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右任近体诗至死都押平水韵
魏义友
于右任先生是旧体诗坛的一位大家。他的诗词兼擅古风歌行、律绝、词曲,各有胜境,具有多种风格。近体诗格律严谨,意境高远,风格沉雄悲壮,是陕西民国时代两位诗词大家之一(另一位是吴宓)。2013年第五期《中华诗词》发表“本刊编者”文章《介绍于右任大师的两段话》,强调诗要随时代而进步,“与时代而俱大”;同时提倡声韵改革,“改用国语的平仄与韵”。对于先生这段话,《陕西诗词》也曾发表过,我看后就有几点疑问:一,于先生提倡声韵改革,他自己的作品怎么不改?二,诗词是“目诵”人多还是“口诵”人多?三,“古人用自己的口语来作诗,我们用古人的口语来作诗”,是这样吗?四,“今日作诗,还要强不谐以为谐”,是否有点以点代面缺乏考察?
我们不妨对于先生1955年之后的律绝先做个考察:
诗人节赴台南道中 1955年作
海山苍翠色,助我以诗情。远大先民迹,精勤万井耕。
采兰歌屈子,有酒礼延平。道树熟芒果,山禽少弄声。
这是一首五律。第五句“屈”,第六句“熟”,都是入声字。以新平作仄声。
题陇西祁少潭《漓云诗存》 1955年作
风雪山川阻半生,诗人竟失一苏卿。百年博大缠绵句:落日千羊唤母声。
这是一首七绝。第二句“失一”两字入声,以新平作仄声。
高雄至鹅銮鼻道中 1955年作
大王椰子舞天风,甘蔗连郊映眼中。闻说人间新灌溉,十年万井已成功。
昔年濯足太平洋,拾得螺纹石一筐。今我重来何所见,自由塔放自由光。
这是两首七绝。前首第三句第二字“说”字入声,后首第一句“濯足”两字入声,第二句“石一”两字入声。以新平作仄声。
题张岳军藏《黄克强先烈遗墨》 1956年作
开国之功未敢忘,国人犹自说孙黄。黄花满眼天如醉,猛忆元戎旧战场。
这是一首七绝。首句“国”,次句“说”,都是入声。以新平作仄声。
题罗锦堂《中国散曲史》七绝七首(录五首) 1956年作
民族交融产异花,西来诸部几名家。酸斋文思如天马,集里何来春燕斜。
山河犹带英雄气,杨柳将垂嫋娜枝。自有风流高格调,知佗不是宋人词。
白石清泉一曲箫,幽香入画酒旗招。平民文学开新运,天下争传郑板桥。
康王乐府出吾家,绝代风流陌上花。所惜词人失机会,零煎碎炒凤随鸦。
我说长洲集大成,末流特起世人惊。江山风雨师生泪,万卷飘零惜此声。
这是五首七绝。第一首第一句“族”字入声,第二首第三句“格”字入声,第三首首句“石”
,第三句“学”,都是入声。第四首首句“出”字入声,第三句“惜”字入声,第五首首句“说”字入声。以新平作仄声。
延涛叙我创办《神州日报》事,酬之以诗 1957年作
出亡戮力几春秋,当日青年今白头。一夜惊心眠不得,神州旧主哭神州。
这是一首七绝。第二句“白”字入声。以新平作仄声。
杖 1957年作
不尽生平民族泪,当年作誓亦徒然。手持藤杖何人赠,助我辛勤二十年。
这是一首七绝。第一句“族”,第四句“十”,都是入声。以新平作仄声。
题陈含光先生撰述《陈勤士先生八十寿文》 1957年作
含老文章自足传,陈家世世出名贤。微闻两代头如雪,开国回思一泫然。
这是一首七绝。首句“足”,此句“出”,末句“国”,都是入声。以新平作仄声。
四十七年春节同乡会团拜演说归为诗三章 1958年作
欢欣辞岁谢天公,障碍居然越一重。争说先生年八十,牧羊孩子已成翁。
能养能生共几何?不教饭碗引干戈。将来麦子木瓜大,四季开花结实多。
这是两首七绝。前一首第二句“一”,第三句“说”,“八十”,俱为入声字。以新平作仄声。
