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培训 公开课之教学设计(集锦)
(2013-06-27 15:01:27)
标签:
教育 |
分类: 语文教研(备课)组活动 |
《剥豆》教学设计
泰顺县育才小学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通过猜一猜、演一演的方法,理解“敛声息语”“眼动手剥”“瞻前顾后”等词语的意思,读准多音字“剥”,借助“瞻前顾后”一词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2、品读课文的细节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的语句,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加强感受,积累语言,体会细节描写的表达效果。
3、以读悟写,以写促悟,读写结合,迁移运用文中细腻的心理描写,展开想象,练习写几句描写心理活动的语段。
4、体会母爱的无微不至,获得敢于挑战、自强自立等乐观积极的生活体验。
教学重难点
品读细节描写的语句,迁移运用文中细腻的心理描写,展开想象,练习写几句描写心理活动的语段。
预习要求
借助字典读通课文,尝试理解新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同学们,我们在第六组课文中学过一篇毕淑敏写的《学会看病》;看似狠心的母亲,其实是为了锻炼儿子独立生活的能力。今天,我们将再来学习毕淑敏的另一篇文章。(板书课题:《剥豆》)
2.读题。读准、理解“剥”字。
齐读(剥豆,剥夺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剥豆》是一篇充满了乐趣的文章,预习了吗?那就来看看你们的预习情况。
2.检查预习情况。
1)出示:利索。指导读好轻声。
2)现在请同学们根据我讲的意思来猜词语。
3)刚才根据意思猜词语,现在老师来做一个动作,你们来猜。出示瞻前顾后。
瞻和顾是什么意思?那整个词语的意思呢?
师:这个词在文中是什么意思?(母亲对于在剥豆比赛中该不该让儿子赢的犹豫不决、举棋不定。)
师:其实这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4)齐读词语各两遍。
三、导读重点,落实训练
(一) 同学们,在比赛中母亲该不该让儿子赢呢,你赞同的是哪一种做法?先别急着下结论,默读课文,到文中找出证据来证明你的看法。
课件出示:我应该让孩子赢得这场比赛,理由是1、2、3……
师:理由越多越好,找到的同学在思考一下,理由充分一些。
交流:(对于让(不让)还有不一样的理由吗?
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
刚才我们的排列是让,不让(不让,让),文中的排列是让,不让,让,不让(板书)
像她这样一会儿担心这,一会儿担心那,一会儿考虑这个,一会儿考虑那个,就叫作“瞻前顾后”
(二)导读母亲“瞻前顾后”体会母爱细腻
同桌合作读读,想一想你们可以怎么分工读。
你们为什么这么分工。快跟慢,你们读懂了什么?在这个矛盾的过程中,母亲的动作发生了那些变化。)(板书:慢,快,缓,紧)
还有不同的分工方法吗?你们为什么这样分
出示8——11段
也就是按照写法来分,一个读心理活动,一个读行为动作。(板书:心理活动行为动作)
让,不让,让,不让,母亲的心理是多么的(矛盾)多么的(纠结)多么的(犹豫),短短的四句话,我们就感受到了母亲内心的一波四折。这就是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的魅力。指名读,(学生点评)齐读。
我们来读一读感受母亲的一波四折。
(三)比较品味,把握特点
1、现在,我们删掉行为动作的句子,我们再来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
看来心理描写的句子去不得,那这样行吗?
2、出示删掉心理活动的句子(各请三个同学。)
母亲这一系列的动作,是因为母亲的心理在支配,行为动作与心理描写是息息相关的。
在《学会看病》一文中,毕淑敏也通过心理活动和行为动作的描写,反映出母亲内心的矛盾心理。
3、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些句子,去体会心理活动和行为动作描写的相辅相成。
四、提升明理,总结升华。
1、同学们,在剥豆比赛过程中,母亲的担心必要吗?是啊,虽然母亲矛盾重重,但失败后的儿子却说
师引读
出示:“我少,是我输了。”没有赌气,没有沮丧,儿子的脸上仍是那如山泉般的清澈笑容。
2、看着儿子的淡定与从容,想到自己之前的瞻前顾后,小心翼翼。我豁然明白——对孩子来说,该承受的,该经历的,都应该让他体验。失望、失误、失败,伤痛,伤感、伤痕,自有它的价值。生活是实在的,真实的生活有快乐,也一定有磨难。
3、这一段话,不但是毕淑敏懂得的道理,也是我们应该懂得的道理,让我们也对自己说一说。
五、课外拓展,落实练笔。
5、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课文《剥豆》
最近,爸妈为了不让我上网,老把书房锁得紧紧的,书房钥匙从不离身。周末难得回家的我也只好乖乖在客厅写作业,复习功课。可今天,他们出去了,不知怎么的就把书房钥匙落在沙发上了…… ——————————————————
我得了100分,高兴得不得了,“第一”又保住了。看到同桌的试卷,我发现有一道题与她的答案不一样,老师都批了对。究竟谁错了呢?一验算,是我错了。——————————————————
你们可以选择上面的两个例子根据心理活动,行为动作写一个片段,也可以写一写自己生活中遇到的矛盾情景。
4、交流写作的情况。
先请一位写得不太好的学生念作品。你觉得他写得怎样?
