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路向东,回家喽……(2)

(2018-01-24 13:25:31)
       在阿拉善右旗7.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栖息着2.4万各族儿女,而在境内的2.8万多平方公里的巴丹吉林沙漠中,生活着24户100多个牧民,他们世世代代善待沙漠,沙漠也给他们提供了理想的生存环境,创造了人与自然相安如初的大漠生态文化。一个湖泊、一个沙窝就是一个生物圈,就是一个创造生命奇迹的故事......
一路向东,回家喽……(2)       巴丹吉林人烟稀少,平均每10平方公里不到1人。在整个沙漠内部,仅有巴丹吉林庙和库乃头庙两大居民点。这里基本无种植业,居民全部经营牧业,骆驼为该地主要家畜,数量居全国各旗、县之冠;次为山绵羊。沙漠内部无固定道路,横穿腹地异常困难,中部及东北部基本为无水区。东南部的雅布赖盐湖盛产食盐,西部的古鲁乃湖巴丹吉林庙附近的一些湖泊内有碳酸钠的沉积。
一路向东,回家喽……(2)      虽然气候极为干旱,却不是人们的想象的那样没有一滴水,巴丹吉林沙漠内有着许多的湖泊。据统计,在沙漠之中、沙丘之间,分布有面积在1.5平方公里以下的沙漠湖泊140多个,多以咸水湖为主,这些湖泊最深的可达水深6米以上,在沙漠的西部和北部,还有两个较大的湖盆,西部南北走向的古鲁乃湖约180公里长,10公里宽,北部的拐子湖东西走向,约100公里长,6公里宽,湖滨地带水分涵养较好。此外,在沙漠中还有多处泉水涌出,水质清澈,甘甜可口,可供人蓄饮用。更神奇的是,该地湖泊严冬也不结冰。

一路向东,回家喽……(2)
      在广阔的沙漠之中,除了漫漫的黄沙,星星点点的湖水,还有美丽的绿色,为沙漠平添了几分生命的痕迹。在沙丘的背风处,在沙丘的底部、湖岸边、泉水旁,生长着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湖岸边的芦苇、芨芨草等植物可供造纸,梭梭、柠条、霸王、籽蒿、胡杨、骆驼刺是优良的防风固沙树种,也是沙漠中动物的食物。沙葱是美味的菜蔬,莎草、莎米的果实可做面粉的替代品,沙枣的果实含有大量淀粉,可供多种用途,沙棘、白刺的果实富含维生素,可提取果汁、酿酒等。在沙漠之中还有多种药用植物,锁阳寄生在白刺身上,是珍贵的中药材,而肉苁蓉更有着“沙漠人参”的美称。在这环境恶劣的沙漠之中,除了绿色的植物生命外,还活跃着许许多多的沙漠动物,它们已经习惯了那里的酷热、严寒与缺水,甚至身体的颜色也变得与沙漠相近,它们是沙漠中另一道流动的风景。
一路向东,回家喽……(2)      沙漠因为缺少水而生成,因为缺水而被称为生命的禁区,但在极度干旱的巴丹吉林沙漠却有着沙山和湖泊共存的奇观,这让全世界的人都为之费解。
一路向东,回家喽……(2)     位于巴丹吉林沙漠腹地的必鲁图沙峰,有“沙海珠穆朗玛峰”之称,多少年来鲜有外人登攀。作为“世界沙漠第一高峰”,在一般地图上难以找到。它的地理位置大约是东经102度、北纬39度,海拔1617米,相对高度500多米,比位于非洲撒哈拉沙漠的世界第二高沙峰还要高出70余米。
一路向东,回家喽……(2)

必鲁图屹立在茫茫沙海之上,峰尖高耸云天。由峰尖往下延伸着多条沙脊,沙脊之间形成许多沙窝。沙窝是沙漠生命的“摇篮”,一簇簇的黄蒿、沙米和骆驼刺在这里顽强地生长着。必鲁图沙峰峰顶,有芨芨草在随风飘摇。极目远眺,千里瀚海沙丘如波,层层叠叠,涌向天际,蔚为壮观。有人感叹,沙漠是最具有曲线美的地方。的确,随目望去,远远近近的沙漠地貌布满了象水波、象耳廓、象蜗牛壳一样的美丽景观,这都是风神的杰作。

登临峰顶,还能俯瞰到沙峰四周相隔着几公里的6个湖泊。它们在夕阳的照射下,熠熠闪光,湖畔有袅袅炊烟升起。令人不禁想起“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的诗句。

一路向东,回家喽……(2)      泉眼之多、之奇集中在叫音德日图的海子,这个海子号称有一百单八泉,“磨盘泉” 就在海子中一块破水而出的大石头上,石头约有1米多高,顶部大致有3平方米,状如磨盘,其上泉眼密布,泉水披挂而下。据说这个泉的水被称之为“圣水”,旧社会王爷不让妇女靠近,现在当地人依旧遵守着这个习俗。

