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不能再扼杀孩子们的想象力了

(2011-08-30 16:09:35)
标签:

转载

分类: Ki妈育儿手记
今天8月1日,15个月的Kaja正式开始了她的幼儿园生活,虽然我在挪威已经4年了,对于这里宽容、自由的教育制度很熟悉了,但是亲自体验了Kaja的幼儿园,还是震惊了,挪威人怎么能让孩子那么自由地玩呢?

上天、入地、钻沙坑……他们唯一的任务就是玩,自由地玩,大一点骑着小车满地跑,小一点的坐在沙坑里造房子,每个孩子一天玩下来都是灰头土脸,幼儿园的大人(这里没有老师,看护人都是“大人”,孩子就是“小人”)和我说:“小朋友们到幼儿园来,就应该早上干干净净,下午回去脏兮兮,这才说明他们玩得好,一天过得很开心。”

我问他们,“你们什么时候开始教孩子认字和算术?” “幼儿园不教这些东西,这些都是小学才应该学的,幼儿园里就带他们唱唱歌,每周不论是否下雨都外出游玩,到森里里去摘野果,看植物,教会他们与人交际的能力。” 

与之成鲜明对比的是,周末和Kaja外婆通视频,告诉她“挪威幼儿园的小孩天天就是玩,所以Kaja每天去幼儿园都是开心得不得了,从来没哭过”,Kaja外婆着急了,“这个怎么行?天天玩,不学习,那么聪明的小孩都要被耽误了!” 这就是文化的差异,我相信Kaja外婆的想法能够代表大多数中国家长,孩子的智力要早开发、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不说培养成天才吧,至少上学前简单的汉子要认识,100内的加减法要会做,英语最好也能来两句,再有一、两样拿得出手的特长,这样上小学了才不会落后。确实,2、3年后和那些已经能背唐诗、弹钢琴的同龄人一比,天天只知道玩泥巴、骑小车的Kaja从“才艺”上似乎就要逊色很多,作为母亲,我能否接受这样的“差距”?

其实,作为一个在中国长大、没有被应试教育压垮、甚至一路走来还算“成功”的中国妈妈,对于挪威这样宽松的教育方式我至今仍然不能完全接受的,这完全与我接受的教育方式背道而驰,当然我也对中国的教育体制不敢苟同。但是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没有重来的可能,所以我一直在思考、在观察、在探索,我不想一边倒地赞扬某种教育体制或者理念,因为我相信不论哪种方式都有利有弊,只有扬长避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是合适的教育方式。

如果一定要我说,在我眼中,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成功的,才是我希望Kaja拥有的,那么绝对不是上什么名校,进什么名企,赚什么大钱,而是她有一个健康、健全的人格,在人生的任何境遇中都能保持一颗积极、乐观、感恩、知足的心,都能感受到人间的温暖,生活的希望,即使平凡,也能活出她的精彩!

不能再扼杀孩子们的想象力了

 -- 读《回到原点有多难》

 

晨雾 / 文

 

    读了8月26日人民日报文章《回到原点有多难》(本文后有原文转载),晨雾十分感慨,我们有多少孩子的灵感和想象力就是被这种“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所谓“早期教育”给毁了!我想起了一些故事。

 

    十几年前我在德国做访问学者,发现德国孩子在学龄前基本上全是玩,没有专门上什么早期培训班。与一些德国家长交流,我说我们中国城市的孩子,在学龄前常常要上一些美术班、电子琴班、英语班。他们说:“怎么可以这样呢?那他们还有足够的时间玩吗?”我当时还不理解,心想,你们这里教育发达,孩子没有这么高的竞争压力!我们可不敢让孩子光知道玩。而他们似乎觉得对孩子来说,玩是最重要的。现在明白了,孩子小的时候过早“学”点什么很可能限制了他的想象空间……

   

    中国的孩子到德国最不怕的就是数学。一个中国孩子随父母到了德国上学,德国小学已经开学一个多月了,担心孩子跟不上。孩子说,德国数学太简单了,并且数学教得太慢了,我在中国幼儿园都学到“100”了,而德国这里他们刚学到“5”。原来德国的学校一年级一周只学一个数字,就是说第一周学“1”,第二周学“2”,……,开学5周了,所以刚学到“5”。我看了一下他们的数学课本,简直就是一本画册,孩子做作业就是用彩笔在画册上涂鸦(就是在玩),学“1”的时候,画册上出现大量与“1”有关的各种图画。当时我们中国留学生在议论,德国人真笨,为什么要用一周的时间来学一个简单的数字“1”?现在想来是有一定道理的,对幼小的孩子,当他第一次接触数字“1”的时候,留给他足够的时间去发挥他的的想象力,去充分想象与“1”有关,甚至超出这个“1”的一切。而不是仅仅局限在我们教给他的“一个苹果”,“一只大象”等具体概念。

