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涛老师——《左忠毅公逸事》教学设计

标签:
365教学设计 |
分类: 竞赛教案 |
左忠毅公逸事教案
南昌市实验中学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正侧结合塑造典型人物形象的方法。
2.了解我国古代文人的人格追求以及“忠毅”精神的文化传承。
教学重点:
把握左忠毅公和史可法的人物形象和精神品质。
教学难点:
学习运用正侧结合刻画人物的方法,探究古代文化的人格追求。
教学过程(本课程为第2课时,在疏通文意基础上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及其文化意义的探究)
一、导入
多媒体展示范文正公、欧阳文忠公、岳武穆、忠武侯四个谥号,让学生说出对应的名人(范仲淹、欧阳修、岳飞、诸葛亮),引出谥号的概念,并导入课文标题。
谥号:古代帝王及其后妃、诸侯、臣僚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朝廷根据其生前事迹与品德,而给予他一个中肯的称号。
除了官方给予的谥号,还有“私谥”,如陶渊明死后他的朋友给他取的谥号为“靖节征士”。
根据对死者生平的评价不同,有褒扬性的美谥、怜惜性的平谥、贬义性的恶谥三种。
二、解题和作者介绍
1.课文标题《左忠毅公逸事》为我们的阅读提供了哪些有用的信息?
“忠毅”是左光斗的什么称呼?这种称呼的依据是什么?
明确:这是左光斗的谥号。谥号是依据死者生平行为而追加的称号。点出主人公左光斗“对国家忠诚”、“为人刚毅不屈”的精神品质。
资料链接:
左忠毅公——左光斗(1575-1625),明安庆桐城(今属安徽)人,字遗直、共之,号浮丘。万历进士,授中书舍人,擢迁御史,奉命办理屯田事务,在北方大兴水利,垦水田,种水稻。泰昌元年(1620年)与杨涟等迫光宗选侍李氏移宫。天启三年(1623年)擢大理少卿。次年,拜左佥都御史。后与杨涟疏劾魏忠贤二十四大罪,又草奏弹劾忠贤等三十二斩罪。五年,被魏忠贤构陷下诏狱,酷刑拷讯致死。
作者方苞(1668~1749)
,字灵皋,号望溪,人称望溪先生。清代安徽桐城人。与刘大櫆、姚鼐并称为“桐城三大家”,为三大家之首,桐城派创始人。著名散文家。
“逸事”一词是何意?
明确:“逸事”一词是散失的鲜为人知的事件。它提示我们本文主要通过记叙事件而展现人物“忠、毅”的品格,表达作者对左忠毅公的敬仰之情。
小结:从文章的题目,我们首先可以得到关于文章的内容概况,作者的思想倾向等,这些信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课文。
三、朗读课文(齐读)
读完课文后点同学翻译几句重点文句,并点出其中文言知识点(对上节课的回顾)
1.一日,风雪严寒,从数骑出,微行入古寺。
2.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狱门外。
3.微指左公处,则席地倚墙而坐。
4.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
四、初步感知
1.课文叙述了左公的几件逸事?请你用简洁的话概括出来
为国选才,慧眼识才
狱中斥生,仗义护才
2.这两件逸事是扣哪两个字展开的?(忠、毅)
3.课文哪些内容表现了他的忠?哪些内容表现了他的毅?哪些内容即表现了忠又表现了毅?请同学们读出来并作简要分析。
两件事:选才(板书)
护才——忠毅(板书)
细节如:忠——忠于职守:(动作)风雪微行——觅才
解貂覆生(动作)——爱才
使拜夫人——识才(语言)“吾诸儿碌碌,他日继吾志事,惟此生耳”
怒斥门生——护才(神态、语言、动作)
毅——刚毅不屈:面额焦烂、筋骨尽脱(肖像)——身残志存
毅——刚毅不屈:(侧面)——意志坚强
重点语句分析
左公选才体现了忠,因为他的选才标准是?