一路向东,回家喽……(2)
       庙海子是个神奇的湖。湖周围是沙山,这里一年的降水量仅有几十毫米,蒸发量远大于降水量,湖水含盐量高,但却不曾枯竭,也不曾被风沙掩埋。湖中有淡水泉眼,还有一眼听经泉———每当寺庙颂经,泉水就会汩汩流出,颂经声一停,泉水也戛然而止。
一路向东,回家喽……(2)      庙海子蒙语称为苏敏吉林,意思是“有庙的海子”。海子边有座藏传佛教寺庙,建于1755年。这座白墙金顶汉藏混合的建筑背靠沙山,面朝湖水,庄严肃穆,幽静典雅,被称为“沙漠故宫”,是巴丹吉林沙漠的地标,亦是牧民心目中神圣的殿堂。寺外还有一座白塔,在黄沙蓝水间显得格外抢眼。传说寺庙是汇集了身怀绝技的能工巧匠,采用了雅布赖山和天山的石头做基石和栋梁而建成,是沙漠中唯一从始建保存至今的寺庙。夕阳映红了沙山,连同湖岸婆娑的柳树与古庙一起静静地倒映在水中,如梦似幻。
一路向东,回家喽……(2)      庙海子边有十几户牧民,以前靠放牧为生,湖里的卤虫亦是牧民的收入来源之一,据说卤虫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是鱼、虾类幼体的最佳饲料,牧民称之为盐虫子,虫体通红形如虾。每当秋季,牧民捞起卤虫晒干,一公斤可卖200多元。近几年为保护沙漠生态限制放牧,年轻人多数出外谋生去了,年长者留守居住,政府补贴建房,在旅游季节接待游客食宿。现在,旅游收入是牧民的主要收入来源。

一路向东,回家喽……(2)      浩翰的巴丹吉林沙漠,总面积4.7万平方公里,是世界第四大沙漠,这里降水量只有80毫米,蒸发量却有3000多毫米,然而在这样的环境中却均匀地分布着113个海子,而且无论冬夏水位恒定,不增不减,更加令人不解的是,咸甜水相伴相生。

一路向东,回家喽……(2)
       这里的地下水丰沛,只需挖几米深,就有淡水了。这是巴丹吉林沙漠的神奇之处。据最新研究推测,沙漠之下可能隐藏河网,水源来自500公里外的祁连山,或者是更遥远的青藏高原的冰雪消融渗入地下流入暗河。
一路向东,回家喽……(2)      巴丹吉林沙漠被认为是中国频发的沙尘暴的沙源,这里总体的生态现状还在进一步恶化。巴丹吉林隶属于阿拉善盟,该盟境内还有腾格里、乌兰布和、雅玛雷克三大沙漠。阿拉善盟总面积27万平方公里,可以用三个“1/3”概括---1/3沙漠,1/3戈壁,1/3荒漠半荒漠草原。当地有句玩笑话:电线杆子还比人头多。27万平方公里上,人口20万,也就是说,1平方公里养不活1个人。
一路向东,回家喽……(2)      在人烟稀少的内蒙古自治区巴丹吉林沙漠,这里居住着100多人,均以放牧为生。但是牧民谈狼色变,昼伏夜出的狼群成了这里畜牧业的“天敌”。近年来,巴丹吉林沙漠里的狼明显比以前多了,它们经常在晚上成群结队地袭击散养在野外的羊群和骆驼群,据不完全统计,在仅仅3年里,巴丹吉林某牧户已被狼咬死吃掉了300多只羊和近100峰骆驼。

一路向东,回家喽……(2)      辽阔而神奇的巴丹吉林沙漠是野生动物的天堂,这里快乐地生活着狼、鹰、狐狸、沙蜥、大雁、野鸭和天鹅等几十种野生动物。近几年来,由于巴丹吉林沙漠生态的改善和政府大力实施禁猎措施,巴丹吉林沙漠里的野生动物种群日益扩大。尤其是狼,出现了量多为患的地步。虽然那里的居民都很恨狼,但听说它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都不敢打。看见它来了,牧民只能骑摩托车赶,点火或者放鞭炮吓跑它。
一路向东,回家喽……(2)      为了减少狼患,近年来,当地政府要求牧民尽量改变牲畜常年散养的饲养方式,并加强看护。对于今后有重大狼灾损失的牧民,政府会适当地给予补偿。
一路向东,回家喽……(2)    作为“沙漠之舟”,骆驼本是沙漠役力主角,但在巴丹吉林沙漠腹地,骡子却正在逐渐取代骆驼而成为沙漠新宠。
一路向东,回家喽……(2)      在巴丹吉林沙漠,没有想象中的铃声丁当的驼队,倒是有时会看到骑骡疾走的人。内蒙古阿拉善右旗雅布赖镇巴丹吉林嘎查虽然38户牧民家庭中有10户有了吉普车,但只有集体出行或者运输一些重物时才用,对绝大多数牧民来说首选的交通工具却是骡子。
一路向东,回家喽……(2)      以前,沙漠里的骡子只是骆驼的配角,但现在就颠倒过来了,骆驼只有在骡子不够用的情况下才启用。以前使用骆驼主要是为了长距离旅行或运输货物,有了汽车之后,它就完全无用武之地了,作为使用频繁的短距离旅行工具,它也被淘汰了,因为骡子比它吃得少,脚力好,走得快。
一路向东,回家喽……(2)     “骆驼,卖没人要,自家用还用处不大,牧民越来越不愿意养它了。”当地牧民表示,“骡子虽然没有骆驼那么耐饥耐渴,但它两天不吃不喝也没问题,我们一般出门在路上也就走一两天,所以养骡子骑最合适。”
一路向东,回家喽……(2)      1996年德国探险旅行家包曼出版了《巴丹吉林沙漠》一书,轰动了欧洲。1998年3月在美国召开的国际探险旅游博览会上中国唯一推出的项目就是巴丹吉林沙漠旅游线路,引起外国旅游部门极大的关注。因此,巴丹吉林沙漠旅游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一路向东,回家喽……(2)
一路向东,回家喽……(2)
一路向东,回家喽……(2)
一路向东,回家喽……(2)大漠中艰难成长的胡杨......
一路向东,回家喽……(2)
一路向东,回家喽……(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