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山石品种介绍(二)——山坑石 (1)
(2011-02-28 14:09:54)
标签:
文化 |
分类: 郑浩·三友堂 |
鲎箕石
半山石
溪蛋石
寺坪石
鬼洞石
虎岗石
高山石
月尾石
黄枣冻石
松坪岭石
竹头窝石
都成坑石
绿若通石
尼姑楼石
大洞黄石
水洞湾石
连江黄石
栲栳山石
野竹桁石
房拢岩石
鹿目格石
鲎箕石
鲎箕石产于高山西坡与芹石村之间名叫鲎箕的狭谷约数亩田土中,1986年由芹石农民潘自留等人首先挖得,以产地命名。实为掘性高山石之新品种。鲎箕石块度大小不一,石质亦粗细悬殊。其佳者质地细嫩,纹理细密,表层色皮明显,极似田石。故又有鲎箕田俗称。
鲎箕花坑:产于高山峰西坡,质稍坚,微通明,色多墨灰,含酱红色斑块,纹理别致。别致。
吊笕石
吊笕石又称“豆耿”、“吊肯”。产于吊笕山后背瓦窑门。石质坚硬,可达摩氏三度。微透明或半透明,富有光泽。以纯黑色如浓墨者最为常见,含黄、白色皮及筋络。此外亦有灰白、墨蓝等色错杂于墨赭之中。偶见红色环带状花纹,别有情趣。在吊笕石中,质地凝腻者,名为吊笕冻。
吊笕冻——是吊笕石中通灵凝腻的矿块。多呈苍蓝或赭黑色,肌理隐黑色条痕,酷似“牛角冻”,但没有萝卜纹。另有一种色褐黄,具灰白或黑色斑纹,其状如虎斑,以其形象特征又叫“吊笕虎皮冻”。
圭贝石
圭贝石又称“鸡背石”。产于柳岭山腰靠近豆叶青矿洞处。两者同出一脉,石性亦相近。色绿而微翠,质灵而微坚,问杂米黄色筋纹及粉白斑块,隐隐约约。自从20纪30年代开采一批珍品后,不再出石,故流于世者极为稀少。
坝头石
坝头石产于黄竹秀山麓,矿洞窄且浅,称为鸡窝洞,开发于20世纪80年末。质微透明,具滑腻感,色多黄、白相间,佳者似芙蓉石。
柳坪石
柳坪石又称“柳寒”。产于柳坪尾。自清末民国初开发后,大量开采,多用于雕刻各种工艺品及印章。由于价低廉,易操刀,颇具市场。20世纪90年代以后渐不产石。柳坪石质较粗松,不透明,有紫、白、黄等色。常见多色交错,浓淡相间,含微透明紫色筋络和白色粒点,石面偶见细碎结晶体。柳坪石的品目按色泽、质地命名,主要有:
柳坪黄——指纯黄色的柳坪石。有淡黄、棕黄、赭黄等色,肌理杂斑纹。
柳坪紫——指纯紫色的柳坪石。色暗紫,欠通灵,含粉白筋纹及白晕点。以色纯如新鲜猪肝者为佳品。
柳坪晶——指质地坚细、晶莹、纯洁的柳坪石矿块。多呈淡绿或淡黄色结晶体,夹杂于柳坪石中。块度细小,形态各异,难于单独成材。
旗降石
旗降石又称“奇艮”、“奇岗”。因产于旗降山故名。石质坚细温润,微透明,富有光泽。有黄、红、白、紫等色。郭柏苍《闽产录异》赞其“黄者似蜜浸老橙,白者似苹婆,杂黄、白者似玛瑙,皆坚而易攻,寒而不泐。”20世纪40—50年代出产石质最佳,因色瑰丽,质滑润,且石性稳定,颇受藏家喜爱。近年所产多粉白、浅黄,然稍欠明亮。旗降石的品目按色相、矿状及开采年代分别命名。主要品种有:
旗降黄——指纯黄色的旗降石。有淡黄、枇杷黄、秋葵黄、橘皮黄多种。其中“妍如萱草,倩似春柑”者,品最高。
旗降红——指纯红色的旗降石。有玛瑙红、珊瑚红、橘皮红、枫叶红和李红等多种。神彩焕发,光艳照人。色调常有深浅变化,难得纯一。