1.“吾诸儿碌碌,他日继吾志事,惟此生耳!”
如读出左光斗的报效国家的志向,读出找到人才得欣慰,对史可法的期望。
2.“老夫已矣,汝复轻身而昧大义,天下事谁可支拄者?”
读出左光斗对史可法以身犯险的痛心和想护住这个能继承其志向的人才的迫切,身体即使到了崩溃边缘依然心系国家社稷的情怀!
追问:左忠毅公如此对待来探望他的史公是否不近人情?
史来探监,出于真挚而深厚的情谊,但危险性极大;左光斗深切责备,是为了使他不要感情用事,而要看到当前“国家之事糜烂至此”的形势,要以大局为重,清醒地认识到自己身上的重担。“作投击势”是催他迅速离去,以免被“奸人构陷”。这说明左光斗至死仍唯国事是念。
选才标准:继吾志事 支拄天下(板书)
3.“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
可见史可法坚定的报国志向和对恩师感念,说明他的言行和自我要求都是深受恩师的影响。
五、探究释疑
1.本文的主人公是左忠毅公,但3、4三段的记叙对象却是左忠毅公的学生史可法。这两段写了什么内容?请一位同学朗读3、4段,其他同学思考,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1)这两段叙述了史可法的哪些事?
两件事验才:奉檄守御,尽职守夜(尽职)——衬托(板书)【以史衬左】识才(知人善任)
感念师恩,躬造公第(感恩)——照应(板书)
小结:史公的行事标准:不负朝廷、不愧吾师(照应左公选才标准——识才)
正如史公所说“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
史可法果然不负恩师厚望,为国事勤苦辛劳,达到“废寝”的程度,他说:“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这与首段左公言“他日继吾志者,唯此生耳”相照应。由此可见左公目光敏锐,具有知人善任的远见卓识。
明写史,暗写左,写史的忠勤职守,正是在表现左的言传身教对史的影响,从侧面丰富了左的形象。同时也深化了主题表现了爱国精神和忠毅品格的传承。
侧面衬托、照应上文
2.小结:本文写了两个人,4件事,但丝毫不会觉得选材杂乱。因为本文两个人、4件事均和“才”有关,写史可法也是为侧面衬托出左公的性格。作者选取左公“慧眼识英才”“仗义斥门生”两件逸事,结合史可法忠诚为国的事情,从正面和侧面两个角度来展现出左公光斗的“忠、毅”,足以看出作者选材上的匠心。
课文是以“才”贯穿全篇:选才——识才——护才——验才
延伸:
你想知道史可法之后的故事吗?
链接:史可法;生于开封,死于扬州。明末抗清英雄。清兵入关时,史可法由于魏忠贤馀党的迫害,被迫离开南京到扬州督师。史可法到扬州,平日与将士同甘共苦,深受广大的军民尊敬和爱戴。经过一番整顿,江北的军事形势有了明显改观。
提问:当时明朝已亡,史可法为什么还要坚持不投降呢?你会做何选择?
那是士的选择,从史可法身上可以看到很多英雄人物的身影。
这是中国古代特有的一个阶层(士),他们身上承载着中国古代的文化的标志之一——气节。
请同学们举例你认为古代有哪些文人可以称之为“士”?(多媒体展示苏轼、辛弃疾、海瑞、戚继光、文天祥等爱国志士的谥号)以及“士大夫精神”的的名言:
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论语·泰伯 》)
2.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论语·微子》)
3.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
4.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北齐书·元景安列传》)
5.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史记·刺客列传》)
6.义士非礼不动,不为贫而易操,不为贱而改行。(《列女传·楚接舆妻》)
7.……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
8.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9.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报任安书》)
10.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六、课外思考与作业
请同学们说说古代文人的这种人格追求对我们今天的生活是否依然具有现实意义呢?要求形成一篇评述短文。
如:爱国精神——忠、义
七、板书设计
左忠毅公逸事
忠
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