再请两位写得好的学生念作品。他的作品中哪些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老师也写了一个片段,同学们来看一看。谁来评一评我的作品。
刚才我们听了同学的片段,读了老师的下水文,我想从中你一定有所收获也知道了自己片段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拿起笔修改修改,相信你的心理活动会写得更好。
(相机指导学生边听边思考,这样的描写表现了什么?并指导孩子们边听边修改自己仿写内容,)
六、阅读拓展
毕淑敏是一位著名的作家,它有很多作品,比如《蓝萝卜》
《写给女儿们的散文》《孩子,我为什么打你》。
她还是一位心理医生,她的文章中的许多心理描写和行为动作非常精彩。请同学们课后好好的阅读老师发给你们《孩子,我为什么打你》,勾出心理描写的句子,继续学习心理描写的方法。
板书设计:
剥豆
让
慢
教学目标:
1.认识“猛、缓、肢、肌、辽、血、液、宗”等生字,会写“肌肤”“血液”“创造”等六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想象朗读,品味语言,初步感受神话故事的丰富的想象力,尝试展开想象,学习第四自然段的写法训练说话。
教学过程
一、
师:同学们,在我国传统文化这座宝库里,有一颗璀璨的明珠,那就是神话故事。在《民族文化千字文》里这样写着:(课件出示)
盘古开天,浊沉清扬。女娲补天,日月重光。夸父逐日,血气贲张。精卫填海,荡气回肠。后羿射日,功德无量。神话故事,意味深长。民族精神,积厚流光。
1.
2.
二、
1.
2.
三、
1.
2.
四、
师:盘古究竟是怎样开始他的创造之路的呢?我们一起到文本中找答案。
教师引读,随机指导二、三两个自然段的重点句。
五、
1.师:盘古倒下后,他的身体发生了巨大变化,他的身体都发生了什么变化,请同学们自由读第四自然段,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2.学生自由读,交流
3.指导朗读。
4.用上他的(
六、总结下课
师:创造从这节课开始,但并没有结束。下节课我们要学会根据黑板的三个关键词有条理地复述课文内容。
《乡下人家》第一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学生正确认读“结出、扎到、鸡冠花、率领、觅食、屋檐、装饰、耸着、捣衣、催眠曲、和谐”等词语。
2.学生初步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进而感受语言文字之美。
3.学生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运用工整句式、连贯动作来描写事物。
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学生初步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进而感受语言文字之美。
2.教学难点:学生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运用工整句式、连贯动作来描写事物。
教学过程:
一、
师:今天就由我和同学们一道来学习21课《乡下人家》,(板书乡下人家 )齐读课题——乡下人家,乡下人家给你什么印象呢?(生自由说)请你带着这样的感觉读—--齐。
师:乡下人家都有哪些令人印象深刻的景物呢?(出示短语)
二、初读课文
师:上课之前, 老师反复读了这些景物的名称,也许是读的遍数多了,
师: (出示“ 瓜藤攀檐图” )请你来读给大家听! 像老师这样拿书, 注意表情, 做到字字人目, 句句人心。
(生读。师依次出示“鲜花轮绽图” “雨后春笋图” “ 鸡鸭觅食图” “ 院落晚餐图” “ 月夜睡梦图” , 生分别读出相应的语段)
师:
师: 谁愿意来读读?
(生读)
师: 读得真投人, 几乎达到忘我的境界。同学们读得这样好, 老师也禁不住想读一读, 行吗?(师读, 有意丢掉“迷人”一词)
师: 同学们觉得老师读得怎么样?