征 服 1958年作
征服天空也有人,欢迎射手月球巡。桂枝巨大真神木,万古飘香不受尘。
这是一首七绝。首句“服”入声字。以新平作仄声。
四十七年生日诗 1958年作
铭心金石友兼师,满目琳琅画与诗。我是人间苦力者,艰难老树发新枝。
手提一杖行天下,今对千秋发浩歌。云灿月明时出现,太平洋上一头陀。
布衣四海一家愿,瓦屋三间二陆风,一梦今生成过去,永怀弟妹在心中。
这是三首七绝。第一首第一句“石”,第四句“发”,第二首第三句“发”,第三首“屋”,都是入声字。以新平作仄声。
雷 声 1959年作
天地春多雨,山川夜起雷。更寻花发处,采得杜鹃回。
这是一首五绝。第三句“发”字入声。以新平作仄声。
望 雨 1959年作
独立精神未有伤,天风吹动太平洋。更来太武山头望,雨湿神州望故乡。
这是一首七绝。第四句“湿”字入声。以新平作仄声。
四十九岁生日诗 1960年作
岁岁新增自寿诗,天留白首牧羊儿。平生自命今如此,一代人歌古有之。
这是一首七绝。第二句“牧”字入声。以新平作仄声。
赠岳军 1961年作
人生七十方开始,时代精神一语传。万岁中华今再造,期君同酌玉关前。
这是一首七绝。首句“十”,末句“酌”,同是入声字。以新平作仄声。
党史展览中见《神州》《民呼》《民吁》《民立》四报 1962年作
泪落神州四报前,闺中珍重忆当年。艰难定有成功日,劳苦应知可格天。
血泪文章原有价,英雄事业已无传。凄凄一代须发白,六十余年见旧编。
这是一首七律。第四句“格”,第七句“白”,第八句“十”,都是入声字。以新平作仄声。
鹅銮鼻晚眺 1963年作
大浪淘顽石,千年复万年。太平洋上客,醉倒在渔船。
这是一首五绝。第一句“石”,第三句“客”,俱为入声。以新平作仄声。
无 题 1964年作
髦期真健者,偕老祝金婚。朝局经三嬗,人才萃一门。
情犹宗国恋,名若斗山尊。饥溺平生志,同舟谊共敦。
这是一首五律。第三句“局”,第四句“一”,第四句“国”,都是入声字。以新平作仄声。
以上26首律绝全用平水韵,沿用入声字,作仄声用。以下不引全诗,只引诗句:
295页《沁水贾煜老七十六寿辰》七律,1955年作,第七句:“时光巧遇新佳节”,“节”字入声。新平作仄。
296页《高雄远望》七律,1955年作,第四句“人说中原有好音”,“说”字入声。新平作仄。
298页《题榆林王军余抗战时所作【国难漫画集】》七绝,1955年作,第四句“通俗新诗字字香”,“俗”字入声。新平作仄。
302页《山中过夏》七律,1956年作,第六句“出山不息水争流”,“息”字入声。新平作仄。
304页《题宋希尚教授著【李仪祉传】》七律,1956年作,第三句“储学方能移命运”,“学”字入声;第五句“余生歌哭终何补”,“哭”字入声,新平作仄。
309页《题民元照片》七绝,1957年作,第四句“万里江山酒一杯”,“一”字入声,新平作仄。
309页《携诸孙基隆海滨浴场小坐》七绝二首,1957年作,第一首第三句“今翟稳坐滩头石”,“石”字入声,新平作仄。第二首第三句“沉沙锦石淘难尽”,“石”字入声。
310页《远同王君世昭作屈子2300年纪念祭》七律,1957年作,第二句:“一从兰蕙发天香”,第四句“风雨怀人是国殇”,“白”、“发”都是入声字。
311页《喜见【居延汉简】出版》七绝,1957年作,第一首第二句“相待于今二十年”,“十”字入声。
314页《题林家绰写【牧羊儿自传】》七绝二首,1957年作第一首第三句“太平洋上风云急”,第二首第三句“夜深重读牧儿记”,“急”、“读”都是入声字。