旗降白——指纯白色的旗降石。或似脂玉,或如象牙,或像乳油。含白色细泡点。以纯洁脂润为上品。
旗降紫——指纯紫色的旗降石。青紫如初熟葡萄者佳,红紫似新鲜猪肝者次之。另外,有时在石面会出现白色花纹,紫、白相间,类似锦缎纹饰,古称“紫白锦”,甚为别致。
巧色旗降——指两色以上混杂交错的旗降石。有夹层、流纹等状。或对比强烈,俏色截然;或五彩流漫,景象万千。在巧色旗降石中,有黄、白两色互相包裹的矿块,称为银裹金、金裹银。
银裹金旗降——是外层由白色皮包裹着的黄旗降石。其白色皮层多呈微透明状,脂润可爱。色层分界明显。
金裹银旗降——是外层由黄色皮包裹着的白旗降石。色层分明,黄皮多色淡而薄。
老性旗降——是指20世纪前期开采的旗降石,石性温润明亮,色泽艳丽纯洁,品最佳。
新性旗降——是指20世纪后期出产的旗降石,质略逊于旧产。色灰淡,欠光泽。
掘性旗降——是指散落在旗降山砂土中的块状独石,靠挖掘而得,故名。石质较矿洞出产更加温泽,表层具色皮,甚罕见。
焓红石
焓红石产于旗降山北坡,属旗降矿洞的一个分支。两者虽同出一脉,石质却有差异,民间有将粗质多砂之旗降石冠以“焓红”名,是因为旧时石贾多将这类石用火锻烧后,使原来的黄色变得红艳而富光泽,故此得名。
焓红石质硬且脆,缺乏温润感。色多苍白,也有赭黄、土红等色。有砂粒和不纯色块混杂其中,难求洁净。20世纪80年代曾出一批,质细且材巨,多纯白色或红、白相间。用于雕刻,颇受欢迎。
老岭石
老岭石又称于“柳岭”。产于寿山村北端与日溪乡交界的柳岭山顶。矿石储量颇为丰富,开发年代悠
迄今已有千年的历史。老岭石质地坚脆,微透明,颇具光泽,色以绿、黄最为普遍。其品目按色相和石质命名。主要有:
老岭青——指纯绿色的老岭石。色青翠明润,纯净雅洁,佳者与碧玉相仿佛。
老岭黄——指纯黄色的老岭石。淡者如杏黄,浓者近褐黄,质多不通灵,纹理略粗。
黄缟老岭——指黄色老岭石中密布深黄色纹理的矿块,质坚微透明。
红缟老岭——指黄色老岭石中密布红色纹理的矿块,质坚微透明。
色缟老岭——指老岭石中密布红赭、棕黄和乳白各色纹理的矿块。以色彩鲜明,纹饰瑰丽,质地纯洁者为上品。
老岭通——指质地晃朗通明的老岭石矿块。半微明,偶含白色点,有黄、绿二色。黄者似蜜腊,绿者如豆青,为老岭石之珍品。
老岭晶——指质地晶莹透澈的老岭石结晶矿块。通灵度尤胜于老岭通。肌理含脉状色纹,分明可辨,色灰白略带淡绿或微黄。通常夹杂于老岭石矿体之中,难于单独成材,故稀罕难得。以纯净通灵为佳品。
虎嘴老岭——又称“虎口”。指产自柳岭虎口崖下的优质老岭石。质细嫩温润,微透明,其中色绿而带微黄,纯洁无瑕为佳。取名虎嘴绿者,是老岭石的精华。
大山石
大山石产于柳岭北面深山之中。是由于柳岭采石业自近半个多世纪以来日益兴盛,矿洞不断向纵深扩展所出产的新品种,取大山为名,意为石出大山之中。
大山石质与老岭石极为相似,惟稍粗硬。含绵砂及斑纹,纹理细密如瓜络,色多粉绿、棕黄或乳白。肌理间杂色点,多裂纹。在大山石中,偶含团块状结晶体者,以质地不同,分别名为大山通、大山晶和大山花坑冻。
大山通——指质地明朗通亮的大山石。质纯洁无尘滓,有黄、绿等色,以色纯地清者为上品。
大山晶——指质地晶莹透澈的大山石结晶体。质地通灵含脉络状色纹及乳白不透明色层。通常夹杂于粗质大山石矿块之中,砂多块度小,难求纯净。
