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剑云:那些年,我曾走过的青春

标签:
文化 |
分类: 大学人物 |
本报记者/ 倪思媛 王超 见习记者/ 刘欣智
http://s11/mw690/70d6757fx7b6ba67eb70a&690
双子座的他,厌倦单调乏味的生活。大学里,他打辩论赛、画漫画、写剧本、玩乐器……做一切自己想做的事情。他说他在大学里没有刻意追求过什么,却过得很充实。他叫胡剑云,江西师大政法学院96 届毕业生,江西卫视《金牌调解》栏目首席调解员。
活泼机敏的“孩子王”
1970-1980 年代,在江西省瑞金市上湖洞巷的一间普通民房里,住着胡剑云一家。胡剑云的母亲是一名小学数学教师,父亲是一名军人,退役后在县文化局工作,他还有个长他两岁的哥哥和一个小他一岁的妹妹。受成长环境的影响,从很小的时候起,胡剑云就表现出丰富的
想象力和较强的领导能力。
当年,在那窄窄的水泥路铺就的巷子里,他常常在夜里带着一帮邻居家的小伙伴排成一长队,以“巡逻”的名义走街串巷,玩捉迷藏。
中秋节前后,在菜园边两棵硕大的柚子树下,他和小伙伴们参与到快乐的家族收获活动中,用竹篙将那些柚子一个一个捅到地上,然后大伙儿平均分配。仲夏时分,树上也是他们午睡和抓天牛的好地方。玩累了,他就靠在树旁编故事讲给伙伴听,什么抗日打鬼子的,国共开战之类的,大家听得都入了迷。
玩耍的同时他也没把学习落下,一放学,他就吆喝着轮流上谁家去写作业,把家里好吃的倒出来和小伙伴们一同享用。对于表现好的小伙伴他还会用圆珠笔在纸上画张“百元钞票”作为奖励。
胡剑云家是巷子里第一个有电视机的。每天吃过晚饭,家里就把电视机搬到家门口,邻里都把凳子搬出来围坐在一起看当时热播的《霍元甲》,《再向虎山行》。“那些年幼一些的小娃娃们虽然不知道电视剧里讲的是什么,但还是会跟着大人们
一起‘嘿嘿’地傻笑……”
回想起天真烂漫的童年生活,胡剑云在留恋的同时不由地暗暗惋惜:那种与大自然零距离的,单纯宁静的生活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而这种儿时的野性和灵气也注定了他的大学基调与众不同。
乐学多思的“文艺青年”
高考放榜那天,胡剑云得知自己的分数只比师大分数线低一分,本以为无缘师大的他“人品大爆发”,竟意外被师大降分录取到政教系。
在跌跌撞撞踏入大学校园后,成功当选为班上的文艺委员。那时的他操着一口乡音,连普通话都说不好。胡剑云酷爱画漫画,写剧本。他的画只是寥寥几笔简单勾勒,画的内容大都“针砭想象中的时弊”,书生意味十足。
小的时候,家中的储藏间里堆满了父亲收藏的各式各样的戏剧作品集。儿时的他常常一个人躲在那儿津津有味地翻看。他说:“我特别喜欢那种节奏感很强的语言,剧中人物在舞台上的高声对白能带来一种生动而富有张力的快感。”
受童年时代的影响,大一时他成天泡在图书馆里痴迷地读着各式戏剧作品。他还写过一个近两万字的剧本,讲述了一群大学生在亲情、友情和爱情中的挣扎和思索的故事,因而常常自诩为“文艺青年”。
胡剑云还喜爱乐器,自学过笛子、口琴、吉他、二胡、萨克斯等等,他戏称自己是“野路子”,什么都会一点儿但都不精通。
大学生活的画卷里自然少不了电影这一抹色彩。
那时,每周六第二教学楼里都会专场放映奥斯卡影片。每当这时,胡剑云就会来到教学楼楼下,花一块五买上一包用报纸包好的瓜子上楼观影。他回忆道,“电影一开场,四周就传来此起彼伏的嗑瓜子声,每当电影散场时,总能看见楼管大爷一边发着牢骚,一边用一把巨大的扫把将满地的瓜子壳扫到一起,卷起满地灰尘。”
胡剑云说,那时食堂里的菜并不好吃,最好吃的就数大肉包了,又大又香,连外校的学生都慕名前来购买。而每个月都有饭票发则是令他们师范生最开心的事。一到发饭票的时候,全班同学的目光都眼巴巴地盯着生活委员手中那装满饭票的大桶子。
在2010 年校庆筹备期间,胡剑云提议在那个年代校友的纪念册里印上一张当年的饭票,用来重温那段难忘的时光。这一举措被学校采纳并且得到了众多校友的赞赏。
享受辩论的“个性辩手”
当然,对胡剑云影响最大的,还是那个贯穿他整个大学生活的,叫做“辩论”的东西。大二那年春天,胡剑云凭借高中参加过校辩的经历选拔成为系里的辩论赛选手。
受复旦大学在新加坡举办的国际大专辩论赛一举夺魁的鼓舞,全国高校掀起一股辩论风。“那时的大学生把辩论赛看得比所有活动都要时尚!”胡剑云说,他所在的系队也不例外,在校辩赛的准备中,面对全校其他八个系的压力,系里派出六位优秀教师对选手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封闭式训练,“那简直就是一次又一次的‘洗脑’,为了夺冠,几位老师不停地对着你灌输各种思想,对你轮番‘轰炸’,告诉你要这样要那样,你不得不全部听进去。”
在师生共同努力下,最终,胡剑云所在的政教系一路披荆斩棘,在决赛中击败实力雄厚的中文系赢得梦寐以求的冠军。
校辩的胜利给了胡剑云极大的鼓舞和自信,此后他活跃于“演讲与辩论”协会,还被推选为“时事政治”协会的会长。他发起的时政协会的沙龙活动,召集同道学生讨论时政,每周一次,号称“小拖轮PARTY”。每个参与者须缴纳5 分钱的“进屋费”,“尽管是象征性的交钱,但他们交了钱便舍不得走了。”谈到这里,胡剑云的脸上透出一丝小小的得意。“经过四年的磨砺,我对于辩论已游刃有余,辩论已然成为我的一种享受。”以至于毕业留校后的他选择继续留在校辩论团担任指导老师长达15 年,被学生亲切地尊称为“老大”。
胡剑云说,在演辩领域的得到的锻炼,使他的视野比同龄人要开阔许多,能够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这为他今后走上“调解员” 的工作岗位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随心而行的“挑战者”
有趣的是,关于目标,胡剑云说自己从未刻意追求过。“人是个自由、全面发展的生物,现在许多学生选择走大多数人都走的路:考研,考公务员,却从不问问这条路是否出自本心。”不论是打辩论赛还是之后成为金牌调解员,在胡剑云看来都是随着心去做的很自然的事情。
然而,他又在无时无刻不在与自己作对。大学中讨厌“收效不大”的军训,却又甚是努力,在军训后被评为标兵。他说,自己可以做好自己不愿意去做的事,但绝不去做毫无意义的事。
“当一件事情无法逃避,我就会将它的益处扩展至最大化。好比一场无聊的会议,我如果坐地端正也许会给别人留下个好印象,顺便学习一下会场布置,也是有益的。去掉标签化的东西,何处不是课堂?”
胡剑云总结说,大学给了他一个很好的舞台去锻炼自己,证明自己,令他成长了很多,他很享受这个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