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看待学生给老师起外号?

标签:
杂谈 |
分类: 教育资讯 |

编者按:在日常的学校生活中,学生给老师起外号的现象并不少见。上文提到的事件中教师和学校的处理办法可能因为比较“恐怖”而成为新闻,那么,在我们的校园里如果出现学生给老师起外号的情况又应该如何对待呢?
您认为学生给老师起外号的动机是什么?本质是什么?外号是否具有侮辱性?为什么尺度之内的外号,老师可以接受?对那些给老师起侮辱性外号的学生,您认为应该采取怎样的教育方法?如果需要惩戒,应该把握怎样的尺度?您有何良策,把“坏事”变为“好事”,增强教育效果?
及时反省,区别对待,因势利导
葛海燕(江苏省海安县城东镇南屏小学)
学生给老师起外号,老师固然很恼火,可是扇耳光、开除这类做法也太过激。老师应该头脑冷静,科学处理,不能因为这种小事影响孩子的成长,影响孩子的一生。
学生给老师起外号,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善意的,出于对老师的尊敬和爱戴,如“老大”、“大哥”、“老板”之类。另一类则是由于某种原因对老师不满,如“老太”,上面所说“茶煲”可能因为老师爱上课喝茶。还有一种完全是出于恶作剧,调皮捣蛋,像什么“武大郎”、“泥鳅”、“水桶”等。
针对上面三种情况,教师须区别对待。对于善意的外号,我们完全可以欣然纳之,这样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做好学生工作。对于第二类外号,教师千万要冷静,及时反省,要知道学生不会无缘无故地埋怨、讨厌甚至憎恨老师。为什么学生要给我们取这样的外号?是不是我们平时的言谈举止有什么不妥的地方?教师可以放下架子,找学生和风细雨地谈心,了解外号的由来,然后针对学生提出的意见及时改正,在班上进行自我批评,或者有针对性地找个别学生检讨工作上的失误,在以后的工作中注意改正自己的错误缺点,这样一定会取得学生的谅解,赢得同学们的支持,外号自然就会烟消云散。而对于恶作剧式的外号,教师可以跟学生个别谈心,也可以通过主题班会的形式,让大家一起讨论外号对他人的影响,通过对侮辱性外号的体验,了解这一类外号对他人人格的侮辱、心灵的伤害,引导他们将心比心,推己及人,不随便给别人取外号,更不能以同学的某些缺陷起外号来寻开心,认识到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是不道德的。
尚海涛(山东省肥城市王庄镇南尚小学)
达尔文认为,存在的就有它的合理性。对于学生给老师起外号这一现象,我们也应从中看到它所蕴含的教育资源。只有勇于面对外号,勇于自我解剖,才能从源头上去除外号赖以滋生的土壤。根据我的调查了解,很多外号比如“傻狗”、“鸵鸟”等,出自教师的口头语。由于教师长期用这种词语评价学生,学生就会认为这是老师最明显的个性特征,作为一种反击,就给老师起了这样的外号。还有一些外号是教师自身素质缺失的体现,如“灭绝师太”、“拳王”等。我们应从中分析自我得失,闻过能改,充分利用这一教育资源,制止外号的产生和流传。
而解读外号,关键在于教师心态。长期以来,师道尊严、神圣不可侵犯的等级观念,僵硬地禁锢了师生关系,也使教师养成了一种盲目自尊的狭隘的“自尊观”,不能与学生进行平等交流,对于学生总是“提名道姓”。我认为,无论学生起了什么外号,教师都不要勃然大怒,上纲上线。盲目的自尊只能证明我们的脆弱和不自信。外号,既来之,则安之。我们应细心分析,找到原因和化解之道,采取疏导的方法才是解决问题的必由之路。
让外号成为师生关系的“调味剂”
崔现龙(山东省沂源县实验中学)
学生给老师起外号,不应该!
