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不能再扼杀孩子们的想象力了
(2011-08-30 16:09:35)
标签:
转载 |
分类: Ki妈育儿手记 |
上天、入地、钻沙坑……他们唯一的任务就是玩,自由地玩,大一点骑着小车满地跑,小一点的坐在沙坑里造房子,每个孩子一天玩下来都是灰头土脸,幼儿园的大人(这里没有老师,看护人都是“大人”,孩子就是“小人”)和我说:“小朋友们到幼儿园来,就应该早上干干净净,下午回去脏兮兮,这才说明他们玩得好,一天过得很开心。”
我问他们,“你们什么时候开始教孩子认字和算术?” “幼儿园不教这些东西,这些都是小学才应该学的,幼儿园里就带他们唱唱歌,每周不论是否下雨都外出游玩,到森里里去摘野果,看植物,教会他们与人交际的能力。”
与之成鲜明对比的是,周末和Kaja外婆通视频,告诉她“挪威幼儿园的小孩天天就是玩,所以Kaja每天去幼儿园都是开心得不得了,从来没哭过”,Kaja外婆着急了,“这个怎么行?天天玩,不学习,那么聪明的小孩都要被耽误了!” 这就是文化的差异,我相信Kaja外婆的想法能够代表大多数中国家长,孩子的智力要早开发、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不说培养成天才吧,至少上学前简单的汉子要认识,100内的加减法要会做,英语最好也能来两句,再有一、两样拿得出手的特长,这样上小学了才不会落后。确实,2、3年后和那些已经能背唐诗、弹钢琴的同龄人一比,天天只知道玩泥巴、骑小车的Kaja从“才艺”上似乎就要逊色很多,作为母亲,我能否接受这样的“差距”?
其实,作为一个在中国长大、没有被应试教育压垮、甚至一路走来还算“成功”的中国妈妈,对于挪威这样宽松的教育方式我至今仍然不能完全接受的,这完全与我接受的教育方式背道而驰,当然我也对中国的教育体制不敢苟同。但是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没有重来的可能,所以我一直在思考、在观察、在探索,我不想一边倒地赞扬某种教育体制或者理念,因为我相信不论哪种方式都有利有弊,只有扬长避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是合适的教育方式。
如果一定要我说,在我眼中,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成功的,才是我希望Kaja拥有的,那么绝对不是上什么名校,进什么名企,赚什么大钱,而是她有一个健康、健全的人格,在人生的任何境遇中都能保持一颗积极、乐观、感恩、知足的心,都能感受到人间的温暖,生活的希望,即使平凡,也能活出她的精彩!
不能再扼杀孩子们的想象力了
晨雾 / 文
--------------------------------
附:2011年8月26日人民日报文章:
回到原点有多难
相信很多人都还记得,1968年发生了一起震惊全美国的事件。美国内华达州,一位三岁的小孩告诉母亲,她认识了英文字母“O”,这位母亲很吃惊,问她怎么认识的,她告诉妈妈说:“是微拉小姐教的。”
这位母亲在表扬了女儿之后,一纸诉状把微拉小姐所在的劳拉三世幼儿园告上了法庭,理由是幼儿园剥夺了女儿的想象力。因为她女儿在认识“O”以前,能把“O”说成苹果、太阳、足球、鸡蛋等圆形的东西,然而自从幼儿园教她认识了26个英文字母之后,女儿就失去了这种能力。她认为幼儿园剪掉了女儿想象的翅膀,她要求幼儿园对此负责。
孩子什么时候认识“O”是可以讨论的,但关注孩子的想象力是非常值得肯定的。故事阐释出这样的道理:教育过程中,所有施教者始终不应忘记,教育的本质是成就人的丰富心灵,教育的原点是关注人的发展。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受,最近几年,国家对教育的重视与投入前所未有,但一些老大难问题,如素质教育的推进、学生课业的减负却始终无法找到解决的根本路径,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势。
恐怕,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多年来教育实践大踏步前行,来不及回头望望与静下心来想想,于是,不经意间已同教育的初衷渐行渐远,失去了教育原点处最单纯的美好。
让教育回归原点。回归的路,有多难?
曾有一位教育局长这样说:办教育很简单,管好3个数,即“考试的分数、升学率的人数和基于分数、人数的奖金数”就行了。试问,当教育沦为用“人数、分数、钱数”来衡量,让教育回到原点,怎能不难?
有个男孩去农村过暑假,见一个老农把牛拴在一根又细又矮的木桩上。男孩着急地说:“爷爷,不行,牛会跑掉的!”老农呵呵一笑,说:“放心吧,不会的。”男孩说:“这么小的木桩怎么能拴住这么高大的牛?”老农对男孩说:“这头牛还是小牛犊的时候就被拴在这根小木桩上了。刚开始的时候,它不肯老老实实地呆着,刨蹄子、打喷鼻,不断地撒野,企图把小木桩拔起来。可是,那时候牛的力气小,折腾了一阵子还是在原地打转,不久它就不再折腾了。后来,它长大了,个子高了,力气大了,可是它已经不想再去拔这小木桩了。”试问,当我们的孩子被用这样的方式来教养,让教育回到原点,怎能不难?
一些有识的教育家努力探索素质教育的推进、努力尝试打破“唯分数论”的现行评价模式,却遭遇家长的不解,“耽误了我们孩子的升学,你来负责啊?”遭遇了同行“善意”的劝解:“别冒险了,应试教育是老路,轻车熟路,风险小。”试问,失去了回归的土壤,让教育回到原点,怎能不难?
有这样一句话说了无数遍:决定一个人最终“胜负”的,不是掌握知识的多少,而是人生的境界与视野,信仰与责任,以及自由的心灵。
钱学森之问,问出了我们孩子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事实。中华民族的复兴,有赖于对我们最丰富的资源——13亿人的想象力资源的开发。这一切,取决于我们的教育,取决于我们是否能让教育回归释放人自由心灵的原点。
可喜的是,《教育规划纲要》传递出这样的气息:鼓励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相结合,鼓励以人为本、因材施教,鼓励大胆创新、锐意改革……
那么,让我们一起期待吧,期待教育重新承担起这样的任务:发现孩子并解放孩子。
让我们一起努力吧,努力促成教育回归育人原点,实现教育觉醒,寻找让教育回家的路!
赵婀娜
《 人民日报 》( 2011年08月26日
信息来源:2011-08-26《人民日报》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11-08/26/nw.D110000renmrb_20110826_2-18.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