 

     当时还有一个朋友,夫妇都在德国留学,女儿在中国上海上小学爷爷奶奶照顾,也在学钢琴。孩子暑期到德国探亲,家长怕中断了钢琴学习,所以在德国也为孩子请了一位钢琴老师。爷爷奶奶让女儿带去了在上海参加钢琴比赛的录像带,家长拿给德国钢琴老师看,都是一些上海市最优秀的少年钢琴获奖者的演奏录像。本想能为中国孩子赢得几声赞叹。你猜德国人怎么说?他说你们为什么这样折磨这些孩子?你没有看出来吗?他们一点都不喜欢钢琴却还强迫他们演奏!我的朋友感到惊奇,德国人怎么知道屏幕上的中国孩子不喜欢钢琴?我的这位朋友私下也不得不承认,他的女儿最不愿意做的事情就是弹钢琴,本以为假期来到德国终于可以解放了,谁知父母又在德国给他请了钢琴老师

 

    再讲是我自己的儿子学龄前时期的故事让我难忘。有一次在外面看到有人卖刚刚复出来的小鸭子,毛茸茸的十分可爱。儿子很喜欢一定要买一只。我没办法只好给他买了,只是嘱咐他,小鸭子也是一只小生命,你一定要爱护它。儿子满口答应,他心想,我喜欢还喜欢不过来呢。可是我想,他也就是三分钟的热度。回到家后儿子一定要把小鸭子放到水里看它游泳,我们就在大盆里放上水,小鸭子在大盆里游来游去。我们就不管他了,让他高兴地跟小鸭子玩吧。谁知过了一个小时我再来看,发现小鸭子浑身湿透,本来美丽的茸毛粘在身上,冻得浑身发抖。

 

    我很生气:我说了让你爱护小鸭子,你怎么把小鸭子弄成这样了?

    儿子说,我想给小鸭子洗个澡,就把它的身体按到水中

    我说,你怎么那么“残忍”,别人要是也这样把你也按进水里行么?

    儿子说,老师说鸭子的羽毛表面有一层油脂,不怕水,所以把头都伸进水里捕食都没关系。所以我才给它洗澡的。可是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这只小鸭子不行。

 

    我明白了。儿子没有伤害虐待小鸭子的想法。而是根据自己知道的知识在发挥想象力,有自己的思考。但是无意中却伤害了小鸭子。

 

    小鸭子用电吹风试图吹干茸毛,但是还是恢复不到原来的样子,第二天就夭折了。我没有再责怪儿子。我按照我的想法向儿子解释了这个现象:鸭子羽毛表面有油脂是指的成年鸭子,他们在水里钻来钻去都不会弄湿羽毛;但是这只是一只刚孵出不久的小鸭子,羽毛还没有长出来,只是有一点点茸毛,茸毛上油脂很少,所以经不起大量的水,还是会弄湿茸毛的。小鸭子被凉水一激,可能是“着凉感冒了”

 

    我对动物没有更多的研究,也不知道我的上述解释对不对。但是我在想,像这样我们家长自己都解释不清楚的现象,就去则怪孩子,其结果肯定就是在不知不觉中扼杀了孩子的想象力!

 

    这样的例子很多。不久前从广播里听到的一则公益广告,老师问“弯弯的月亮像什么?”,标准答案是“像一只小船”。而有同学回答“像一只香蕉”则受到批评:你就知道吃!还有“谈谈夏天”,没有唯一的标准答案,但是老师的参考答案是希望同学讲出“夏天的美好”,可是有同学答“夏天蚊子多”、“夏天热死了”等等也受到批评。这些现象在我们的幼儿和小学教育里肯定是存在的。实际上都在不同程度地限制或扼杀了孩子的想象力。

 

    要说我们的教育没做什么,那不公平。在高考的指挥棒下,我们的教育做的不是太少,而是做的太多。高考影响到高中,高中影响初中,初中影响小学,小学影响幼儿。谁都不愿意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全民都在给孩子从小“灌输”式的教育。灌进去的多了,给孩子思维的限制也就多了,孩子头脑中自己长出了的就少了。其结果就是影响到整个民族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我们不能再继续扼杀孩子们的想象力了!