大山花坑冻——指大山石中,质地通灵,肌理含明显筋络状色纹的矿块。以纹理清晰美丽为佳品,浑浊杂乱者次之。
汶洋石
汶洋石产于日溪乡汶洋村与寿山村柳岭交界处,即虎嘴崖北侧山坡。旧时该地曾有产石,因质粗仅宜雕砚,不为人们所重视。至20世纪末,汶洋村民集资开矿,先后辟洞十数个,产石颇具特色,渐著名于世。
汶洋石质细嫩,微透明,多白色,间有黄色层或含红、黑等色。佳者,白如脂,黄如栗,黑如墨。矿石裂层常见深红色或铁红色薄皮。多含细密格纹,纯净者难得。在汶洋矿洞附近的小溪涧两旁沙土中,埋藏块状独石,称为“掘性汶洋”。
掘性汶洋——指散落在汶洋矿洞山麓砂土中的块状独石,靠挖掘而得,故名。石质温润,粗者如牛蛋黄,细者近鹿目格,具黄色或黑色薄皮,纹理似老岭石。
党洋石
党洋石又称“墩洋”、“增洋”。产于日溪乡党洋村,以产地名。该矿洞开发于清代初年,列为山坑名品。乾隆间鉴藏家郑杰在所著《闽中录——寿山石谱》中曾评:(党洋洞)晶莹略似水洞者为上。又有黝色者,五色者,奇色者,色虽不一而质本温润,较胜它石。”惜矿位地处深山僻岭,攀登困难,采取不易,所出无多。后因当地少数民族村民认为开矿有损风水,故禁采石,以致停产。
党洋石质细嫩微透明,肌理含细纹络,以青绿色最为普遍,其它尚有白、黄等色。其品目按色相、石质分别命名。主要有:
党洋绿——指纯绿色的党洋石。色青翠,质纯而润,是党洋石最主要品种,量多质佳。所以藏家又将党洋一带所产石统称为“党洋绿”。
鸭雄绿——指党洋石中,色呈石青、石绿而明亮的矿块。因其色彩像雄鸭的翼羽,浓艳明翠,故名。属稀有品种。
党洋白——指纯白色的党洋石。近淡青藕色,粉白中略带绿意,不通灵;多含砂质。
党洋晶——指质地晶莹通灵的党洋石结晶块。色淡如豆叶,质坚实明朗,偶有乳白色斑块混杂其中。
峨嵋石
峨嵋石产于加良山西侧的峰峦,因矿山为宦溪镇峨嵋村属地,故名。该矿早在清代已行开发,旧书志称作“月洋粗石”,是因为当时山麓有月洋自然村之故,自1971年该处辟为水库后,村民搬迁垄头居住,村落不复存在。该矿自20世纪70年代大规模开发以来,矿石主要用于耐火工业材料,其中部分矿块质细而微松,也适宜于雕刻。早期在“五号矿”中采凿的矿石近似半山石,质较佳。后期则扩展到整个露天矿山,凡硬度适中者均取作工艺品雕刻材料,量丰且材巨,大者可达千斤。是继柳坪石之后寿山石雕的大批量原料。
峨嵋石质微硬,多不透明,色错杂,有乳白、淡黄、嫩红及青灰等色,多黝暗含黑斑点,有砂丁及裂痕。其中色纯质优者又按色、质分别命名,主要有:
峨嵋黄——指纯黄色的峨嵋石。质细而光润。有牙黄、粉黄、橙黄等色,含白色或棕色细点。格纹呈铁红色。
峨嵋红——指纯红色的峨嵋石。色多酱红,不通灵,含砂丁。其中色嫩红而微透明部分,艳丽可爱。
优质峨嵋——指峨嵋石中质地细润纯洁的矿块,可与半山石相媲美。
峨嵋晶——指夹生于峨嵋石矿床中的结晶体。块度较小,质地通灵,多蜜黄或豆青等色,偶然而得,属峨嵋石之精华。
境尾石
境尾石产于日溪乡东坪胜境背面山坡悬崖中,矿洞初辟于20世纪80年代,由雷林海兄弟开发,仅及表层,产量有限。该石质洁微通明,其中色红通灵者,近似老性善伯洞石。
芙蓉石