李良智(山东省青州市谭坊中心学校)
外号不等于昵称,不等于雅号。起外号一般是地位平等的朋友之间相互戏谑时的玩笑。给别人起外号往往是为了显示自己的幽默,让别人欣赏自己的小聪明,而很少顾及他人的感受。学生给老师起外号的出发点是善意也罢,恶意也罢,都是不合适的,而且大多数外号带有侮辱性质,会引发师生矛盾。
我们倡导师生间的平等,绝不应该是毫无原则的绝对平等。学生身心尚未成熟,人生观、世界观正在形成,作为教师还有引导、教育、纠错的责任,不能一味地搞狭隘的极端化的所谓“平等”。师道尊严不可取,教师的主导地位不可丢。
目前,在许多学校里,狭隘的极端化的所谓“平等”现象叫人不容乐观:有的学生见到老师不打招呼,有的学生问完问题也不向老师道一声谢,有的学生给老师起外号,甚至公然在课堂上辱骂老师的事屡见不鲜。事实上,教师仍要保持适当的威严和尊严。这种威严和尊严是有利于教师施教的,是有利于保持教师在学生中“平等中的首席”地位的,是有利于教育教学活动进行有机收放的,是有利于教育教学活动不至于因为极端平等而陷入散沙状态的。
要起就起个漂亮的外号
刘文东(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石门实验小学)
对于学生给老师起外号的行为,我并不赞成一棒子打倒,而是要辨证地看待这个问题。外号是否具有侮辱性,只能根据具体情况来评说。
说真的,做了十几年的老师,我还没有一个响亮的外号,因为给我起外号,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学生之间因为外号起纠纷的不少,所以每接手一个新班级,我都会花上一段时间摸底排查班上起外号的情况,然后借因为外号引发纠纷开个主题班会,引导学生辨证地看待起外号的行为,让学生换位思考侮辱性外号对他人的影响,知道“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从而杜绝利用别人缺陷、短处等起侮辱性外号的行为。如,因为皮肤黑叫“黑皮”,因为牙齿黄叫“黄牙”,因为姓廖叫“尿不湿”等等。同时,也让学生明白,外号并非一无是处,如果真要起外号,就要发现别人的优点,起个别人喜欢的外号,更要说出理由,争得别人的理解和同意。如,画画好叫“小马良”,唱歌好听叫“百灵鸟”,还有诸如“小博士”、“飞毛腿”等外号。最后由学生间起外号行为,自然过渡到学生给老师起外号的行为上来。我明确地告诉学生,我和同学一样,可以起外号,但是要给我起一个漂亮的外号,并说出理由,让我喜欢这个外号。
把起外号的问题放到桌面上谈,其实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遇到给老师起外号的学生,老师要宽容点,因为巴掌打不掉外号,开除也除不掉外号。
主动出击,“我叫大熊猫”
仲崇高(山东省滕州市第一职业高中)
“本人浓眉大眼,戴一副眼镜,虽不像现实中的大熊猫那样珍稀招人喜爱,却也有几分大熊猫的憨态可掬。因此本人外号‘大熊猫’,昵称‘猫猫’。”随着我的介绍,教室里响起一片掌声和笑声。现在,每当面对新同学的时候,我都这样习惯性地作一番介绍。
刚参加工作那年,一学期没结束,我就荣获了“大熊猫”的称号。偶然知道这个外号时,恰好刚看过陶行知先生的《四粒糖果》的故事,于是,我灵机一动,决定借鉴一下陶先生的做法。在主题班会上,我提出对外号问题进行认真讨论。最后,我作了如下总结:熊猫是国家级的稀世珍宝,再说了,也非常招人喜爱。所以,首先我想对给我取这个外号的同学提出表扬,这位同学太有才了,他仅用“大熊猫”三个字就形象生动地概括出我整个人的突出特点。我要谢谢这位同学,是他让我在同学们心目中的形象鲜活生动起来。
学生给老师和同学起外号是一个无法避免的现象。我用上述方法对学生进行恰当疏导,那些富有创造性的、能概括当事人主要特点的外号,既让当事人乐于接受,又在不知不觉中锻炼和提高了学生的观察、概括和想象能力,还融洽了师生、生生之间的关系。
何必要学生敬若神明
刘步春(江苏省仪征市精诚高级中学)
老师惩罚给自己取外号的学生,我总觉得这是有些封建意识从中作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