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睛之笔


沈致远
古代诗坛高手,往往善于在绝句中呈现“点睛之笔”。
苏东坡《题西林壁》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此诗前三句写景,触景生思;末句是“点睛”之笔,原来是一首含义深刻的哲理诗。苏东坡利用游庐山所见之不同景象,用末句点出了认识论的一个重要原理:观察者如置身于被观察对象中,反而不能认识真相。这与西谚“见树不见林”有异曲同工之妙。从文学角度看此诗,前三句“画龙”作铺垫,末句“点睛”,意境全出,令人击节赞赏,回味无穷。
无独有偶,南宋诗人林升 《题临安邸》诗云:“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此诗前三句描写杭州风景及西湖游乐,似乎是一首应景诗。末句是“点睛”之笔,点出南宋君臣偏安江南醉生梦死的心态。原来是一首锋芒毕露的政治讽刺诗。
以上两首诗均为七言绝句,前三句共21个字已足够画出“龙身”,为末句“点睛”创造条件。如采用七言律诗,前七句共有四十九个字,“龙身”就显得臃肿。过犹不及,反而冲淡了末句“点睛”的效果。由此可见,采用七言绝句是有道理的。
为什么“点睛”均在末句?前三句“龙身”已备,末句“点睛”后,“龙”才能一飞冲天。
相信读者会找出更多的例子来,进一步阐明末句“点睛”之妙。
兴之所至,我将往年读《红楼梦》有感做的一首小诗重录如下,以冀抛砖引玉。
咏 菊
黛玉 《问菊》 诗云:“孤标自傲偕谁隐?一样开花为底迟?”
今拟菊戏答之,并以此自励。
不与群芳苦争春,
寄寓东篱暂栖身;
春风夏雨经霜后,
方悟大器须晚成。
后一篇:妙趣横生的嵌“鸡”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