芙蓉石产于宦溪镇加良山东侧山峰。因色洁质嫩,犹如初开的木芙蓉花,温柔迷人而得。开发于明清之际,初期石质略粗,且多含砂团,品位远不及寿山所产。至清乾隆时,将军洞芙蓉问世,始初露头角,备受文人雅士赞赏,被称为石中君子,跻身印石“三宝”之列,与田黄、鸡血并驾齐驱。
在我国古代,人们总喜欢将玉比作君子,《诗经》曰:“言念君子,温如其玉。”南宋以降,上层社会渐兴藏石之风,文士们视赏石、品石为脱俗雅事。芙蓉石以其清白明莹,凝结晃朗,不入俗世,具君子风范而令他们倍加珍爱。郭柏苍《闽产录异》称:“芙蓉石似白玉而纯粹,玉不受刀,逊于芙蓉矣。”陈亮伯在《说印》中更说:“马之似鹿者,贵也,真鹿则不贵矣;印石之似玉者,佳也,真玉则不佳矣。”
近代印石研究家也对芙蓉石百般推崇。龚纶《寿山石谱》说:(芙蓉石)温润凝腻,山坑之石无其比,名曰芙蓉,岂以类初晓之木芙蓉花耶?”陈子奋《寿山印石小志》记:“芙蓉之质与色直可与田黄冻石雄峙寿山,古人重其雅洁,凝似羊脂。”
芙蓉石光润结细,微透明如脂玉,鉴赏家形容其质似脆而实凝,似松而实结。以白色为典型,其它尚有黄、红、青、紫等色,或两色乃至多色相间。肌理偶含不透明粉白色绵砂团块,如鸟粪状,俗呼“芙蓉屎”或叫“卧虎屎”。是芙蓉石及其同族石质的重要特征。
芙蓉石的品目以色相、矿洞、石质和矿状分别命名。主要有:
白芙蓉——指纯白色的芙蓉石。妍嫩细腻,纯净洁丽,是芙蓉石的主要品种。又以不同的色调和纹理的近似物象取名,如白玉白、藕尖白、猪油白,以及葱白、粉白等,以藕尖白最为名贵。高兆《观石录》所谓“如莫愁湖中新藕”正类此。
黄芙蓉——指纯黄色的芙蓉石。质稍坚实,通明妩媚,但多拖白,少见纯净。又按照不同的色相取名,如淡黄、牙黄、杏黄、明黄、朱黄等。
红芙蓉——指纯红色的芙蓉石。娇艳夺目,光彩焕发。肌理含水痕及黄色筋络。有烛红、桃红、朱红、李红、粉红、橘红等色。以烛红为上品,甚稀罕。
芙蓉青——指纯绿色的芙蓉石。色青翠如竹叶者为上品,色白里透青如鸭蛋壳者次之。质多不通灵,肌理多隐细黑斑。
紫芙蓉——指纯紫色的芙蓉石。旧产少见,新坑颇多。紫色分茄皮紫、葡萄紫、青莲紫等多种,惟色纯而不杂者难。其肌理含白色筋络及色点,质地多不通灵。
巧色芙蓉——指两种以上颜色交错成各种纹理的芙蓉石。其中有五彩斑烂纹者,名曰:“五彩芙蓉”。
芙蓉冻——指质地凝腻的芙蓉石矿块。各色皆备,以白玉白、藕尖白、蜜黄和烛红较为常见,属芙蓉石之珍品。其中白色中晕红斑者,称为花红冻芙蓉。
花红冻芙蓉:又称红花冻。在通灵洁白的芙蓉冻石中含鲜红色斑块,浓淡相映,疏密有致,像束束红花散在雪中,甚为别致。堪称神品,不可多得。
芙蓉晶——指质地莹澈通灵的芙蓉石矿块。色多白、黄、青,纯洁无瑕,十分稀有。多夹生于芙蓉矿石之中,材多不巨。
粘岩芙蓉——指紧贴于坚硬围岩的薄层芙蓉冻石。凡砂岩之质越坚,石就越通灵,可惜往往石层浅薄,殊难成材。
将军洞芙蓉——是以矿洞命名的芙蓉石名品。洞位于加良山顶,洞深达30多米,垂直而下,十分险要。该矿洞开发于清初,原名天峰洞。至乾隆年间洞归某将军所有,出产石质分外纯洁细腻,独具特色,为芙蓉石之极品,故易名为将军洞芙蓉。后坑陷于水,不可复理,从此绝产。今流于世者,皆百年旧品,稀世瑰宝。将军洞芙蓉是乾隆时期芙蓉珍品的专称。近年在古洞附近所采者,其质皆不及当年,称为“新洞芙蓉”,两者不可混为一谈。