 

--------------------------------   

 

附:2011年8月26日人民日报文章:

回到原点有多难

 
  相信很多人都还记得,1968年发生了一起震惊全美国的事件。美国内华达州,一位三岁的小孩告诉母亲,她认识了英文字母“O”,这位母亲很吃惊,问她怎么认识的,她告诉妈妈说:“是微拉小姐教的。”

 

  这位母亲在表扬了女儿之后,一纸诉状把微拉小姐所在的劳拉三世幼儿园告上了法庭,理由是幼儿园剥夺了女儿的想象力。因为她女儿在认识“O”以前,能把“O”说成苹果、太阳、足球、鸡蛋等圆形的东西,然而自从幼儿园教她认识了26个英文字母之后,女儿就失去了这种能力。她认为幼儿园剪掉了女儿想象的翅膀,她要求幼儿园对此负责。

 

  孩子什么时候认识“O”是可以讨论的,但关注孩子的想象力是非常值得肯定的。故事阐释出这样的道理:教育过程中,所有施教者始终不应忘记,教育的本质是成就人的丰富心灵,教育的原点是关注人的发展。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受,最近几年,国家对教育的重视与投入前所未有,但一些老大难问题,如素质教育的推进、学生课业的减负却始终无法找到解决的根本路径,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势。

 

  恐怕,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多年来教育实践大踏步前行,来不及回头望望与静下心来想想,于是,不经意间已同教育的初衷渐行渐远,失去了教育原点处最单纯的美好。

 

  让教育回归原点。回归的路,有多难?

 

  曾有一位教育局长这样说:办教育很简单,管好3个数,即“考试的分数、升学率的人数和基于分数、人数的奖金数”就行了。试问,当教育沦为用“人数、分数、钱数”来衡量,让教育回到原点,怎能不难?

 

  有个男孩去农村过暑假,见一个老农把牛拴在一根又细又矮的木桩上。男孩着急地说:“爷爷,不行,牛会跑掉的!”老农呵呵一笑,说:“放心吧,不会的。”男孩说:“这么小的木桩怎么能拴住这么高大的牛?”老农对男孩说:“这头牛还是小牛犊的时候就被拴在这根小木桩上了。刚开始的时候,它不肯老老实实地呆着,刨蹄子、打喷鼻,不断地撒野,企图把小木桩拔起来。可是,那时候牛的力气小,折腾了一阵子还是在原地打转,不久它就不再折腾了。后来,它长大了,个子高了,力气大了,可是它已经不想再去拔这小木桩了。”试问,当我们的孩子被用这样的方式来教养,让教育回到原点,怎能不难?

 

  一些有识的教育家努力探索素质教育的推进、努力尝试打破“唯分数论”的现行评价模式,却遭遇家长的不解,“耽误了我们孩子的升学,你来负责啊?”遭遇了同行“善意”的劝解:“别冒险了,应试教育是老路,轻车熟路,风险小。”试问,失去了回归的土壤,让教育回到原点,怎能不难?

 

  有这样一句话说了无数遍:决定一个人最终“胜负”的,不是掌握知识的多少,而是人生的境界与视野,信仰与责任,以及自由的心灵。

 

  钱学森之问,问出了我们孩子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事实。中华民族的复兴,有赖于对我们最丰富的资源——13亿人的想象力资源的开发。这一切,取决于我们的教育,取决于我们是否能让教育回归释放人自由心灵的原点。

 

  可喜的是,《教育规划纲要》传递出这样的气息:鼓励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相结合,鼓励以人为本、因材施教,鼓励大胆创新、锐意改革……

 

  那么,让我们一起期待吧,期待教育重新承担起这样的任务:发现孩子并解放孩子。

 

  让我们一起努力吧,努力促成教育回归育人原点,实现教育觉醒,寻找让教育回家的路!

 

赵婀娜

《 人民日报 》( 2011年08月26日   18 版)

 

信息来源:2011-08-26《人民日报》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11-08/26/nw.D110000renmrb_20110826_2-18.htm?div=-1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