积聚。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正通过展示战争史料、揭露日军侵略罪行,思考当下应该如何抚慰战争伤痕。与之相较,日本方面的行动则显得格外扎眼。就拿此番设立“慰安妇”雕像来说,日本不仅没有半点反躬自省,反而千方百计进行阻挠:又是通过外交手段提出反对,又是威胁停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会费。更有右翼政客信口雌黄,大肆否认战争暴行,不断挑战人性与良知的底线。有人感言:“她们在等日本人道歉,日本人在等她们死去!”如此种种,令人心寒。

 “为什么日本不能认错?!”在看过那段灰色的历史记忆之后,很多人都在无比愤慨地感叹。但很显然,这个问题日本当局从未认真想过。几十年来“慰安妇”幸存者的控诉,被日本法院以“个人无权利起诉国家”为由一次次退回。多少位老人抱着“我不能死,我是证人”的信念,终生为状告日军罪行四处奔走,却直至生命尽头也没能等到日本政府的一句道歉。在对待历史方面,人们常常拿战后的日本与德国对比。在笔者看来,日本与德国的区别之一,就是没有深刻认同“历史正义”,所以才对美化侵略的行径缺乏警惕。德国人把“5·8”看做是解放日,是击溃纳粹政权而获得的解放,而一些日本人仍把“8·15”看做是民族的失败而不是对军国主义的胜利,于是认罪也就成了“沉重的负担”。

捍卫正义与良知,需要有更强力的行动,设立雕像是一种警示,但还远远不够。在这方面,对纳粹的清算和反思很值得借鉴。犹太人在全世界设立大屠杀纪念碑和纪念馆,定期举办纪念活动,以控诉纳粹罪行;每逢入侵波兰、诺曼底登陆、攻克柏林等二战重要节点的纪念日,多国元首共同出席活动,以示对和平的珍视。社会力量与国家力量形成互补,使德国在反思纳粹主义上,化被动为主动,完成了自我救赎。眼下,《二十二》得以在海外上映,“慰安妇”纪念塑像立到了美国。我们欣喜地看到,这样的行动正越来越多。

“忘记过去的苦难可能招致未来的灾祸。”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不会因刻意回避而消失。二战结束不到百年,军国主义阴影远未散去,正视历史,从历史中吸取教训,才能拥有和平的未来。

作者: 鲍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