上洞芙蓉——又称“天面洞”。是以矿洞命名的芙蓉石品种。洞位于将军洞上方,石质凝腻。有白、黄、红各色,以猪油白最常见,但多不纯洁,含杂粉白色不透明团块,该洞开发于清代初期,至20世纪后半期已濒绝产。现流于世者皆旧品,甚为珍贵。
新洞芙蓉——指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开凿矿洞出产的芙蓉石。矿洞位于加良山顶部的古矿洞周围。石质细嫩,惟多含细裂纹,其中以纯洁藕尖白最难得。坊间又以“新性芙蓉”称之,以别于前代所出之“老性芙蓉”。
半山石
半山石产于加良山腰,因矿洞位处半山,故名。
半山石与芙蓉石同出一脉,质亦相若,略逊其凝结明朗,矿洞开发稍后于芙蓉各洞。郭柏苍《葭跗草堂集》说:“(半山石)质地硬实,磨以加条,烫以禾箨,终不见软润,往西北遇冻自泐。”色有白、黄、红诸种,以白色间杂他色为多见,其品目以色相、石质分别命名,主要有:
黄半山——指纯黄色的半山石。色多棕黄、赭黄,含红筋络及色点。偶有温润绵密如剥皮枇杷者,品最佳。
红半山——指纯红色的半山石。多粉红渗白色,或暗红,浓淡不均。偶有通体红艳如蜡烛者最佳。
白半山——指纯白色的半山石。多含色团和斑纹。其中质细者,近似白芙蓉。
花半山——指两种以上颜色相间的半山石。最常见者是白色质地渗间杂红色斑纹。
半粗——指半山石中,质地粗硬的矿块。往往在瓦砾地间夹杂大小通灵结晶体。色多灰绿、土红、赭黄,错杂无章。藏家将其取名“半粗”,以别于“半山”。
溪蛋石
溪蛋石又称“溪卵”。零散沉积于宦溪桂湖坡头一带的溪底,呈卵石状,温润可爱。这种石是古代开采芙蓉石时残留在洞口的矿块,经山洪冲荡而流人溪中。因为长期受溪水浸润冲刷,形态圆滑,表层泛淡淡黄色皮,而向内渐转白色。其质微坚,近似白田石,但质地有明显差异,俗称“溪蛋田”。
寺坪石
寺坪石并不是矿脉中出产的石种名称,而是指埋藏于寿山村外洋广应院遗址土中的古代寿山石矿块及其雕刻品,靠挖掘而得,相当稀罕。
广应院,是寿山古刹,建于唐光启三年(887),明洪武年间(1368—1398)因火灾寺毁。万历年间(1573—1619)重建,至崇祯年间(1628—1644)又毁。
相传古代寺僧大量采集寿山石,雕刻成佛具、礼品蓄于寺中。寺废时,这些寿山石经火炙后再埋人土中。年久月深,石受水分浸蚀,土质沁染,表皮色转黝暗,质地则润泽倍增,貌似琀玉,蕴古朴之气。后来寺址开垦田园,农民在耕作之时偶有挖得,流于市肆,尤为贵重。将其取名寺坪石,单列为寿山石的一个品种。明朝诗人徐渤《游寿山寺》诗中有:“草侵故址抛残础,雨洗空山拾断珉。”即指挖掘寺坪石的情景。
寺坪石的原石品种很多,其中以田坑、水坑及高山、都成坑等冻石为多见,材虽不大,但质皆精良,无论原石还是雕刻品,既不失原来石种之特质,又都盎然古貌,自成特色,远胜新坑所出,备受藏家珍惜。
寺坪石的品目命名,一般在原石种前冠以“寺坪”两字,如寺坪田黄石、寺坪坑头冻、寺坪黄都成等。
鬼洞石
鬼洞石又称“果洞”。产于金狮公山南面山峦中。石质粗劣,坚硬多砂格,色多黄、白二色或带微灰及豆青色,皆不透明,不为藏家所重,故不曾大量开采。
虎岗石
虎岗石又称“老虎艮”、
虎岗晶——指虎岗石中通灵纯洁的结晶体。多青灰色,夹杂于虎岗矿石中,块度较小,稀罕难得。
