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王维画《雪中芭蕉》的争论谈起

(2011-08-04 22:37:37)
标签:

王维

雪中芭蕉

袁安卧雪图

http://s16/middle/70d95a64xa9ae994f51ff&690

 

    前几天写博文《雨打芭蕉》的过程中,突然记起中国画史上对大诗人、大画家王维的名画《雪中芭蕉》的争论,本想在文中插上一段,但立即被自己否定:写雨打芭蕉时的声情感受,扯什么芭蕉在“雪中”?《雨打芭蕉》贴出后,这两天又翻看了许多关于王维《雪中芭蕉》图的评述,觉得还是值得写文章说一说自己的看法。

    王维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位十分罕见的杰出人物,特别是在文学、绘画、禅学等领域享有“一代宗师”的地位,后人无论给予多高评价都不过分。有一个说法很有趣,但我觉得很经典:那就是王维在艺术创作和艺术理论上对后人具有全面的“笼罩力”。

    “学诗先读摩诘诗”。王维被唐代宗誉为“天下文宗,经历先朝,名高希代,时论归美,诵于人口。”现存诗四百多篇较之原作“十不存一”,但几乎每一首都是后代的楷模!曹雪芹的文采、诗才何等了不起?他在《红楼梦》第四十八回写香菱欲学诗,借黛玉之口,明确要求香菱先把《王摩诘全集》“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学杜甫和李白的诗。由此可见曹雪芹对王维诗的推崇。

    “文人画自右丞始”。王维能诗会画,且“援诗入画”,令苏轼赞叹不已:“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虽然学过李思训的重彩山水,但他却倡导“水墨为上”,纯以墨色作画。他首创了“破墨法”,就是用浓墨破淡、用淡墨破浓,渗透掩映,全面体现“墨分五色”即“枯、湿、浓、淡、焦”的多层次变化,达到了典雅、平淡、自然又滋润、鲜活的效果。明代董其昌推崇他为“南宗之祖”,并认为“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

    “诗画禅理启后人”。王维的母亲终生“师事禅师”,他一出生就与佛学有不解之缘。他的名字就来自佛学上一个叫“维摩诘”的在家菩萨。佛教传入中国后种种原因屡经磨难,到唐代才真正与中国文化融为一体。其中文人对佛学禅理的推崇和光大是一个重要推力。王维恰好就是这第一人。与之同时的苑咸在《酬王维序》中说他是“当代诗匠,又精禅理。”他的禅理诗,使人“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不谓声律之中,有此妙诠”。

    就是这样一位有大造化的人画了一幅《袁安卧雪图》,图中出现了“雪中翠绿的芭蕉”,引起后人对“雪中芭蕉”的种种评论,以至于把这幅画也以《雪中芭焦》代称。到今天还有长篇累牍的评述问世,似乎要形成一门类似“红学”的“雪蕉学”。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看法:

    一是“关中冬天没有绿芭蕉,王维就是画错了,甚至是在胡画。”宋代释惠洪《题王维雪中芭蕉图》:“雪里芭蕉失寒暑”。最有代表性的是明谢肇淛在《文海披沙》中的这段话:“作画如作诗文,少不检点,便有纰缪。如王维《雪中芭蕉》,虽闽广有之,然右丞关中极寒之地,岂容有此耶……皆为识者所指摘,终为白璧之瑕。”连大名鼎鼎的朱熹也说:“雪里芭蕉,他是会画雪,只是雪中无芭蕉,他自不合画了芭蕉。人却道他会画芭蕉,不知他是误画了芭蕉。”后人如康有为、钱钟书也有此说。

    二是“岭南冬天明明有芭蕉,说冬天没有芭蕉的人根本没有到过南方!”持这种观点的人目的是想为王维辩护,但犯了一个“偷换概念”的大忌,那就是南方冬天有芭蕉,却不常见下雪,“冬天芭蕉”和“雪中芭蕉”不是一个概念。后来持这种观点的人就说了些模棱两可的话,比如王渔洋在《香祖笔记》中写道:“比过岭,则芭蕉隆冬亦不凋,始知摩诘雪中芭蕉未可轻议,特粤中雪不易得耳。”俞正燮在《癸巳存稿》知趣地只说了一句:“南方雪中,实有芭蕉。”