生: 老师, 你丢掉了“迷人”一词。
师: (故做迟疑状)哦! 少了“ 迷人” , 这好像没什么关系嘛。
生: “ 独特” 是指独有的, 特别的。
生: “独特” 一词强调与众不同,也就是说乡下人家有, 其他地方却没有。
师: 对, 这是一种与众不同的美!可我说的是少了“ 迷人” 没有关系呀!
生: 不行, 因为“迷人”是指令人.陶醉、尤为美丽的意思。
生: “ 迷人”强调美的程度深, 叫人有如醉如痴的感觉。
师: 看来这还是一种叫人如醉如痴的美呢!
生: 乡下人家的美不仅美得独特, 还美得迷人, 这二者是缺一不可的。
师: “ 乡下人家” 风景的独特、迷人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师板书: 独特?
迷人? )
师: 文中六幅图, 有一幅图我比较欣赏, 还有一幅图是我最欣赏的。想知道我最欣赏的是哪一幅图画吗? 我暂时不告诉大家, 想让大家猜猜。
(课件出示: (l) 光猜到还不行,还得具体说出老师欣赏的原因。(2) 读书要学会用两只眼睛, 一只眼睛看到文字, 做到字字入目; 另一只眼睛看到文字背后, 体会文字的内涵)
师: 谁来读读提示?
(生读)明白提示了吧? 别急着猜,先自由读书吧。
(生读)
师: 哪位同学愿惫第一个来? 你认为老师最欣赏的图画是哪一幅?
(生答“ 月夜睡梦图” , 并谈原因)
(课件出示: 月明人静的夜里,它们便唱起歌来: “ 织, 织, 织, 织呀!织, 织, 织, 织呀! ”那歌声真好听, 赛过催眠曲, 让那些辛苦一天的人, 甜甜蜜蜜地进人梦乡)
师: 是呀, 月明人静的夜晚, 一阵阵甜美的歌声在催人人眠! 让我们柔柔地、轻轻地读吧!
(生齐读)
师: 假如纺织娘的歌声代表一定的意思, 大家想想会是什么意思?可用优美的语言, 也可哼一两句歌来表达。
(生答略)
师: 这确实是一幅优美的图画!但老师最欣赏的可不是这一幅!
(课件出示: 有些人家, 还在门前的场地上种几株花, 芍药, 凤仙,鸡冠花, 大理菊, 它们依着时令, 顺序开放, 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 显出一派独特的农家风光。)
师: 请同学们大胆想象, 思考一下, 这些花都会说些什么呢?
生: 芍药自豪地说: “看我开得多旺呀! 因为我的开放, 乡下人家才显得更加华丽。”
生: 凤仙娇滴滴地说: “ 我虽然不很起眼, 但我的花香却是阵阵袭人的哟! ”
生: 鸡冠花涨红着脸, 笑眯眯地说: “ 瞧我的花冠多特别呀, 就连那大公鸡都差点把我误认为同伴啦! ”
师: 这就是乡下人家, 一年四季, 这儿也都是鲜花盛开, 景美如画呀! 不过, 它还不是我最欣赏的图画。
(生答“ 雨后春笋图” , 并谈原因)
(课件出示: 几场春雨过后, 到那里走走, 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 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
师: “成群” 怎么理解?
生: 不是一根、两根, 也不是三根、五根, 而是很多。
生: 可以说是一根根, 甚至说是一簇簇。
师: 听你这么一说, 我感觉到笋儿的确很多。(引导学生读出笋儿的多)作者为什么说探出头来呢? (蹲下身子, 并探出头来向大家张望)
生: 在这里, 作者把笋当做顽皮小孩来写, 写出了笋儿的欢快。
生: 还表达了作者对笋的喜爱,对乡下人家的赞美。
师: 对, 这是一群顽皮的竹笋——
生: (接读)几场春雨过后⋯ ⋯ 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
师: 这更是一群欢快的竹笋—
生: (接读)几场春雨过后⋯ ⋯ 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
师: 如此美丽的语言, 大家愿意把它背下来吗? (生尝试背诵)背得真好呀, 我仿佛看到了一幅雨后春笋的画面。可惜的是大家依然没有猜到,虽然这一段写得也很好。
(生答“ 瓜膝攀檐图” , 并谈原因)
(课件出示: 青、红的瓜, 碧绿的藤和叶, 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 比那高楼门前礴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 可爱多了)
师: “ 别有风趣”是什么意思?
生: 特别有趣味, 眼前的美景与平日见到的不一样。
师: “别有风趣的装饰”指什么?