高山石
高山石产于寿山村外洋的高山峰,以产地名。是寿山石中产量最丰,品目最多,最富代表性的石种。自宋迄今,逾千年产石不断。高山石质细而微松,莹洁而通灵,硬度适中,柔而易攻。惟含水分较他石略多,每遇严夏酷暑或秋冬气燥,表层较为容易干燥或迸裂。所以必须经常抹油加以保养,或者长期摩挲把玩不离手,这样能使石性稳定,永葆光彩。日久益发古色幽光,称之谓“旧高山”,不可多得,为藏家所宝。世人往往爱其旧藏而鄙新出,故有“财主石”之称,寓需人精心伺候之意。高山石色艳丽多彩,黄、红、白、紫、黑、灰、赭各色俱备。而每色之中又有浓淡深浅之分,纹理变幻之别,让人目不暇给。高山石的品目按色相、矿洞、石质和矿状分别命名。主要有:
黄高山——指纯黄色的高山石。有橘皮黄、枇杷黄、桂花黄、蜜黄、杏黄、土黄、棕黄、赭黄等。是高山石名贵品种,佳者可与田黄、都成坑比肩。古时有秋葵蜜蜡、蜜杨梅等雅号。
红高山——指纯红色的高山石。按色调、纹理的近似物象取名,如美人红、朱砂红、荔枝红、晚霞红、瓜瓤红、天蓏瓤、桃花红、玛瑙红、酒糟红以及肉脂、桃晕等等。
白高山——指纯白色的高山石。按色相与质地的特征分晶玉白、白玉白、油脂白、象牙白、豆青白、鸡骨白和高山硋等。所谓“高山硋”者,即粉白色不透明如粗质之陶瓷的意思(福州方言,陶瓷称作“硋”)。
黑高山——又称“高山乌”,指纯黑色的高山石。浓者亮黑如纯漆,淡者映澈似泼墨,或灰黑色。质多不通灵含杂砂点。
草苎高山——在微透明的肌理中密布淡黄色粗纹,状如苎麻。其纹理含有砂质,故磨光后会微微隆起,糙而无光。
巧色高山——指两种以上颜色混杂交错形成各种纹理的高山石。或由淡渐浓,或色层分明。如行云流水,似彩霞生辉,皆琳琅满目,维妙维肖。古时称谓二合一、三合一。鉴藏家还根据石面出现的不同图案,分别取白花鹰背、玉带茄花等雅号。
高山冻——指质地凝腻通明的高山石矿块。肌理多含棉花细纹,按不同色相定名,如黄高山冻、红高山冻等。也有因形象近似而借用水坑各种冻石的名称,如水晶冻、鱼脑冻、鳝草冻、牛角冻、天蓝冻、桃花冻、玛瑙冻、环冻等。这些石种在标识时,为与水坑冻石区别避免混淆,应在名称前面加上“高山”二字,如高山水晶冻、高山牛角冻等。
此外高山冻石还有虾背青、砚水冻、朱砂冻及粘岩高山冻等几种独特名品。虾背青:灰黑如淡墨,质微透明,隐细密纹理逼肖青虾之背。毛奇龄《后观石录》赞其“通体淡墨如虾背,而空明映澈,时有浓淡如米家山水。旧品所称‘春雨初足,水田明灭,有小米积墨点苍’之形是也。” 砚水冻:又名“乌地高山冻”。在淡灰色的肌理中隐现点点黑斑,如洗砚之水,故名。毛奇龄《后观石录》形容: “砚池水微黑而冻,似之。” 朱砂冻:质洁净通灵,其间密集朱红色斑点,酷似朱砂粉散布水面,深浅流漫。粘岩高山冻:又名“岩边冻”。指紧贴于坚硬围岩的薄层高山冻石,难于分解,这类冻石通常质地都格外莹澈。
高山晶——指质地晶莹纯洁无瑕的高山石矿块,透明度更胜高山冻。通常为白色结晶体,肌理偶见金属细砂点,在灯下闪烁银光。佳者似冰糖。
和尚洞高山——是以矿洞命名的高山石品种。洞位于高山峰顶,相传为明代僧侣所开凿,后人称其为和尚洞。所产石以土红、灰红为多见,质结实,微透明。该石种早已绝产,传世者皆数百年旧物,极为稀罕。后来山崩洞陷,留下一片废墟。
