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汛期过后,还应问问蓄了多少水

(2016-08-10 14:14:35)
标签:

杂谈

    “七下八上”的主汛期将过,今年北京交出的答卷还不错。这当然受益于近些年来基础设施建设的提升、正确的应急管理预案与城市治理者的责任心。成绩值得点赞,可是我们也当思考,对于汛期,仅是安然度过就足够了么?

    作为一座极度缺水的城市,汛期降水对于北京而言极其重要。数据显示,北京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300立方米左右,仅为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7;所需水资源与实际之间的差距,大致相当于1.5个密云水库;地下水超采严重,地面沉降加剧……水资源短缺,已然成为制约北京发展的“天花板”。而汛期降雨,正是自然界对北京的馈赠,绿色植物能够喝个饱,地下水、河湖水和水库蓄水也能够得到补充。集中了全年近90%降雨量的汛期,实在是北京难得的蓄水良机。

    从前,人们多把汛期之水当作严防死守的对象,希望它快来快走,一些部门考虑的也主要是排水减灾,将雨洪“礼送出境”。可如此一来,大量水资源白白流走,实在可惜。如今,城市治理思路正在转变。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雨水并非“敌人”,而是“贵客”。每逢汛期,在确保不发生灾害的基础上,另一项相当重要的任务,当是尽可能多地将雨水留住。蓄水多了,不仅是变雨为宝,还会直接减少排水压力,可谓一举两得。汛期过后,我们不妨都来问一问,今年留住了多少雨水?

    城市的蓄水能力,取决于城市“海绵”的吸纳力。这些年,我们进行了蓄水池、人行道透水铺装、下凹式绿地等等建设,起到了一些慢排缓释、分散排水的效果。北京目前最大的一块儿“海绵”——位于西五环晋元桥东南角的西郊砂石坑,在今年7月19日那场暴雨中,就一举“吸水”300多万立方米,远超一个昆明湖,也极大缓解了中心河道的排水压力。建设海绵城市,不仅能在面对暴雨时“收放自如”,还有助于城市人水和谐,为城市增添几分自然本真的味道。

    但整体来看,目前北京乃至全国在“海绵城市”建设上还处于探索阶段。毕竟,这一概念的提出,也就是近几年的事儿。在国外确有许多“它山之石”:法国巴黎的排水管道多如毛细血管,潜埋在地表以下各处;瑞士的“雨水工程”则是在墙上打个小洞,用水管将雨水引入室内的储水池;德国的许多城市中心都有面积巨大的公园……今年,北京被确定为全国第二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尤应立足自身功能定位,借鉴外国经验,将“海绵城市”的理念纳入城市规划、治理、考评等诸多环节之中,以首善标准全力探索可行之策。

    天降甘霖必须用好,全民节水更为重要。毋庸讳言,我们日常生活中,还存在一些明显浪费水的情况。有用量不代表有水量,为了保证京城水供应,国家将千里之外的南水调到北京,工程耗费十年之久,个中艰辛可以想见。对于这来之不易的生命之源,市民们当充分意识到其紧张状况,真正爱水、惜水、节水。汛期多蓄水,平常多节水,持久努力,一定会让北京城更加滋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