316页《题道藩院长家存考试大卷》七绝,1957年作,第四句“采得天香奠国基”,“国”字入声。
316页《陈含光先生七十九大庆》七律二首,1957年作,第一首第三句“君曾书画成三绝”,第二首第三句“不为四杰承余缛”,第七句“深惭四十年前句”,“绝”、“杰”、“十”,都是入声字。
326页《书钟槐树先生酬恩诗后》七律,1958年作,第三句“垂垂白发悲游子”,“白发”二字入声。
327页《南山》七律,1958年作,首句“南山云接北山云”,“接”字入声。
327页《四十七年重九北投侨园》七绝,1958年作,第二句“今日黄花映白头”,“白”字入声。
329页《题张志奎为我摄影》七绝二首,1959年作,第一首第四句“风云回合待何年”,“合”字入声。
336页《十一年夏感赋》五律,1961年作,第三句“报国宁论晚”,“国”字入声。
336页《问谁大队唱还乡》七律,1961年作,首句“天荆地棘路茫茫”,“棘”字入声;第二句“大节南移作战场”,“节”字入声;第三句“复国有期应再励”,“国”字入声。
345页《五十三年生日记幼时事》七绝四首,1964年作,第一首第三四句:“七十余年万里外,破窑梦寐一题诗”,“十”、“一”入声。第二首第三句“今生报德知何日”,“德”字入声。第三首第三句“我生三遇劳工节”,“节”字入声,第四首第三句“邻翁巧说循环理”,“说”字入声。
352页《祝克温韩先生七十大庆》七律,1964年作,第三句“避贼应肩除贼任”,两个“贼”字入声,第六句“祖国河山几被侵”,“国”字入声。
352页《甲午重九沪尾山登高》七绝三首,1964年作,第一首第四句“百劫河山一战收”,“劫”字入声;第二首末句“为祝诗人晚节香”,“节”字入声;第三首第二句“每逢佳节自相邀”,“节”字入声。
353页《无题》七绝二首,1964年作。第一首首句“谁立中兴第一功”,“一”字入声,第二首第二句“将军发兴不寻常”,“不”字入声。
以上这些入声字都是新平声,先生都作仄声用。可见先生所作律绝始终坚持旧声韵,并没有改革。那么,怎样理解先生1955年诗人节在台南诗会上所讲的“改革”呢?我以为,于右任先生所提倡的诗韵改革,只是一个方向和倡导,他是从“便利大众的欣赏”角度上讲的。至于具体怎么改,需要做具体分析,研究可行方案。战略家提出方向后,具体怎么打,是要根据实际情况作决定。起初提出的口号是不能当真的。于先生是一位领潮流者,领导者讲话有时是迎合听众的。
至于诗词是“目诵”人多还是“口诵”人多?我看还是目诵者多。我甚至认为诗词主要是靠目诵,目诵觉得不错才选口诵,然后背诵。还有两个问题,“古人用自己的口语来作诗,我们用古人的口语来作诗”,这话缺乏思考,似是而非。果是这样,还要韵书吗?还有韵书吗?唐代以诗取士,考试判卷必须有书面依据,有统一标准,从而产生韵书,成为规范。久而久之形成传统。一千多年来,虽然语音发生变化,但书面文字变化并不大,平水韵有几个韵目有点差异,所以词韵才予调整。有的作者嫌有差异的几个韵目不谐声,如元魂、回来等,就把它们分开用。先生不少篇章也是如此。先生至死都押平水韵,我今天读来也没见有什么不和谐。“今日作诗,还要强不谐以为谐”,这话与其诗作是互相否定的。
(上引于右任诗作和诗句,都是录自《于右任诗词曲全集》,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6年9月第一版。于媛主编。)
2014.1.12. 曲江不易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