大洞高山——又称“古洞高山”,是以矿洞命名的高山石品种。洞位于和尚洞下方,亦为古代寺僧所开凿,矿洞深且广,故取大洞为名。石质较为坚实,有白、黄等色,或各色交错。偶含透明结晶体,称为大洞晶或大洞冻。清初洞陷产竭,其佳品甚受藏家追捧。清代诗人朱彝尊《寿山石歌》云: “菁华已竭采未竭,惜也大洞成空嵌”。查慎行亦道:“今之存者大洞盖已少,别穿岩穴开芙蓉。”并自注:大洞所产亚于田石。
玛瑙洞高山——是以矿洞命名的高山石品种。洞位于大洞下方,水洞右侧。开凿于明代,因所产石质纹理似玛瑙,故取作洞名。质灵色丽,多红、黄、白三色,或多色交融,可分为玛瑙红、玛瑙黄、玛瑙白、巧色玛瑙冻等数种。旧时,山坑玛瑙冻珍品多出于此,惜久已停产。后人将高山各洞所出同类之石称为玛瑙红或玛瑙冻。
油白洞高山——又称“油门性高山”,是以矿洞命名的高山石品种。位于和尚洞旁,系民国初年陈元和开凿的大洞支洞,因出产石质多类似油脂,故名。20世纪80年代黄土俤复行采凿,出产颇多,后洞陷。近年王克华等人于洞口下方重新凿洞探脉,亦有所获。油白洞高山色多乳白或微黄,具滑腻感,肌理含色块如花生糕。此类石需长期浸于油中,石性会渐转明净,色亦变为牙黄而有光泽。若久离油脂则黝暗失去光彩,裂纹也随之增多。凡高山石中具这种石性者,也称“油白性高山”。
大健洞高山——是以矿洞命名的高山石品种。洞位于和尚洞旁,分数个支洞。因该洞系清代黄大健首先开凿,故号“大健洞”。大健洞高山石质近和尚洞所出,惟多含砂格,容易开裂,稍逊纯洁。后来山崩塌陷后,仅留洞口。
世元洞高山——又称“仙源洞高山”,是以矿洞命名的高山石品种。洞位于大健左侧,清光绪年间由张世元开发,故名。石质稍坚实,色彩鲜艳,以红、白二色最常见。现同已塌陷,不再产石。
新洞高山——又称“中央洞高山”。是指20世纪70年代寿山成立“北峰寿山石矿”以后,新开辟矿洞所出产的高山石。主洞由峰顶和尚洞下垂直开凿,另有一洞从山腰纵向深入。产量十分丰富,年产高者达数十万吨,曾是寿山石主要品种之一。其石质细嫩,各色俱备,时有结晶体和萝卜纹出现,材巨者可达数百公斤。80年代中期後渐不产石。
太极头高山——产於高山峰北坡,因矿洞排布形如太极图形,故取名。所产石质极晶莹坚洁,有红、黄、白诸色,各色交融者常常出现斑斓纹饰。20世纪30年代所出品质最佳,但产量有限,不久采竭洞废,旧藏之石称作“老性太极”,甚为珍贵。近年陆续恢复开采,矿洞沿坡分布有黄日铣等十几个洞口,石质略逊旧产,称为“新性太极”,以示分别。在太极头石中,质地凝腻者,别其名曰太极冻。太极冻:石质稍坚,透明度强,色泽洁而艳丽。红者如晚霞,白者像玻璃,黄者似蜂蜜,属寿山石名贵品种。
掘性高山石——是零星埋藏在高山峰砂砾粘土层中的块状独石。靠挖掘而得,故名。品质优于矿洞所产,属寿山石稀有品种。掘性高山石洁腻温粹,肌理萝卜纹明显,外表含淡黄色薄色层。色泽以白色为常见,亦有黄、红等色。外观特征与“田石”相近,但山地泥沙干燥,石表皮受浸润酸化程度终无法与水田相比,故尚能鉴别。
掘性高山石早在清代已有发掘,历来为藏家所珍宝,50年前已属罕见。至20世纪80年代,在高山西坡新挖掘一批独石,取名为鲎箕石和鲎箕花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