    三是“王维画《雪中芭蕉》自有深意,岂是肉眼凡胎者所能领会?”持这种观点的不和别人辩论“冬天有没有芭蕉的问题”,只是强调王维画“雪中芭蕉”自有王维的道理。其有代表性的是写《冷斋夜话》的慧洪:“诗者妙观逸想之所寓也,岂可限心绳墨哉!王维作画雪中芭蕉,诗眼见之,知其神情寄寓于物;俗论则讥其不知寒暑。”沈括的《梦溪笔谈》是这样说的:“书画之妙,当以神会,难可以形求也。世观画者,多能指摘其间形象、位置、色彩瑕疵而已,至于奥理冥造者,罕见其人。”

    上面这三种观点虽各不相同,但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谁都没有见过“雪中的芭蕉”。大家都记得,前年初冬,北京突降大雪,造成道路奇堵,成为全国笑谈。不久,地处关中的西安也下了一场大雪,此前天气温暖如春,连落叶树木尚绿荫如盖,大雪骤降,冰雪压枝,造成大树不堪重负,折伤不少,损失惨重。我刚好在秦岭脚下看到了雪中芭蕉的情景,随即拍了几张照片留念,借此证明:雪中的芭蕉明明可以是翠绿的。这里同王维的“辋川别业”在同一纬度,相距不过三十公里,都在秦岭北麓。回头再看前文所引“关中极寒之地,岂容有此耶”的话语,显然说得太满,说得太绝!

    由此看来,争论“雪中芭蕉”的有无根本没有意义。对艺术品的研究还是回到艺术品本身的艺术形象所包含的意义才是最重要的。其实近代许多大家都认识到了这一点,但总是要先讨论一下有无“雪中芭蕉”的问题,还都是要先做出“即使雪中不可能有绿色芭蕉”的假设,才能硬着头皮来探讨“王维究竟为什么要在画中画芭蕉”这个难题。可见,“雪中芭蕉”误人不浅!

    王维的《袁安卧雪图》原作早已失传,但从当时见过这幅作品的人的记叙中可以得知,画中有三个寓意深刻的形象:袁安,芭蕉和雪。其实这三个形象都与佛学有关。

    先看袁安。东汉人,《后汉书》有传,其“卧雪”故事大概是这样子:时大雪积地丈余,洛阳令自出按行,见人家皆除雪出,有乞食者。至袁安门无行路,谓安已死。令人除雪入户,见安僵卧,问:“何以不出?”安曰:“大雪人皆饿,不宜干人。”令以为贤,举为孝廉也。这里的“干”字是“干扰、麻烦”的意思,也就是说:袁安宁可在下雪天“宅”在家里,也不肯出去讨饭干扰其他人。他后来作了官,在职十年,政尚慈爱,古人赞之为“卧雪情操,扬风惠政”,成为后人的一种楷模。陶渊明《咏贫士》诗中写道:“袁安困积雪,邈然不可干。”王维《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诗:“借问袁安舍,翛然尚闭关。”显然,袁安是王维尊崇的一个操行高洁之人。

    再看芭蕉。王维是佛门中人,自然明白“芭蕉”的寓意。陈寅恪大师一段话说得明白:“考印度禅学,其观身之法,往往比人身于芭蕉等易于解剖之植物,以说明阴蕴俱空,肉身可厌之意。”原来在佛学里,“芭蕉”同芦苇、水沫等物质一样,是一种“不坚之身”《涅槃经》所述:“当观是身,犹如芭蕉,热时之焰,水沫幻化。”“喻身不坚,如芭蕉树。”“亦如芭蕉,内无坚实,一切众生身亦如是。”《维摩诘经》云:“是身如芭蕉,中无有坚。是身如幻,从颠倒起。是身如梦,为虚妄见。是身如影,从业缘现。”结论是:“如此身,明智者所不怙。”就是说:要修炼成佛,必须抛弃这个“芭蕉之身”!

    最后看雪景。佛经故事:释迦牟尼曾经入雪山修行,被称为“雪山大士”或“雪山童子”。王维晚年近乎僧侣,潜心佛学,不一而足。他的画正如元人汤垕(同“厚”)在《画鉴》所论:王维平生喜作雪景、剑阁、栈道、骡网、晓行捕鱼、雪滩、村墟等图。”看到这里,我们就可以明白,雪景原来是一种修行的境界。

    当年全国学雷锋的时候,我们到处可以看到一张宣传画:雷锋同志手握冲锋枪,头戴一顶护耳放下来的植绒棉帽(当时称为“火车头帽”),背景是郁郁葱葱的松树和高山。其象征意义深刻而又浅显。这样看来,王维的《袁安卧雪图》其实就是一幅佛教的宣传画。信不信固然在各人,但千年以来为“雪中有无芭蕉”而争论不休,实在是“膝盖上钉掌”,有点离题太远!