生: 青、红的瓜, 碧绿的藤和叶。
师: 思考一会儿, 这样的装饰有什么特别吗?
生: 前者是用有生命的瓜膝来装点, 而石狮子和大旗杆这样的装
点则显得呆板、严肃。(生分角色读此句: 前半部分女生读, 后半部分男生读)
师: 你们猜对了, 这的确是我比较喜欢的一幅图。开始我说了, 还有我最喜欢的一幅, 看能不能猜着。
(课件出示: 他们把桌椅饭菜搬到门前, 天高地阔地吃起来。天边的红霞, 向晚的微风, 头上飞过的归巢的鸟儿, 都是他们的好友, 它们和乡下人家一起, 绘成了一幅自然、和谐的田园风景画。)
师: 乡下人家在哪里吃饭呢?
生: 门前场地上。
师: 在那儿吃饭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生: 心情特别快乐。
生: 心情特别愉悦。
生: 心情特别惬意。
师: 对, 心情好, 胃口就好, 吃饭就香 !
(引导生带着愉悦、快乐的心情读)
师: 如果把“ 天高地阔”换个词,你能换成哪些词?
生: 狼吞虎咽。
生: 细嚼慢咽。
生: 津津有味。
师: 大家思考思考, 换成这些词行吗?
生: 不行, “ 狼吞虎咽” 和“ 细嚼慢咽” 只强调了吃的动作与神情。
生: “ 津津有味” 只强调吃的味道。
生: “ 天高地阔” 强调吃的味道, 还强调吃饭时悠闲与快乐的心情。
师: 对, “天高地阔” 既强调吃的味道, 又强调吃时的心情, 还有边吃边高谈阔论的意思。(引导生再次读出那份愉悦与快乐, 感受那份独特与迷人)
师: 如诗如画, 着实迷人。似乎没有半点人为的装点, 乡下人家一切都是那样自然, 那样和谐。很不错, 这也的确是让人喜欢的一幅。
(课件出示: 从他们的房前屋后走过, 肯定会瞧见一只母鸡, 率领一群小鸡, 在竹林中觅食; 或是瞧见耸着尾巴的雄鸡, 在场地上大踏步地走来走去)
师: 假如你就是快乐鸡群中的一只, 你会怎么读?
(生读)
师: 为什么要这样读?
生: 我想读出鸡的那份悠闲。
生: 我想读出鸡的那份快乐。
生: 我想读出母鸡带小鸡的那份亲情, 还有大公鸡的那份自由。
师: 读到这儿, 大家还会认为这仅仅是一只母鸡、一群小鸡和一只公鸡简单的组合吗?
生: 这是一个幸福的家庭。
生: 这是一个快乐的家庭。
师: 是呀, 这一家子的生活是多么甜蜜呀! (生个别读, 齐读)还有谁愿意来读?
(众生举手, 跃跃欲试)
师: 我想知道这节课上咱们班里哪位同学还没举过手。(来到一生跟前)没关系, 我先采取一个保护政策, 我把这个机会先让给你。
(生读)
师: 这六幅图真是太美了! 老师说自己最喜欢哪一幅图, 那其实是一个善意的谎言, 因为这六幅图都让老师人迷了。
师: 刚才, 同学们通过这六幅画,体会了文字所呈现的画面美,其实这篇课文里还藏着另一种美,是什么呢?
出示:乡下人家,虽然住着小小的房屋,但总爱在屋前搭一瓜架,或种南瓜,或种丝瓜,让那些瓜藤攀上棚架,爬上屋檐。
师:这个秘密就藏在这段话了,一起读一读。
师:红色字体的文字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师:换成“攀棚架,爬上屋檐”好吗?
总结:这些文字结构对称,体现文字的整齐美。读起来节奏感强,体现文字的音乐美。
师:你还有哪些发现?能不能将前四句和后四句调换?变成“爬上屋檐,攀上棚架。”?
