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5日。前几年买了一本《视觉青岛》,书的作者用脚丈量,图文并茂记录了青岛老城的老街老建筑。其中介绍的火楼旧址,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望火楼位于观象山西麓的观象一路45号,建于1905年,由德国建筑师库尔特罗克格设计。望火楼当时是胶澳巡捕局消防观望台,24小时安排人员守侯观望,一旦发现火情,由楼内的值班员拉响楼顶悬挂的铜制警铃,先鸣乱钟30下,然后通过鸣钟的下数来通知消防队火场的位置。1930年前后,青岛开通拨号自动电话后,望火楼的功能逐渐被电话报警取代。到上世纪40年代初,完成了历史使命的望火楼被封闭。望火楼为八角形,高16米,建筑面积170平方米。沿内旋梯的走向镶嵌着几个粗石台的小窗,顶部的8根花岗石立柱,撑起最上面两折铜皮屋顶的瞭塔。这里曾是德占时期青岛市区的制高点,为青岛的地标性建筑。如今所见的望火楼称其为旧址,已经不是原物。2009年5月,望火楼本该“修旧如旧”,可结果由于无知的施工,变成了原址重建。

望火楼旧址周边的道路很复杂,走向不规则,上下坡多,单行道多。如果不事先做好功课,驾车到那里很容易迷失方向。下图中两条并行的道路,上坡的为观象一路,下坡的为江苏路。
下图是从伏龙路口拍摄观象一路,这是一个6条道路交汇的路口,单行道及禁止转向限制多。

观象一路近江苏路口有萧红萧军舒群故居,系青岛市文物保护单位。1934年,作家萧军、萧红夫妇从伪满洲国来此避难,与作家舒群一家比邻而居。在这座小楼里,萧军完成了长篇《八月的乡村》;萧红完成了《生死劫》,均由鲁迅做序推荐出版;舒群被叛徒出卖被捕,在狱中创作了中篇小说《没有祖国的孩子》。这是一座花岗岩石砌成的二层小楼,与福山路的很多名人故居一样,并非对外开放参观的景点。



青岛老城特有的道路,上下台阶。虽然行走不及平地省力,但我很喜欢。




望火楼位于观象一路尽头,可以直接把车子开到这里。


望火楼原建筑被拆,被网上评论为无知的“维修”所致。按房管部门相关负责人对媒体的说法,“我们当初也只是想做些简单修缮的。但是当时一检查,望火楼里面的钢筋已经全锈断了。我们一看,这样的话,情况太危险了!一刮大风,整个楼都有可能坍塌的。更别说,旁边还有那么多的住户”。在没有报批的情况下,望火楼已变得残缺不全,最终依原样重建。







以下3张所拍均为观象一路。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