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4日,冒着38度高温拍摄乍浦路桥的当天,我顺便在虎丘路上走了一圈。虎丘路是上海乍浦路桥往南的道路,南北走向,全长只有334米,在上海市区算是比较短的一条道路。虎丘路北端为南苏州路,南端为北京东路,中间与香港路交汇。据相关资料,1860年代初,由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修筑此路,宽度为11.5米至15.4米。1865年命名为上圆明园路。1873年,亚洲文会北中国支会博物院设在该路,便在1886年改名博物馆路。1943年,改名虎丘路。虎丘路不长,从走到尾步行不需要5分钟,却拥有4处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其中的3处聚集在虎丘路的北端。另外,香港路上还有一处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如果再算上周边的北京东路及圆明园路,这里称得上上海近代优秀建筑较为密集的区域。我对虎丘路很有感情,一是20多年前我家离那里不远,读书时去黄浦游泳池游泳经常经过;二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文汇报社在虎丘路,我每个月多次去文汇大厦。如今,文汇报社已迁往威海路,文汇大厦已拆除,好在虎丘路基本保存了原貌。下图是从乍浦路桥拍摄虎丘路的北端路口。

虎丘路146号,原为光陆大戏院,1928年竣工,解放后曾作为曙光剧场。此处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




虎丘路128号,原为广学会大楼,1933年竣工,设计师为邬达克。1887年,英国长老会传教士创建同文书会,1894年更名广学会,为当时最大的国内教会出版机构。此处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邬达克,匈牙利人,是国际饭店、大光明电影院、武康大楼、市三女中等建筑的设计师。他设计的项目中,有25处被列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


虎丘路131号,原为青年协会大楼,当年由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全国协会建造,1919年至1924年建筑,现为居民住宅。此处是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虎丘路131号、128号、146号三处优秀历史建筑聚在一起,128号与146号在虎丘路东侧紧挨着,131号与128号为街对面。




这个虎丘路上的工地,建筑单位为洛克菲勒集团外滩源综合开发公司。这里原来有一幢高楼,是文汇大厦,高达90多米。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文汇报社在此建造了文汇大厦,虎丘路50号成为文汇报的社址。2006年,因北外滩的新规划,文汇大厦被拆除。文汇报迁入位于威海路的文新报业大厦。



广学会大楼的南侧。


虎丘路西侧目前仍为居民小区。







工地上可看到圆明园路多处历史建筑的背影。


虎丘路20号,原为亚洲文会,英国皇家亚洲文会北中国支会,1932年竣工。此处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


虎丘路南端与北京东路交界的丁字路口。



洛克菲勒的这个外滩源项目周边有多处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



与虎丘路交汇的香港路,沿着此路往西到江西中路,是我以前所住的石库门小区的西门。


香港路59号,原为上海银行公会(由信诚、中国通商、四明、浙江兴业等中资银行1918年发起组织的金融团体),1925年竣工,此处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记得1998年,我与妻子结婚前夕,特意到这里买丝绸。那时这里是爱建纺织品公司的总店。爱建公司当时被誉为“呢绒大王”,在上海滩很有名气。而今,大楼不对外开放。








香港路与虎丘路的交汇处是一个丁字路口。


从虎丘路北端看乍浦路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