师:作者用连贯动作来写,让读者感受植物的生长过程。
师:在平时的写作中,如果能用上作者的这种句式,一定能使你的文章锦上添花,接下来我们来动笔写一写。
出示:模仿这样的句式特点,用连贯动作写出整齐的句式。
学生自由练写,随机交流。
师:若一个段落都用整齐的句式来写,你觉得好不好?——整散结合,富有变化。
师:请同学们课后给小练笔添一个情景,注意整散结合。
26 《小白兔和小灰兔》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认识“翻、浇、施、肥、饿、候、挑、担”8个生字,会写“种、吃”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6自然段,了解小白兔和小灰兔的不同做法。
3、愿意做一个爱劳动的好孩子。
二、教学重难点
认识生字、朗读课文
三、教学过程
(一)儿歌导入,揭示课题
1、上课之前,老师有一首好听的儿歌想和大家一起分享!(灯片出示儿歌: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爱吃萝卜爱吃菜,走起路来蹦蹦跳。)生念儿歌。
2、儿歌里说的是谁啊?(贴小白兔图片)今天,老师还邀请到了另一位好伙伴——小灰兔。(贴小灰兔图片)
3、有一个字能让它们两个手拉手,成为好朋友,你知道是什么字吗?(板书:和)
2、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小白兔和小灰兔的故事,谁来读一读课题?指生读,齐读。
3、过渡:小白兔和小灰兔发生了什么事呢?让我们一起打开书,来读一读它们的故事吧!
(二)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
|
2.我们一起把课文读完了,课文主要写了谁?请你再读一读课文,根据表格的提示,说一说小白兔和小灰兔不同的表现。
|
|
|
|
|
回家后 |
|
|
|
|
|
过了些日子
|
|
|
|
|
|
收白菜 |
|
小灰兔 |
|
小白兔 |
|
|
那你最喜欢谁呢?为什么?
(三)教学四、五自然段,随文识字。
1.出示第四自然段,学习“翻”。
①这个翻字要读准前鼻音,指生带读。
②你能给翻组词吗?(翻转、翻跟头、翻书)
③让我们一起来做一做翻的动作吧!(把小手翻过来,把书翻过来)
④小白兔翻什么?读“把地翻松了”,读整个句子。
⑤教学句式:把______。
(1)浇
①拼读(指生读、齐读),读好三拼音。
②记忆字形:浇什么?(浇水)所以浇字是三点水。你能用一个学过的字来记住这个浇字吗?(晓——浇)
(2)施肥
① 出示“肥”,指生读,齐读,找朋友。
②施肥:指生读,强调施是翘舌音,开火车读。
③你知道“施肥”是什么意思吗?指生说。(课件演示,师讲解)
④指导朗读:
知道了字词的意思后,我相信你们肯定能把这段话读得更好了,指名读,齐读。
小白兔真是勤劳,我们的小朋友也很能干,能把这两个句子读好。
理解“常常”:
①
②
③
④
听你们朗读真是一种享受,如果能把它记在脑海中就更棒了。让我们一起看这大屏幕填一填,记一记好吗?
练习:
(小白兔回到家里,把地
小白兔常常给白菜
⑥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小白兔的表现,你会用什么词?
小白兔的辛勤劳动让他收获了累累硕果,所以小白兔才会说:
(四)教学最后一自然段
1.指名读
2.用“只有_____才______”说话
七.教学生字:“拉”、“把”
泰顺育才小学
17雪地里的小画家
徐美玲
教学目标:
1.认识“啦、梅、用、几、成、蛙、为、参、加、洞、睡”11个生字,会写“几、用”两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1、2两句。
3.初步认识“!”
4.正确的运用“一群”。
教学重难点: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两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1、2两句。
一、创设情境,揭题导读
1.小朋友们,冬天来了,呼呼的北风一吹,(播放雪景录象)大雪纷纷扬扬地下了起来,你看,雪花飘呀飘呀,飘在房子上,房子白了;飘在树枝上,树枝白了;飘在大地上,大地像铺了白色的地毯。
2.多美的雪景啊!这时,你们最想到雪地里干什么?(生自由回答)
3. 其实,每年的这个时候,动物王国里都要举行一场画画比赛,评一评谁是“雪地里的小画家”。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动物王国,认识一下这些雪地里的小画家。
4.板书课题:雪地里的小画家(指导读)
