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交融写青山》教学设计(义乌 许云寅)

标签:
教学设计 |
分类: 义乌市实习小组 |
《水墨交融写青山》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水墨交融写青山
内容来源: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美术》第17册第2课
教学对象:初中三年级
课时安排:1课时
一、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中国山水画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绘画题材之一。对传统山水画的学习进一步强化了民族文化,符合课标的要求。教材通过感受古人的“笔墨”、追寻大师的意境等版面分割,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适合初中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学生通过尝试山水画的笔墨语言,更深刻的领悟与感受山水画的无穷魅力。
二、学生情况分析
初中三年级的学生在平常生活美术课堂中接触过水墨画,但接触了解都不多。学生往往对于水墨画怀有瞻仰的心态,不敢轻易尝试。此课正是要打破学生原有的对水墨画的认识,引导学生认识山水画的丰富之美,初步形成山水画的概念,感受山水画的无穷魅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感受山水画生动变化的笔墨意趣,了解山水画独特的艺术表现。
2、过程与方法:了解山水画的程式美,笔墨的表现方法及一般的构图法则。尝试个人创作一幅山水画。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学生欣赏中国山水画,体悟山水画意境,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兴趣,提高审美情趣。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山水画的独特表现及其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山水画作品意境的表达。
五、教学策略
1、感受分析
感受古人的笔墨,引导学生分析“笔墨”的多层含义。中国水墨画的绘画语言常被称为“笔墨”,其既是中国画的主要工具,更是画家营造的画境。
2、表达体验
观察教师演示笔、墨的技法,引导学生尝试用笔、用墨的方法,体验琴弦一般敏感的线条、变化丰富的墨色,交流实践后对“笔墨”的感受,引导学生进一步体验情境交融的山水画表现特征。
3、追寻创新
“师法自然”的理论在中国画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画家对自然中树木、山石的表达形成鲜明的程式,追寻大师的意境,融合自己掌握的笔墨语言,大胆地画一幅山水作品,描绘出对山川景物的感受。
这节课采用赏析、示范、临摹、小组交流等不同方法,让学生自主体验、实践中国山水画用水、用笔、用墨的方法,表达不同的意境、情趣。尽量多地运用直观教学法,教师演示山石不同的皴法,不同树木的造型,展现中国画笔墨造型的意趣。
六、教学准备
学生:宣纸、画笔、调色盘、水杯等
教师:教具教学课件、宣纸、画笔、墨、废报纸、查阅相关历史资料等
七、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
教学意图 |
一、欣赏中国名山图片,情境引入中国山水画 1、欣赏中国名山的自然风貌
2、中国山水除了使用照片的形式记录,还可以使用山水 3、探究自然山水与中国的山水画之间的关系
|
【中国的山水画不仅描绘了自然山水,而且寄托了画家个人的情感和理想,强调了画家的主观感受。通过对比,更深刻地了解中国山水画。】 |
二、情景交融,古人的笔墨 1.分析探讨:
《秀石疏林图》传递怎样的意境?画中树木、石头的
“石分三面、树分四枝”形象地概括了中国山水画中 http://s11/mw690/00246QnRgy6Vay5RGj0aa&690许云寅)" TITLE="《水墨交融写青山》教学设计(义乌
思考分析:中国山水画中有哪些表现程式?
2.欣赏感悟:
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你能体会到中国山
中国画的中心——笔墨,中国画讲究墨的浓淡,淡要淡
|
【通过对于《秀石疏林图》的欣赏探究,了解山水画独特的表现方式。】
【中国画讲究墨的浓淡干湿,通过探究,使学生更观察细微,认真思考。】 |
三、追寻表达,大师的意境
1.中国山水画的空间分割讲究造境。中国画三远的布局
2.《山水》(石涛)画面意境:清幽静谧。石涛运用线
|
【通过赏析《寒江独钓图》,了解山水画构图以及画家的情感表达。】 |
四、教师示范 示范树木与山石的技法。
1、古代画家画树叶时创造的各种点叶法:菊花点、胡椒
2、古代画家画山石时创造的各种皴法:是表现山石﹑峰
http://s4/mw690/00246QnRgy6Vayc7RyX93&690许云寅)" TITLE="《水墨交融写青山》教学设计(义乌
|
【学生对山水画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后,教师进行示范教学,帮助学生理解巩固。】 |
五、互动示范,激发兴趣
1、在教师的指导下练习各种笔法、墨色、墨法,谈谈对
2、合作临摹,创造的乐趣
作业要求:运用所学的知识,小组临摹或创作一幅山水
|
【运用互动示范增强学生绘画的信心,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和学习主动性。】 |
六、作业展评,点亮生活
1、作业展示评价:融合自己掌握的笔墨语言,临摹或创
2、课堂升华:山水画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
|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学生互评,教师总结并引导学生去发现自然美与艺术美。】 |
八、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