 

http://s1/middle/70d95a64xa9ae9e603e40&690

 

http://s7/middle/70d95a64xa9ae94e62fd6&690

 

附:王维的画论

山水论

  凡画山水,意在笔先。丈山尺树,寸马分人。远人无目,远树无枝。远山无石,隐隐如眉;远水无波,高与云齐。此是诀也。

  山高云塞,石壁泉塞,道路人塞。石看三面,路看两头,树看顶头,水看风脚。此是法也。

  凡画山水,平夷顶尖者巅,峭峻相连者崖,悬石者岩,形圆者峦,路通者川。两山夹道者名为壑也,两山夹水名为涧也,似岭而高者名为陵也,极目而平者名为坂也。依此者粗知之仿佛也。

  观者先看气象,后辨清浊。定宾主之朝揖,列群峰之威仪,多则乱,少则慢,不多不少,要分远近。远山不得连近山,远水不得连近水。山腰掩抱,寺舍可安;断岸坂堤,小桥小置。有路处则林木,岸绝处则古渡,水断处则烟树,水阔处则征帆,林密处居舍。临岩古木,根断而缠藤;临流石岸,欹奇而水痕。

  凡画林木,远者疏平,近者高密,有叶者枝嫩柔,无叶者枝硬劲。松皮如鳞,柏皮缠身。生土上者根长而茎直,生石上者拳曲而伶仃。古木节多而半死,寒林扶疏而萧森。

  有两不分天地,不辨东西。有风无雨,只看树枝。有雨无风,树头低压,行人伞笠,渔父蓑衣。雨霁则云收天碧,薄雾霏微,山添翠润,日近斜晖。

  早景则千山欲晓,雾霭微微,朦胧残月,气色昏迷。晚景则山衔红日,帆卷江渚,路行人急,半掩柴扉。

  春景则雾锁烟笼,长烟引素,水如蓝染,山色渐清。夏景则古木蔽天,绿水无波,穿云瀑布,近水幽亭。秋景则天如水色,簇簇幽林,雁鸿秋水,芦岛沙汀。冬景则借地为雪,樵者负薪,渔舟倚岸,水浅沙平。凡画山水,须按四时。或曰烟笼雾锁,或曰楚岫云归,或曰秋天晓霁,或曰古冢断碑,或曰洞庭春色,或曰路荒人迷。如此之类,谓之画题。

  山头不得一样,树头不得一般。山籍树而为衣,树籍山而为骨。树不可繁,要见山之秀丽;山不可乱,须显山之精神。能如此者,可谓名手之画山水也。

山水诀

  夫画道之中,水墨最为上。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或咫尺之图,写千里之景。东西南北,宛尔目前;春夏秋冬,生于笔下。初铺水际,忌为浮泛之山;次布路歧,莫作连绵之道。主峰最宜高耸,客山须是奔趋。回抱处僧舍可安,水陆边人家可置。村庄著数树以成林枝须抱体;山崖合一水而瀑泻,泉不乱流。渡口只宜寂寂,人行须是疏疏。泛舟楫之桥梁,且宜高耸;著渔人之钓艇,低乃无妨。悬崖险峻之间,好安怪木;峭壁巉岩之通途。远岫与云容交接,遥天共水色交光。山钩锁处,沿流最出其中;路接危时,栈道可安于此。平地楼台,偏宜高柳人家;名山寺观,雅称奇杉衬楼阁。远景烟笼,深岩云锁。酒旗则当路高悬,客帆宜遇水低挂。远山须要低排,近树惟宜拔迸。手亲笔砚之馀,有时游戏三昧。岁月遥永,颇探幽微。妙悟者不在多言,善学者还从规矩。

  塔顶参天,不须见殿,似有似无,或上或下。芳堆土埠,半露檐廒;草舍芦亭,略呈樯柠。山分八面,石有三方。闲云切忌芝草样,人物不过一寸许,松柏上现二尺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