过渡:大家一定很想知道课文都写了些什么,现在请小朋友们翻开语文书123页,听清楚老师的读书要求:放声读1遍课文,圈出不认识的字,请拼音宝宝帮帮忙。
二、初读课文 识记字形
(一)自由读课文,学记本课生字
1.自由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二)检查朗读,纠正错误。
1.小朋友们读得真认真!下面听一听录音老师是怎么读的,特别要注意刚才你觉得难读的地方。
2.哪些勇敢的孩子愿意把课文读给大家听一听?分句读,根据朗读情况正音。(课件出示句子)
(三)检查生字,自主识字。
1.通过课前了解,这几个生字(出示:啦、成、加、蛙、睡、几)小朋友们都认识了,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师相机正音,注意:“成”的后鼻音及翘舌;“睡”的翘舌音;“啦”的轻声。)
2.小朋友们读得真好,那这几个还不认识的生字宝宝,谁能最先和它们成为好朋友呢?(出示带拼音的生字:梅、洞、用、为、参)快去和它们打打招呼吧。(自由读)
3.哪些生字宝宝的读音要提醒小朋友们注意的?( “参”的平舌音;“用”和“洞”的后鼻音)
4.谁能当当小老师,领着大家去读一读?(小老师领读)
5.老师想听听全班小朋友的声音,大家一起读。(齐读)
6.在拼音宝宝的帮助下,我们都能读出生字宝宝的名字,但是真正的好朋友必须要记住他们的样子才行。小朋友们,快来说说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些新朋友的样子吧。
预设:
(1)加一加的方法进行归类识记。梅、用、为、洞
给“梅”引古诗读。
过渡:小朋友的识字办法真多,今天老师也给你介绍一种很有趣的办法。
(2)“参”利用《快乐想象识字法》识记
“参”:参加的参,上面想象为有尖角的石头,下面三撇表示三根木料,中间是大家的大,参字表示大家都来参加抬石头、木料的工作。
7.小朋友们真棒,让我们一起在雪地上玩打雪仗的游戏吧。瞧,大雪球老师都滚好了,只要你叫出它的名字,游戏就开始了。(开火车读)
8.玩得这么开心,放礼花庆祝一下吧!(指名认读有关词语)
9.多美的礼花呀!我们再来欣赏一次。(齐读)
三、 细读课文一、二句, 指导朗读
1.我们和生字宝宝玩得热火朝天,动物王国里还在下雪呢!(播放“会下雪的图片”)小动物们看见这漫天飞舞的大雪,忍不住喊起来——!(出示“下雪啦,下雪啦!”)
2.此时,你的心情怎么样?(生自由说)带着高兴的心情读(指名读)
3.大家想象一下,如果我们甜甜地睡了一夜,早上打开窗户一看,哇!到处都白了,你一定想叫爸爸妈妈赶紧来看一看,你会怎么喊?(指名读)
4.你想把这高兴的消息告诉学段的小朋友,你会喊——
你还想把这高兴的消息告诉全世界的人,你会喊——
5.这是多么高兴的事啊,小作者为了表达自己抑制不住的高兴,他用了一个感叹号来告诉大家。(出示!)
感叹号和问号、句号是好兄弟,都表示一句话的结束,但它表示的感情更强烈,在这句话里表示的是心情特别开心,现在谁能用上感叹号读一读这句话?
师评价:你读得真好,我听出来你很开心,让我们一起读一读吧,读出你们当时的心情。
6.听到这个好消息后,森林里的一群小画家也来到了雪地里,它们都是谁呢?请小朋友们快速地读一读课文,用“——”画出来。
反馈:你来说,都有谁来了?(相机逐个出示图片)
像这样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的事物聚在一起,我们就可以用“一群”来说。
老师看到书架上有很多的书,我说“一群书”行吗?为什么?
师小结:是的,“一群”是形容很多会跑、会跳,有生命的事物聚集在一起,比如说:(出示:一群
这些小画家马上要比赛了,此时,你的心情怎么样?(生自由说)带着你的心情去读一读。(相机指名读)
来,我们一起把这激动人心的一刻告诉大家。(齐读1、2句)
这些小画家都画了些什么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又到了小小书法家的时间了,小书法家们准备好了吗?
三、指导写字。
1.这是我们这节课要写的两个生字,(出示“几、用”)一起读一读吧。
2.请小朋友们认真观察这个“几”字,要注意写好哪一笔。(第二笔“横折弯钩”的“折”要向左斜,斜到竖中线,“弯”要平,不往下斜。)
3.师范写
4.谁能给它找个朋友。(几个、几天……)
5.那写这个“用”字又要注意什么?(第二笔“横折钩”的“折”要稍稍往外一点点,中间的两横,上横短,下横长,不与旁边连在一起,最后一笔是悬针竖,要由重到轻。)
6.伸出小小书法指和老师一起写。
7.也给它找个朋友。(不用、用心……)
8.老师相信,你们现在肯定能把这两个字漂漂亮亮地写在书上的田字格中,翻开书,注意先描一描,再各写一个。
9.投影,反馈。
10.再写一个。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